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龙吟

水龙吟

2024-04-06 来源:六九路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浠水实验高中 南策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郁达夫在《悼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今天我仿照这个句子写了一段话:没有英雄出现的时代,是历史上最落寞的时代错;有了英雄却不知道尊重、选拔和重用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南宋就是这样一个出现了英雄却又扼杀了英雄的时代。我想,宋代的统治者如果能重用那些忠臣英雄的话,结果可能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既是英雄又是词人的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解了解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个作家的主要经历对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有很大帮助。我们来看。

(屏幕上显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张安国。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三、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2

四、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3、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4、生尝试着带着感情齐读。 5、师生共同读通字面意思。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回乡没有?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象刘备那样才气横溢的英雄。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五、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

2、分组探讨:在词中,词人说到“无人会,登临意”,他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请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词句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自主赏析,要言之有据,不能架空分析。)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山本无愁恨可,因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结合词人的经历,此次他登高临远,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故国沦丧的痛苦

3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 ———故乡难归的苦闷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人会、登临意”

这句是作者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知己难觅的孤独

“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不愿弃官还乡愿意为国立功;又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不能象张翰那样想还乡就还乡;还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折射出了

4

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抗敌复国的雄心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年光虚度的苦痛

4、思考:词人用了那些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明确:借景抒情、动作描写、用典。 六、背诵这首词 七、课堂总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的身影虽然不在,但英雄光辉的形象、高尚的品格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板书设计:

遥岑远目 落日楼头 断鸿游子 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张翰 许汜 恒温 无人会, 登临意 写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动作 故国沦丧的痛苦 故乡难归的苦闷 壮志难酬的悲愤 知己难觅的孤独 抗敌复国的雄心 年光虚度的苦痛 用典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