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023-10-30 来源:六九路网
第12卷第2期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Jiao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01.12 No.2 2015年6月 Jun.2015 文章编号:JL01-0235(2015)02—0078—04 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钟云瑞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曲阜273165) 摘要“仁”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其伦理道德内涵可分三个层次理解:一是“爱人”,二是“克 己复礼”,三是一切道德理念的汇总。孔子“仁学”的道德意义,具体表现为仁与礼统一的思想,中庸 思想,义利关系思想等。孔子依托周礼,试图建立理想化的人际关系,构筑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奠定 了中华民族的行为范式,影响后世深远。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B222.2 儒家伦理文献标识码克己复礼 中庸 A 中图分类号The Study of Benevolence Thought in Confucius Zhong Yunru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 165) Abstract: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theory,and the moral ethics could include three levels:love others,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and summary of all moral ideas.The benevolence in Confucius thought theory incorporates in the thought of rite and benevolence,the doctirne of the mean,and the relationship of iustice and benefit.Confucius relied on the rules of propriety in Zhou Dynasty,tried to build the idealiz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and constructed the Confucian ethics system,which laid the Chinese nation basics,and gave future generations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 words:Confucius;the idea of benevolence;Confucian ethics;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the doctine ofr the mean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和政治体系瓦 多思想,融合汇通,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范 解,社会改革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论语》中 就曾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式,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促 使人际关系问题的探讨上升到社会化的高度。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这也是儒家关 于政治理想和社会主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春秋末 (《论语・颜渊》)这里所提到的君臣父子的关系,是 期,“仁”的思想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孔子“仁学” 伦理思想的产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历史性总 结。孔子把“仁”作为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从伦理 道德、治学教育等方面论述了人的理性作用和人的 周礼崩溃的真实写照。三代圣王时期礼乐制度的瓦 解,使孔子感到时代变化的趋势,从而试图探索一 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吸收春秋时代大背景下的诸 收稿日期:2015-01—30 作者简介:钟云瑞,男,1990~,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史。 第2期 钟云瑞: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79 精神财富的价值,故早期儒学也可称为“人学”,即 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 1“仁’’的伦理道德内涵 孔子“人学”的核心内容是“仁”,可从三个方面 来理解“仁”的伦理道德内涵: 第一层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记载: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爱人”是一种一般的精 神,没有具体的针对对象,是仁的思想基础。《乡 党》篇记载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故事,“厩焚。子退朝, 日:‘伤人乎?’不问马。”这就体现出孑L子对人的仁 爱之心。曾子谈及孔子的理想时曾说:“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是对待他人的 态度,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孔子以“爱人”作为仁学 的普遍伦理原则,并以忠恕之道作为实践理念,目 的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宽容的道德风 尚,这实际上提出了关于道德屙陛的社会学观点。 孔子认为,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动物的关系有 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人有德性,而动物却没 有,即所谓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论语・微子》)君子以“仁”为道德生活的 主要内容,而小人则可以被仁者的道德风尚所感 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小人在此基础之上也可以学习道德 礼节,接受教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为政》),只有君王施行仁政于民,百姓才能 拥戴信任之。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道”的本 质。在其他儒家文献之中也有此类的记载,如《中 庸》:“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上》:“仁也者,人 也;合而言之,道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 在孔子“仁”的思维基础上,将伦理道德上升到关于 人的生活的某种自觉性。 “仁”的第二层意义是“克己复礼”。《颜渊》篇记 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将“礼” 的意义纳入到“仁”的范畴之内,作为人的一种道德 规范,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也有记载:“仲尼日: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里所说的是 “礼”,是指周礼。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 文哉,吾从周。”(《八佾》)孔子认为周公时代所制 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礼节行为规范,是最符合 历史需要的。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周礼的现实性需 要不断降低,诸侯僭越礼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 此,孔子一方面视之为“天下无道”,表现了强烈的 不满,反映出对宗法等级制度的守旧情怀;另一方 面孔子从“礼崩乐坏”中看到了传统礼制的不足之 处,主张对传统礼法进行“损益”,追求更为理想的 社会秩序。杨向奎先生认为,周公尊亲,乃西周 宗法社会的传统,“道”也就是宗周的礼乐文明,以 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代相传,春秋末期遂有 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孔子所追求的 的理想之道,正是仁与礼的统一。仁是礼的心理 基础,礼是仁的行为尺度,两者融为一体,使整 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的宗法 等级秩序,又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仁与礼 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是孔子对周礼进行历史反思 的思想成果。 “仁”的第三层含义是儒家思想关于价值观念的 最高体现,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总汇和阐述。子 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接着孔 子又解释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 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 使人。”(《阳货》)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 敬,与人忠。”(《子路》)此外,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还有很多,如“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仁者必有勇。”(《宪问》)“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可见,孑L子所谓的“仁”几乎包括了一切优 秀的道德品质,使“仁学”成为道德意义上更为广阔 的范畴。 2“仁学"的道德意义 孔子“仁学”的道德意义,具有丰富的内容,表 现为仁与礼统一的思想,中庸思想,义利关系思想 等。通过对这三种思想的具体阐述,可以窥见孔子 仁学的核心内涵。 2.1仁与礼统一思想 孔子关于仁与礼统一的思想,在于他处理人与 人关系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基本伦理原则和规定了一 个实践仁的社会伦理模式。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忠 恕”之道,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而 这个实践仁的伦理模式就是仁与礼的统一。孔子纳 “礼”于“仁”,使之具有道德规范性,构成了一个完 80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 整的思想体系。周礼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整个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大到典章制 度,风俗习惯,小到人际交往的礼节规范。通过各 种礼仪,把尊卑、贵贱、亲疏关系区别开来。 “礼”表现在政治上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具有相当 的保守性,同时又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主张人 们的社会交际都要受到礼的约束,即所谓“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又主张“爱人”,是以对别人的尊重为前提的, 而这已经超越了“礼”的范围,故仁与礼的思想体系 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孔子提出仁与礼统一的思想,其目的是要塑造 出能担当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君子。君子是孔 子实现社会理想的具体实践者,是具有“仁”的品德 的志士仁人。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即孔子所 说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在颠沛 流离之际也不忘致力于仁。除了具备仁德,作为一 种完善的理想人格,还要有智有勇,即“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即“智”,是 能够认识人际伦理关系的智慧;“勇”是果敢,是见 义勇为,是能够支撑天下道义的大气度。知和勇从 属于仁,只有具备三者,才能算作完备的人格。孟 子称引子贡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 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后世即用“1__且智”来 称赞孔子的人格。 2.2中庸思想 孔子把中庸之德视为最高的道德,即“中庸之 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在对“仁 学”思想的阐释时,也包含对“中庸”之德的要求。 《论语・先进》载: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 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是中庸的基本要求,是一种中正之 道。所谓“中”,是无过无不及,即适度的意思。这 一认识来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而 “度”归根结底是合于礼法,也是对人们行为的具体 要求,《礼记・仲尼燕居》就记载:“子日:‘师!尔过而 商也不及……’子贡越席而对日:‘敢问将何以为此 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所 以制中”即是人的行为要以礼为度,这是中庸思想 的表现之一。 中庸还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即“礼之用,和 为贵”(《学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仲尼日: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 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为政要宽猛相济,二者相互补充,才能使政治达到 “和”的境界。具体到仁学思想,仁和礼的各种规 范,要使人际关系中的言行符合其合理的度。中庸 作为一个尺度,不仅引导人们走向完善的人格,而 且规定了善恶变化的界限,因而中庸是孔子关于道 德伦理学的一种辨证思维。 2.3义利关系思想 义利关系,实质上是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 系。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原则是“见利思义”(《宪 问》),“义以为上”(《阳货》)。孔子主张把义放在第 一位,但他并不否认个人的物质利益,如“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孑L子承认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但对富贵的追求要合于道义的 要求,不可背弃道义而追求富贵。同时,孔子把 “义”作为人生的追求和行为规范,认为是君子应该 具有的品质。“义”作为社会伦理规范,主要表现在 君臣关系之中,《论语・微子》载子路说:“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臣之间的规范是君子应 当履行的道德义务,也是其人生追求的行为准则。 因而,孔子“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实质是个体 服从群体,个人服从家庭、宗族、国家的利益,而 这又从根本上反映出儒家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基 本原则。 3结语 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 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 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对 于孔子来说,“圣与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第2期 钟云瑞: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o09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1 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 标,是人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 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 源、理想之光。孑L子仁学思想中关于礼的界定,关 于中庸思想的阐释,关于义利的关系,构筑了儒家 思想的内核,反映在民族意识上,造就了中华民族 [3](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许强,许凌云.中国儒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民族品德,陶冶了仁人志 士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不已。 [8]陈开先.孑L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孑L子研究,2001,(2) (上接第77页) 户端访问提供的免费无线网络环 高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素养,减少广大毕业生与就业市 场、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达到增强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初衷。 高职图书馆应该及时转变服务观念,调整服务方向, 培养服务队伍,更快更好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信 境,存储大量就业信息的服务器资源等。这些基础 设施的建设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与图书馆现 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实现设备、资金、人 员投入的产出最大化。 3I3多部门跨界协作 息服务模式,并将其作为一项使命延续下去,更有 针对性地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洁.浅谈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泛在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 (3) 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符合混搭、跨界的图 书馆2.oN.务理念。目前高职院校均有专门的就业 指导部门专司其事,如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 且就业信息服务涉及到学校外部大环境中包括政府 机关、人才市场、劳务中介、用人单位、学生家庭 等广泛的机构和个人。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应 该与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广泛合作,淡化相关部门 [2]漆俐红,储冬红.高校图书馆开设就业信息服务的探析[J].高校 图书馆工作,2011,(4) [3]赵龙,宋晓微,田庆坤.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 探究I-J].知识经济,2014,(17): 职能边界,提高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和增 值性,使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4]沈逸君,王玉娟,仇存进.民办高校移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 析[J]_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 4结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本质在于提 [5]申彦舒,马文卿,熊兆辉.Web2.0时代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 实证研究EJ].图书馆学刊,201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