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

2020-04-20 来源:六九路网


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夏、商代的教育是奴隶主享有的特权,为培养勇敢善战的武士,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为最主要的。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称作“辟雍”,诸侯的大学称作“泮宫”。乡学又称作“庠”、“序”,由乡官掌管。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选送司徒,经司徒在择优选送至国学。能够入学者全是贵族。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数、礼、乐、射、御等六艺。六艺中,书、数是小艺,为小学的学习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学习课程。大学的管理人员称“大乐正”,学生称“造士”。造士中的优秀者,将被天子、诸侯选拔为官,授以官职。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废弛,私学兴起。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提出了“置主法之吏,以天下为师”的主张,逐渐形成了“以吏为师”的制度。在秦王朝时期,秦朝的各级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立了训练官吏的“学室”。

西汉时期,全面恢复了官学。汉武帝时始,成立了太学。郡国每年向太常推荐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好文学、敬长上”的青年,经过太常严格挑选后入学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律令。在学期

间,免除一切徭役。学业完成后,成绩好的授予官职,成绩不好者除名。同时,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东汉时,另外,还为宗室外戚等贵族子弟设立了专门的学校宫邸学,以及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官学虽然依然存在,但却不受重视。如三国时,曹魏“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东晋南朝之“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盖取具文而已”。北朝在北魏时一度“天下承平,学业大盛”,但到末年却“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

直到唐代,官学才重新兴盛起来。唐代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从理论上讲,学校的任务是兴教化、育人才。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可以归结为向尚书省输送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成为官僚的培养机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六学和弘文、崇文二馆。除学习《诗》、《书》、《易》、《礼》、《春秋》三传等经典以外,还要学作时务策,练习书法。唐代地方官学设京都学和州府县学,令长史主持,设文学、助教负责教学。唐代官学在贞观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自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李氏王朝一再努力试图振兴官学,终因国势衰落而力不从心。官学衰败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直至宋朝建立后才有所恢复

宋朝在中央设国子监诸学,在地方上设州县学。宋代官学中,以太学最为重要。为了保证太学的质量,宋仁宗时任命曾执教苏州、湖州官

学二十余年的胡瑗出任国子监直讲,推广“明体达用”、经邦治国的“实学”教学方法,效果甚好,“士或不远数千里来就师之,皆中心悦服。各府、州、军、监和县都设有官学。县学学生成绩优秀者升如州学。州学也实行三舍法,成绩优秀者升太学,或者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辽金官学基本上仿宋制.

元朝官学与宋辽金有较大不同。元朝中央官学归大司农寺掌管,大司农寺下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统称为国学。地方上设路、府、州、县学。地方各级官学收地方官和平民子弟,国学收官员子弟。国子学的主要课程是四书五经。

明代很重视官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学校的作用认识得非常深刻:“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明朝在京师设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宗学是贵胄学校。在地方上设府学、州学、县学,此外还有为学、社学等。这些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明朝政府规定,凡社学中“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府、州、县学员则可通过岁贡、选贡、恩贡、纳贡等途径进入国子监肄业,形成了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为重视对旗人子弟的教育设立的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俄罗斯学等。地

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州、县学和卫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在嘉庆,道光之后,学校积渐废弛,已有名无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