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2022-09-08
来源:六九路网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技术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孙树霞 山东莱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 东营 257000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零能耗建筑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迎合了当前人类的发展需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产物。基于此,本文就结合了当前零能耗建筑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对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实际应用阐述了一些观点。关键词 零能耗;建筑;发展;应用;分析1 简述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走向零能耗建筑是指单纯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能量来满足运转需求的新型建筑,其设计理念是为了实现全智能化的控制效果,在少用或者不用能源的情况下,可持续不间断的供应热水,并且达到室内空气温湿度的具体要求。针对零能耗建筑的发展走向,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首先,零能耗建筑理念的提出,使建筑行业走向了技术革新道路,其倡导的低能耗理念已经演变为全球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其次,针对零能耗建筑领域的科研工作构建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并且,国家已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再次,各省市地区的试点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部门全面助推零能耗建筑行业的发展。最后,达成了统一的行业共识,零能耗项目与建筑产业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2 简述零能耗建筑的技术优势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地将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降至为零,然后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运用,来实现零能耗建筑的正常运转,不仅有效地缓解了能源紧缺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废物的循环再利用。零能耗建筑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这几点:其一,依据地理情况及建筑结构的具体特征确保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其二,通过对太阳能的合理利用,来完善室内的采光系统,确保室内照明能够达标。其三,以环境情况为前提,运用置换送风技术来提升室内空气的循环速度,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度。其四,使太阳能及地热能的利用率大大提升。其五,通过对绿色材料及绿色施工技术的科学运用,充分展现出绿色建筑的施工理念。其六,通过保温及遮阳等维护结构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太阳能的使用率,从而确保室内温湿度能够达标。3 浅析零能耗建筑的具体应用3.1 新风系统排风处理的具体应用适于零耗能建筑新的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排风处理中,惯用的是卫生间直排方式和卫生间排风热回收方式[1]。卫生间直排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卧室、书房等重要活动区设置送风口,餐厅设置排风口实施集中排风,卫生间排风由排风装置直接排出室外,同时通过室外对卫生间实施补风操作。卫生间排风热回收的排风处理方式主要是卧室、书房等重点活动区设置送风口,卫生间及餐厅设置排风口,卫生间排风由排风口经热回收新风机组排出室外。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卫生间排热风回收的新风系统经过设置在卫生间的排风口,对卫生间排风的能源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降低能量损耗的目的,但同时也加剧了风机的能量损耗,所以,这两种排风处理方式的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应将卫生间的回收量和由此增加的风机能耗进行综合考量。3.2 零能耗建筑空间的具体应用零能耗建筑的技术理念是要实现非可再生能源的损耗为零,这就意味着要想真正达到零能耗就必须要降低建筑对能量的实际消耗[2]。首先,在零能耗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应保证建筑平面呈线性南北延伸,在采光条件达标的情况下,缩减人均办公的实用面积,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为交流合作打造出一个温馨的氛围,从而避免空间浪费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BIM建模的运用,加强对建筑曲度及建筑耗能的综合分析,在建筑平面曲线大于1.5度时对能耗的整体影响不大。其次,还可以将通风廊屋这种建构手法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规划中,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的微环境,通过通风廊屋设计可以将主题建筑一分为二,同时又连接在一个屋顶下,增加了建筑的空间设计感和灵动性。在炎热的夏季,朝南的走廊既可以遮挡部分日光的照射同时又能保证室内具备充足的光线,此外,还可以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最后,将暖通系统和新风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同时也可以提升系统的使用效率,针对再生能源的选择,应注重对太阳能以及风能的综合考量。3.3 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结合节能的实质意义,我们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向进行分析,而被动式节能技术则属于“开源”,主动式节能则归属于“节流”一类。为了实现零能耗建筑的节能目的,就应加强对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科学运用,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完善与优化被动式节能设计,有效的提升风能及太阳能的利用率,从而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针对被动式节能的设计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技术实施:其一,外遮阳技术,通过遮阳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遮蔽太阳光的辐射,增加自然采光,调节采光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对空调的适当遮挡,可以减少空调的负荷,降低空调运行时的能耗。其二,围护结构的巧妙运用。在原有两栋建筑的基础上加设电梯装置,将其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有效提升空间的利用率,此外,电梯厅两侧还可以设置外挑阳台,运用自然通风对室内的循环空气加以改善,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依赖,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其三,建筑遮阳及气密性。一般情况下,建筑玻璃的透光率较高,在夏季时,由于日光照射猛烈,极易造成室内温度的骤增,导致人们不得不依靠空调来调节室内的温度,这就加剧了空调运行时的能耗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就可以在外窗玻璃上装置隔热膜,降低紫外线及红外线的射入量,可见光通过率应确保不低于40%,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室内的温度,同时也可以确保室内的正常采光。此外,普通窗户的气密性普遍较差,极易造成冷空气的外泄情况,对此,就可以给窗户加设密封胶条,在提升窗户气密性的同时减少空调的使用频次,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下转第168页)建筑与装饰2021年2月中 165建筑技术术,大力培养水利施工人才,做好施工中的生态保护,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龚永林.导流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浅析[J].居舍,2020(12):34.[2] 赵志鹏.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导流问题及技术解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4):98-99.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3] 赵小芳.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应用的几点探讨[J].价值工程,2020,39(1):236-237.[4] 贺豫奇.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9,5(2):116-117.[5] 江峰.试论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的应用[J].质量探索,2016,13(1):48-49.(上接第162页)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做好管道渗漏、堵塞等问题的处理,切实发挥管道安装的社会效益,服务于企业、百姓,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3 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是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提供坚实的保障。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应该不断精进管道安装的工(上接第163页)人员也要增加自己的专业技术来促进绿色建筑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 庞月美.结合某工程分析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设计应用[J].价值工程,2020,39(11):258-259.[2] 杨真真.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建筑与装饰,2020(31):17.[3] 刘嘉雨.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装饰装修天地,2020(1):219.[4] 曲文静.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0):1566-1567.[5] 胡文,马邈.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装饰装修天地,2020(4):162.艺,增强自身对管道工艺的了解,不断提升技能,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参考文献[1] 陈广梅.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管道安装工艺的要点分析[J].科技风,2020(6):137.[2] 刁宗丽.现代建筑给排水工程管道安装工艺的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4):194-195.(上接第164页)涂抹上隔离剂,方便模板后续的拆除工作[2]。3 结束语总而言之,变形缝的施工能够关系到房建工程的整体品质,其对于技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所以施工人员应充分对施工地进行调研,如此才能够做好变形缝的施工工作。因此,上文从变形缝的重要意义、变形缝的主要类别、变形缝的施工技(上接第165页)4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前景肯定会是一片光明。因此,技术人员应结合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实况,制定出零能耗建筑的发展目标,将零能耗技术与智能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结合,由此来推动零能耗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造福于民。(上接第166页)4 结束语通过BIM技术的利用,可以为整个建筑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另一方面针对其发展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BIM技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必须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结合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求为技术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参考文献[1] 肖良丽,方婉蓉,吴子昊,等.浅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1):74-77.[2] 刘尚阳,刘欢.BIM技术应用于总承包成本管理的优势分析[J].建筑经济,2013(6):31-34.[3] 彭莎莎.浅议BIM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5(16):257-258.168 建筑与装饰2021年2月中 术要点对其分析,以供参考。参考文献[1] 余博伟.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9(9):131,133.[2] 郭永君.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要点问题分析[J].门窗,2019(11):71-72.参考文献[1] 瞿燕.节能建筑新起点零能耗建筑[J].绿色建筑,2020,12(2):14-16,21.[2] 于佳丘.谈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2019,45(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