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常态课与公开课巨大差距的策略
2021-06-18
来源:六九路网
; 五 秘・-- 薯曩 鞭豫誊 。毫溉 一 ■ ___■‘■■■一 i 善 x 一 黪雏 黔薹麟 蠹誊0 学生会了,教师还教什么? 特级教师王凌在2010年第2期《江 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中就“有的教学 内容,当教师还未教的时候,学生就已 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对重点、难点、关键 点、易混点等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要吃 透学生,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 特征、学习的难易程度、学习方式等,在此 会了怎么办”的问题,提出了三个解决 策略: 一基础上准确确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 程序,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以结构化 五是加强对教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 评价。通过有关人员走进课堂、观察课 堂,将教师新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 的眼光构建教学框架,使课更有数学味。 具体讲就是将视角放在通过例题教学帮 助学生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上,使他 们的数学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避 免就例题教例题的做法。 二是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 应用。教师要弓l导学生从“能用”向“会用” 过渡,发展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思考教材习题编排的意图,以便于自己 在设计拓展练习时把握好方向。 三是在教法设计中,贯穿为学生发 展服务的理念,充分创设有利于学生学 习的时空。既然学生课前就已经会了, 课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学 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间的逻 辑关系精心加工学习材料,充分地引导 学生将他们会的内容进行交流,并精心 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深入地探究其中的 道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 主问题设置模式:实现 有效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陈灵飞、张燕华在2010年第5期的 《语文建设》上撰文指出,教师可以采用 “主问题设置”模式,有条不紊地组织不 同的课堂提问类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 学习、探究学习并引发对话互动,实现 有效阅读。具体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主 问题设计”:一是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设 置主问题,这些需要理解、解释、分析、 评价的提问,属于深层次提问,可以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又使课堂教学 省时高效;二是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 题,结合文本特点,抓住学生最关注的 问题重锤敲打,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做到“长文短教”;三是抓住文章的主题 设置主问题,直奔文章主题可以牢牢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真正动起来。 解决常态课与 公开课巨大差距的策略 马占杰在2010年第7期《教学与管 理》上撰文指出,虽然公开课发挥了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少教 师的常态课与公开课相差甚远。为此,他 提出了六点解决策略: 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每一位中 小学教师,都要自己强化践行教师职业道 德规范的“内省力”和自觉性,不仅要有高 度的事业 lf,和责任感,还要关爱每一位学 生,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努力打造 “魅力课堂”“高效课堂”,用精湛的教学艺 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意识”的 培养。要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在 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提 高,在研究中成长。使每位教师树立“教 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生产 力”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和名师成功的 经验点燃教师的“研究”之火。 三是正确认识教学质量与取得质量 途径的关系。教育教学的本体是学生,真 正的质量是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改进教 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且有 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的形成及终生的发展。 四是进一步加强课前研究,提高备课 质量。在课前研究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弄 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课堂调控与生 成、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作 为评价的重点。在教师评优评模、职称评 聘时,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情况纳入对 教师的综合考评体系。 六是为教师创造常讲公开课的机 会。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研部门多为教 师创造常讲公开课的机会,形成一个校、 乡(学区)、县三级教研网络并经常开展 活动。 有效利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牛献礼在2010年第1辑《小学数 学》上撰文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往 往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怎样有效 利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呢?首先,教学开 放是前提:进行开放的教学,给学生出错 的机会;倾听学生发言,捕捉学生的错误 想法;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 出来;用心积累学生经探究进行自我否 定的经验。其次,捕捉错误是关键:要有 关注学生状态的意识,不能视而不见;要 有学生样本采集的意识,不能盲目巡视; 要有错误资源利用的意识,不能只找正 确方案;要有资源的价值判断意识,不能 凡错误都呈现。最后,资源利用是重点。 总之,教师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 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学会从学 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 需求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真 正触及学生的“痒处”即困惑、需要之处, 才能把学生表面化的学习变成充满思考 的学习过程。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