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秦朝和汉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

秦朝和汉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

2021-10-13 来源:六九路网


秦朝和汉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

秦(前221~前206)

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 ,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某些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法。秦朝统治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武装反对黑暗统治的传统,影响至为深远。由于过去割据局面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战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受到控制,统一国家得以恢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 员辽阔的国家 。其疆域 ,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李斯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 ,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0余郡。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中央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下设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县以下有乡,乡下有里 ,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里有里典 ,后代称里正、里魁。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有亭长。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秦国就建立了以“ 告奸 ”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后来商鞅规定,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名户籍,死后除名;还“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秦王政统治时期 ,户籍制度趋于完备。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需要, 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级爵,

以赏军功。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爵级载在户籍,所以户籍也是人们身分的凭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订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 ,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以辩护秦朝的法统。终始五德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丽宏伟的阿房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维持封建统一所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对百姓的束缚极大;而且它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转变为阻滞作用,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为显著。

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和焚书坑儒 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迁到咸阳、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他把缴获的和没收的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秦始皇还修建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当时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复辟贵族割据局面。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请求焚毁《诗》、《书》,消灭私学。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就发生了焚书事件。第二年,又将460多名儒生坑死 。在早期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秦始皇用焚书坑儒手段来打击贵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

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度量衡。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 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抗击匈奴。蒙恬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 收复河套以南地,即当时所谓“河南地”,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 ,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

秦代的急政 在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秦始皇大大增加了对人民的征敛。为了强化地主阶级的统治,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并且把数十万人民变为封建国家的囚徒。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公元前210年秦二世即位 。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 。 一些潜藏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来归,凭借旧日的地位,在农民军中发挥影响。陈胜作为反秦的先驱者,领导起义只有半年就失败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却被他激起,继续不断地冲击秦的统治。

楚汉之战 楚汉战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逐步转化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项羽,登上了西汉统一王朝的皇帝宝座。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贪婪残暴的秦统治集团,使社会得以前进。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

中国继秦而出现的统一王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分别建都于长安和洛(雒)阳。在两汉之际 ,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文景之治以后出现的汉武帝,巩固并发展了统一事业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统治的半个世纪,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武帝以后,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激化,终于暴发赤眉、绿林起义。汉光武帝企图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但是封建田庄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滋长着分裂因素。外戚、宦官挟持幼帝,统治日趋腐朽。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 。 189年东汉政权被权臣逼迫,迁离洛阳,从此至220年,东汉正朔虽存,但历史已进入三国时期。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楚汉之际四年阵多的战乱中,社会经济凋敝。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①兵士罢归家乡。②命令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③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④抑制商人。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汉高祖还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作为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又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惠帝、吕后时期,黄老无为思想在政治上起着显著作用。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汉高祖把六国旧贵族以及其他“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到长安附近,以抑制他们的分裂活动。另外,汉高祖消灭了除长沙王以外的异姓诸侯王。同时,在异姓王的旧地陆续分封同姓诸侯王。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文帝时期同姓王的势力更加发展。景帝时,诸侯吴国跋扈,晁错上《削藩策》。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发动了七国之乱( 见吴楚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针对匈奴常常侵扰边境,汉高祖取“家人子”为公主,与匈奴结和亲,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文帝用晁错之议,募民迁徙塞下,垦田筑城,加强边防。南越之地本是秦的郡县,越 、汉杂居 。高祖十一年(前196),南越王赵佗接受了汉朝封号,愿为藩辅。赵佗一度自称南越武帝,与汉朝皇帝相抗衡。吕后因此派军出征。汉初汉军使用过的两幅帛制长沙国南部地区地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后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并主要用牛耕。农民已有“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的经验。这一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武帝时在泾水与渭水之间 ,修建了白渠 。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发卒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此后黄河才流归故道,80年中未成大灾。西汉时的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冶铁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郑州冶铁遗址中炼铁的燃料,除木材外,还有原煤和煤饼,这是已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煤的遗存 。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丝织业是西汉的重要手工业之一,是北方居民的家庭副业。西汉的丝织物通过馈赠、互市或贩卖,大批输往边陲各地,远至中亚各国和大秦。西汉漆器产地分布广,漆器加鎏金釦或银釦,称为釦器。漆器和釦器都是名贵的手工业品,制作复杂,分工精细。此外,煮盐、酿造等业,都是重要的手工业行业。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首都长安是全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当时合称五都)、番禺等城市,是全国主要的都会。全国各地区、各都会之间,有大道相联。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沿着丝绸之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品。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番禺。

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王国势力 元朔二年 (前127)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的辖地缩小。元鼎五年(前112) ,武帝又削夺 106个列侯的爵位 。元狩元年(前122),武帝下令尽捕贵族的宾客党羽。

实行察举制度和建立太学 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确立了察举制度。日后,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武帝在长安城外兴建太学培养封建官僚。武帝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实行察举制度和建立太学后,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削弱丞相权力 西汉初年,由于丞相权重,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出现矛盾 。 元朔五年(前124),武帝任命公孙弘为相。公孙弘起自“布衣”,不敢稍违皇帝旨意。从此以后,丞相完全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武帝任用一些亲信,让他们出入禁省,参与大政。这种人在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一个宫内决策的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外朝相对应。皇帝依靠中朝,加强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重,凌驾外朝。

加强中央军力按照汉初的军事制度,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 ,都城无重兵 。元鼎六年(前111),

武帝创建八校尉。建元三年(前138),设期门军。太初元年(前104),设羽林军。京师军力得到加强。

设置刺史 元封五年(前106 ),武帝在全国13州部设部刺史;征和四年(前89),武帝置司隶校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了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

任酷吏和严刑法 为了打击不法的豪强游侠,汉武帝除了迁徙强宗大姓,不许他们族居以外,还大批地任用酷吏 ,诛锄豪强。同时,又命酷吏张汤、赵禹等人条定刑法。

统一货币 汉初以来,货币质量低劣,折算困难,影响国库收入 。元狩五年( 前118 )武帝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 。这次禁令很严格 ,新币质量又高,盗铸无利可图,所以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五铢钱乃成为由此至隋代700余年中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

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盐铁的办法,是在产地设盐官或铁官,由官家收购发卖。盐铁和实行均输、平准,使富商大贾难以牟大利,也使物价不致暴涨暴落。同时,使一部分手工业和商业利润归于国家。此外,还起着控制诸侯王和豪强大贾的政治作用。

算缗和告缗 元狩四年(前119 ),武帝开始实行算缗钱,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以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元鼎三年( 前114 )武帝下令告缗,鼓励告发,规定以所没收违令商人资财的一半奖给告发人。汉武帝通过算缗和告缗打击了大商贾的势力。

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西汉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出现了比以前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东瓯 。东瓯内徙至江、淮之间,成为西汉的编户齐民。

建元六年,武帝派兵攻闽越。汉封原闽越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以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 ,封越人贵族多人为侯 。元封元年(前110)越繇王和东越贵族杀余善 , 汉把越人徙处江、淮之间 。江、淮之 间的东瓯 人和闽越人此后逐渐 同汉人融合 。元鼎五年(前112) ,汉军攻入南越 ,越人贵族很多人受汉封为列侯。

元光二年(前133 ), 汉武帝企图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单于发觉汉的诱兵计划 , 中途退归 。元朔二年(前127 ), 卫青夺回河套一带,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汉在那里设置朔方郡( 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将兵远征,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缴获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逾居延海,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汉廷又在匈奴故地设立酒泉 、 武威 、 张掖、敦煌四郡,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元狩四年,卫青北至寘颜山赵信城(约在今蒙古杭爱山以南)而还。霍去病军至狼居胥山,临瀚海而还。经过这几次重大战役以后,匈奴力量大为削弱,百余年来,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到此基本解除,边郡和内地之间,联系大为增强。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以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 ,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

西汉以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 ,被称作西域 。张骞于建元二年(前139)率众出陇西向西域进发。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 。 张骞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元狩二年(前121),汉军击破匈奴 , 取得了河西地带。从此,汉与西域之间的道路终于打通了。元狩四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昭帝时汉政府在轮台、渠犁等地各驻兵屯垦,置使者校尉领护。这是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军政机构的开始。神爵二年(前60),汉在西域设立都护。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元帝建昭三年(前36),汉军远征康居,汉和西域的通道大为安全了。西域道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为一体。除此以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西汉初年,羌人臣服于匈奴。汉武帝击走匈奴后 ,从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境)向西筑令居塞。宣帝时,羌人与汉争夺湟水流域的牧地。宣帝令赵充国等率兵进攻,取得了胜利,置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昭、宣以后,部分羌人逐渐内徙,在金城、陇西一带与汉人杂居。

西南地区,汉朝时统称为西南夷。西汉初年,西南各族地区与巴蜀等地维持着交换关系。建元末年,武帝派唐蒙到夜郎进行活动 。 元狩元年(前122),武帝派使者自巴蜀四出,企图找到通身毒(印度)的道路。此后,汉和滇的道路打通了,汉对夜郎及其附近各族的控制加强了。元封二年(前109),滇王降汉。

汉初以来,乌桓臣服于匈奴。武帝时霍去病率军击破匈奴左地后,把一部分乌桓徙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南部。昭帝以后乌桓渐强,常常骚扰汉幽州边郡,也常常攻击匈奴。鲜卑自从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远徙辽东塞外,南与乌桓相邻,没有同西汉发生直接联系。

西汉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汉武帝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到颇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豪强之徒兼并土地的现象,比以前更为严重,农民起义不时发生。武帝决心与民休息,农民暴动暂时平息了。昭、宣时期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昭帝始元六年(前81),桑弘羊等与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辩论施政问题,这就是盐铁之议。对于休养生息政策的继续实行,起了促进作用。汉宣帝继位后,慎择刺史守相,平理刑狱,减免田赋,降低盐价,被称为中兴之主。但当时西汉统治集团积弊已深,难以遏止。元帝时,农民由于受乡部胥吏无端勒索 , 实在穷困已极 , 就只有起为“盗贼”。成帝时,西汉王朝走上了崩溃的道路。成帝大兴徭役,加重赋敛。外戚王氏逐步控制了西汉政权,贪贿掠夺。其他的官僚也依恃权势,大占良田。成帝即位不久,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即相继暴发了农民和铁官徒的暴动。哀帝时 ,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严重。

孺子婴居摄三年(初始元年 ,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王莽为缓和社会

矛盾,托古改制。王莽改制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使所引起的混乱愈来愈大。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赤眉、绿林起义 反对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北方边郡地区。接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相继出现了农民暴动。

天凤年间,以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 、王凤为首领的农民武装,隐蔽在绿林山中(今湖北京山北 ),因而被称作绿林军。汉宗室刘玄这时投身于绿林军中。南阳刘縯、刘秀兄弟也是汉宗室,他们以“复高祖之业”相号召,参加反对王莽的行列。绿林军拥立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更始二年初,更始帝迁都长安。

比绿林军发动起义稍后,琅邪人樊崇等在莒县起义。他们把眉毛涂红,因而获得赤眉军的称号。赤眉军进攻长安,推翻了刘玄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建武三年(27)刘秀消灭了赤眉军。接着,汉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的割据势力,于建武十二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东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东汉时的农业生产比西汉时有了提高。铁农具的使用大大超过西汉 。南方的蚕桑业逐步推广。明帝时,王景和王吴,率卒修治黄河、汴渠,使黄泛地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关东地区以至于长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也陆续兴建起来。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显著提高。东汉初年 ,不少人私自冶铁铸器。和帝即位,正式罢盐铁之禁。从此各地私铸日盛。铁器的使用已遍及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炼铜和铜器制作,在长江以南的很多地方都很发达。铜镜远销国外,日本、朝鲜多所发现。此外蜀郡、广汉的漆器生产也有发展。北方各地有品种繁多的精美丝织品。东汉时期,北方的通都大邑,商业仍然发达。首都洛阳是东汉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官僚贵戚凭借权势,还从事西域贸易和国外

贸易 。东汉经济中,南方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大量增加。

封建经济的发展,在西汉后期导致了豪强势力的扩张 。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 ,其目的除了为掌握确实的名籍和田数,以增加赋税收入外 ,更重要的是企图通过户口年纪的检核,以控制和解散豪强武装。此后,豪强武装转为隐蔽状态,形势相对缓和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基础是他们的大田庄。田庄内部“闭门成市” ,基本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必仰赖田庄外面的市场。据《四民月令》记载,大地主的田庄里,还拥有一支私家武装。

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光武帝不给功臣实权实职,剥夺他们的兵柄。对于外戚,在经济方面尽量优容,但不允许干预政事。在中央政府中,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宫内有些官职专由宦官充任,以便皇帝直接掌握,随意指使。在地方政权方面,注意减少开支,州逐渐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州刺史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光武帝将军队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光武帝特别提倡讲经论理 ,从儒生中选择统治人才。早在建武五年,光武帝就着手建立太学,设置博士。明帝更是广召名儒。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此外,更重要的是用察举、征辟以及举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网罗地主士大夫的子弟做官。

强化的专制体制起着相反的作用,促成了外戚、宦官的专权和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掌握政权。和帝在深宫中可以依靠的只有贴身的宦官。永元四年(92),他用宦官郑众掌握的一部分禁军,消灭了窦氏势力。郑众从此参与政事,这是宦官用权的开始。安帝13岁即位,实际掌权的是和熹邓皇后和她的兄弟邓骘等人 。延光四年(125),宦官孙程等人 , 拥立11岁的济阴王为帝(汉顺帝)。孙程等皆得封侯,宦官的权势大为增长。顺帝死后,梁太后和梁冀先后选立冲(2岁)、质( 8岁 )、桓(15岁)三帝。梁太后也任用宦官。但是根本大权还是掌握在梁冀手里。梁冀死后,宦官独揽政权,权势达于顶点。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即所谓门阀大族。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安帝、顺帝时,太学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诸生,特别尊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 。 延熹九年(166),发生党锢事件。直到黄巾起义发生后,党人才被赦免。

东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东汉时期,周边各族与汉的交往比西汉时期更加频繁。

东汉初年,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建武年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单于同东汉和平相处,边境安宁。北匈奴离汉边较远。他们控制着西域,常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章帝时,北匈奴贵族到武威与汉人合市。明帝永平十六年( 73 ),汉军出击北匈奴,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得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和帝永元元年(89 ),北匈奴降者20余万人。汉军出塞3000余里 ,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而还。永元三年,匈奴败于汉军后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鲜卑族占据了匈奴的故地。

东汉初,西域北道诸国,复受制于匈奴。明帝永平十七年(74),东汉恢复西域都护。和帝时,窦宪连破匈奴,匈奴主力向西远徙。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九年(97),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 )。安帝于延光二年( 123 )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再一次打通了西域道路。班勇以来,东汉以西域长史代行都护之职。建安年间,西域始与中原暂时断绝联系。

东汉初年,乌桓、鲜卑常骚扰汉北方各郡。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封乌桓渠帅为侯王君长。此后百余年,乌桓叛服不常。光武帝末年,许多鲜卑大人陆续率部归附东汉。东汉击走北匈奴后,残留的北匈奴人与鲜卑人逐渐融合。在松花江流域,居住着以农业生活为主的扶余人。光武帝时扶余遣使奉贡。扶余东南鸭绿江流域的山地,聚居着高句丽人,光武帝时,高句丽使臣曾至京师奉贡。

王莽末年,羌人大量入居塞内,与汉杂处。此后 ,他们苦于官吏和豪强的侵夺,常常起而反抗,屡次击败东汉军队。

黄巾大起义 和帝、安帝以后,东汉统治集团腐朽,豪强势力扩张,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农民境况日益恶劣。灵帝中平元年(184)二月 , 以黄巾为标志的农民军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准备比较严密的农民战争暴发。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宦官、外戚集团失去了东汉王朝的凭借,经过短暂反复以后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汉代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的科技文化日益繁荣。

西汉初年,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的趋势。武帝于建元年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甘露三年(前51),宣帝召集儒生在石渠阁会议讲论五经异同 。儒学传授出现昌盛的局面。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搜集与整理图书的热潮。刘向、刘歆父子完成了总校诸书的工作,并且写出中国第一部目录书《七略》。汉代,经学中出现了今文和古文两个流派,各持不同的底本,各有不同的经解。秦汉以来,出现了一种谶纬之学。谶纬的流行,今文经的谶纬化,使经学的内容更为空疏荒诞。因此,许多儒生专攻或兼攻古文经,反对谶纬。许慎编成《说文解字》,郑玄为《毛诗》、《三礼》作注,除起了抑制今文经和谶纬发展的作用外,对于古史和古文字、古文献的研究,也有贡献 。中国最早的官定经本熹平石经,对于纠正今文经学家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在反谶纬的思潮中,王充在哲学问题上跳出了经学的圈子,以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攻击了谶纬的虚妄,批判了经学的唯心主义体系。

佛教约于西汉哀帝元寿年间传入中国内地。献帝初平年间开始大规模造像和招致信徒。东汉

后期,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道教思想。东汉后期道教多被用作组织手段发动农民爆动。灵帝时,巨鹿张角创太平道。同时,还出现了五斗米道。后世以张陵为教主的天师道,主要就是从五斗米道发展而来的。

官府撰修本朝历史的传统,在秦汉时期被继承下来了。司马迁撰修《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历史著作。《史记》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2000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东汉时期修成的史书,还有官修《东观汉记》、赵晔《吴越春秋》和佚名《越绝书》等。

汉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汉赋、散文、汉乐府诗三种形式 。 汉武帝之世 ,是赋的成熟时期 ,赋家接踵而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司马相如。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扬雄;东汉时期,则以班固、张衡最有名。两汉的散文文学,有很大的成就。西汉初年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班固《汉书》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汉代的乐府民歌是两汉诗歌的最大成就 。 建安年 间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又是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汉代绘画艺术发达。汉代以来,装饰性的壁画流行,宫殿邸舍和墓室多有壁画。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题材丰富,线条清晰,形态逼真。汉代的立体雕刻艺术更为成熟。东汉陶俑以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造型最生动,是汉代艺术珍品。西汉初年,盛行楚歌、楚舞,巴渝舞也传入了长安宫廷。武帝以后,琵琶、箜篌等乐器从西域或它地陆续传入中土,中国古典乐舞比过去更为丰富多采。

汉代天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张衡。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他还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测定地震的方位。汉人从星辰运行中推算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名称和顺序与后世通行的完全符合。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颁行《太初历 》,这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最

晚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汉代最重要的算学著作是《九章算术》,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完整体系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九章算术》也占有重要地位。

两汉时期,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榾胜之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东汉后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很多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

中国医学的完整体系,也是在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编撰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医家,以淳于意最有名。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华佗,是当时病理、医术造诣最高的人。

两汉时期,由于铜铁冶炼和制陶、制革 、染色、酿造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汉武帝时期,方士们通过炼丹的实践,更多地了解到汞、铅、硫黄等物质。东汉时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系统地论述炼丹的书籍。

植物纤维造纸方法的大规模推广,始于东汉和帝时。蔡伦制造出价格低廉、适于书写的纸张,人们把这种纸称作蔡侯纸。中国的造纸术后来逐步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