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大局部故事情节,都能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原型。伴随影片的热映,关于中国历次撤离中国公民的新闻报道被媒体广泛转载,曾经亲历撤离事件的人们自发在社交媒体上复原影片中“举起五星红旗作为通关证件〞等经典场景的真实经历,远在非洲利比里亚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发布视频,感谢这部影片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的维和部队与中国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影片结尾,在镜头缓缓推近的一本中国护照旁,印着这样一段话。各大影院内,这一幕点燃了观众内心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甚至有观众自发起立高唱国歌。支撑这段话的,是近年来中国一次次从危险环境中成功撤离本国公民的振奋人心的故事:2021年,海地地震,中国政府包机将48名同胞平安送回祖国;
2021年,利比亚动乱,中国政府协调派出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护卫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和100余班次客车,短短8天,35860名同胞全部平安撤离;2021年,也门战乱,中国派出3艘军舰,撤出中国公民613人……令世界惊叹不已的高效有序的国家行动,成为中国国力增强的有力印证。
热气腾腾的泡面,是很多人从孩提时就挥之不去的味蕾记忆。春运神器、加班拍档、创业伴侣、上网绝配方便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饮食符号,而是见证着我们的一段段生活。
在里约奥运会上,马龙和张继科取得优异表现,奖励是教练刘国梁亲手煮的方便面;在创业初期,阿里巴巴也曾专门聘请一个能把方便面煮出50种味道的员工。
方便面之所以能成为“国民食品〞,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时间和效率的重视。中国也因此毫不意外地成了方便面消费第一大国,每年销售400多亿包,相当于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 饮食习惯的变迁,折射了一个社会的开展之路。
今天,中国人依然重视时间和效率,同时也更加重视绿色和健康。因此,被贴上“油炸〞“添加剂〞等标签的传统方便食品,在满足人们绿色生活、健康开展的追求上,就显得力有不逮。长期以来,方便食品所填补的饮食空间,遭受外卖行业异军突起的强烈冲击;多年来产品停留在“加量不加价〞的逻辑上,对食客尤其是年轻人的味蕾吸引力缺乏。销售下滑、市场萎缩,深陷内外交织的开展危机,造成了方便食品行业如今江河日下的困顿。
有人说,作为出行领域的“供应侧结构性改革〞,高铁正用“快餐加咖啡〞的饮食消费,加速替代绿皮车时代的“花生瓜子方便面〞。 当绿皮车换成了迅驰的高铁,当小卖部升级成琳琅的超市,当外卖四处开花、网购无处不在,一碗泡面该何处安放?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改革转型才能觅得生机。
今年以来方便食品行业的暖意,正来自大刀阔斧的创新变革。在今年报送的创新产品中,60%以上的方便面放弃油炸,降油减盐趋势明显;调味包的“工业味〞大幅降低,增加了天然配料和脱水蔬菜的应用;面条形态也在原有的根底上,增加了荞麦面、土豆面、刀削面、米粉等款式。
总体来看,低热量、低脂肪、低糖低盐的方便食品正成为主流,契合消费者健康、营养、平安的饮食理念。这些变化,让方便食品有了“正餐化〞的契机。
今年方便食品行业的变化,也是践行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样本。不久前,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提出要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支持推进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开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
落实这一要求,就不能只局限于生产配方的推陈出新,还要着眼于产品理念的更迭,改变人们“方便食品等于垃圾食品〞的刻板印象。 比方,在方便面的老家日本,方便面不仅没有消失,人均消费量反而比中国更高,还专门建了两座博物馆来展示方便面的开展历史。 可见,转变产品观念,从“方便地吃饱〞迈向“健康地吃好〞,市场依然会对方便食品敞开怀抱。 有位泡面达人,为了寻找完美的泡面,在20年的时间里品尝了40多个国家的5600多种泡面。其实,哪有完美的泡面,只有不断进化革新的饮食。
只要产业革新能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那么在人们的餐桌上,方
便面就依然会是可供选择的食品之一,这股美味也就永远不会消失。 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不仅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
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对6个省辖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结果显示,6个省辖市廉租房的空置率居然高达51%,同时还有4390户违规享受保障房待遇。 一面是无房可居的低收入者,一面是大量空置的廉租房;一面是符合条件的人住不进去,一面是不该享受廉租房的人享受了待遇……近年来,河南、内蒙古等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大量廉租房“供需错位〞的现象,暴露出廉租房分配、使用中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是为中低收入者量身打造的安居工程。去年,全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今年不低于7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一共要开工3600万套。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纷纷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头号民生工程、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今天,为什么保障房屡屡出现大量空置、分配不公等问题? 保障房之所以出现空置,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与需求“不对接〞。地段离市中心太远、生活通勤不便、租金定价不合理……这些先天缺乏,让不少低收入家庭无奈放弃。而审核不严格、信息公开不够,给保障房的分配留下了寻租和腐.败的空间,让违规享受保障房的事件屡禁不止。 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保障房制度能否可持续开展,更关系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在任务重、时间短、资金紧、经验缺乏的压力下,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完成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片面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进度,萝卜快了不洗泥,无视了前期对住房情况的摸底、
工程规划和后期的分配、管理。 这些问题也折射出我国住房体系管理的软肋:我们至今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模像样的住房普查;没有编制并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绝大多数地方对本地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并不清楚,制定保障房建设目标和政策还在“拍脑袋〞;多数地方花重金建设的保障房信息系统还只停留在“电子登记表〞的初级阶段;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迟迟无法联网,已实现联网的城市上传的信息仍然缺乏;保障房建设搞了多年,但住房保障法却至今没有问世…… 对保障房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破解之法。比方陕西对全省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了普查,重庆对公租房保障对象不设收入和户籍门槛,厦门出台了保障房地方法规严惩骗取保障房者……这些成功做法都值得尽快总结与推广。当然,住房体系改革更需抓紧推进,通过制度保障来预防问题。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将到达20%以上。我们希望,相关的制度逐步健全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新就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分享保障房的阳光,让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