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题(10分)
1.如果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为80万亿元,流通中现金为4万亿元,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为12万亿元,则该国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各是多少?
2、假设:某一年度预计市场上出售商品总价格为2000万亿元,劳务总价格为500万亿元,相互抵消的支付为400万亿元,到期的支付为300万亿元,货币周转速度为2.5次,请按照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计算出货币必要量。
3.假设:某企业贷款100万元,年利率为6%,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按单利与复利法计算出应付利息额。 二、简答题
1. 简述外汇风险的含义及其分类。 2.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什么? 3.简述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5.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6. 简述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 7. 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8.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9.如何理解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10.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
11. 如何理解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12. 金融监管有哪些原则?
13.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方式有哪些? 14.中央银行的职能有哪些?
15.中央银行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六、论述题
1. 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启示和挑战。
2.我国实施管制利率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3. 商业银行的行为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1 / 4
《货币银行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计算题
1.基础货币B=C+R=4+12=16万亿元
由货币供应量公式Ms=B×m,可得:m=Ms/B=80/16=5
2.货币必要量=(商品总价格+劳务总价格-相互抵消支付额+到期支付额)/货币流通速度 =(2000+500-400+300)/2.5=960万亿元 3. 单利计息:1000*(6%/2)*2=60万元
复利计息:1000*(1+6%/2)2 -1000=60.9万元 二.简答题
1.外汇风险即汇率风险,是指一个经济试题或个人,因其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价值上升或下跌所造成的损益。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表现形式,可划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国家风险四类。
2.(1)融资功能,指金融市场有效地动员和筹集资金的功能。(2)积累资本的功能,指在长期资金市场上的融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可以使储蓄较快地转化为投资而形成资金积累。(3)金融市场的融通和积累功能,是流通和分配功能的具体体现。这两个功能从社会宏观角度来考察,又发挥着宏观调节功能和宏观功能。具体说,在两方面发挥上述功能;即调节货币流通量和调节资金供求。
3.政府出资组建,业务由政府的相应部门领导;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借款,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专业性较强,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配合;一般不设立不变分支机构,其业务通常由商业银行代理。
4.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也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之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配合。即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5.一般目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金融业的文件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具体目标:保持金融稳定,减少金融风险;在保持金融稳定,防治风险的前提下,开展金融业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保护公众利益,特别是广大存款者的利益和广大金融投资者的利益。 6.(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既决定其流通规模,也决定其流通速度。(2)货币流通对于商品流通有相对的独立性。(3)商品了流通与货币流通是矛盾的统一体,主要矛盾在商品方面,货币流通对于商品流通也有积极的作用。认真组织货币流通,使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需要基本相吻合,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7. 流动性;偿还性;风险性;收益性。
8.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金融服务职能。 9.社会总供需与货币供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1)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2)货币总需求 决定货币总供给;(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4)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衡。 10.金融监管的必要性:(1)为了强化公共利益;(2)防止金融脆弱性,减少金融风险;(3)金融创新需要监管
11.社会总供需与货币供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总
2 / 4
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1)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2)货币总需求 决定货币总供给;(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4)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衡。 12. 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稳健经营和风险预防原则;本国监管与国际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13.现金准备,满足客户提现需要;贷款,最大盈利性资产;证券投资,实现资产多样化,协调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矛盾;购置固定资产 14.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15.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三、论述题
1. 影响:新协议给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协议为我们的银行改革带来压力和动力;二是新协议为我们的银行改革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尤其是在资本金的作用和银行风险管理等方面。 重要启示:建立在西方金融最佳实践基础上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无疑是非常丰富和全面地反映了现嗲金融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谓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之大成,因而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丰富的。在技术方面,内部评级和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操作风险数据库及其量化模型、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和VAR风险量化技术等早已成为我国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热点。针对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新协议蕴含的现代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理念和制度方面的启示蒋对我国金融改革,尤其是对银行业改革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挑战:银行资本金不足;缺乏适当的捏不控制体系;缺乏风险管理技术;监管部门与业界都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数据与信息系统问题。
2.答: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其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管理措施,其中也包括利率管制。物价基本稳定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规定各种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同时,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存贷款利率,以配合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利率的做法进一步强化,成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利率档次少、利率水平低、利差小、管理权限高度集中。1957—1978年的20年时间里只对利率进行过两次调整。直至经济体制改革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利率水平;放开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国债市场利率;允许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有一定幅度的浮动权;放开对金融机构外币业务的利率管制等。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央行为此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线图”: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3. 答:商业银行通过调节超额准备金比率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规模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1)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商业银行主要是基于成本收益动机来决定超额准备金保留的多少。商业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则等于放弃资金使用的收入,这是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为了减少成本,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低到最小限度;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是银行为了获取流动性而付出的收益损失成本。在未来的经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就要在这两种成本之
3 / 4
间进行权衡,选择那种相对成本较低的方式来持有超额准备金数额。超额准备金比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以及货币供给乘数。
(2)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规模也会影响准备金存款数额,也即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强信贷能力,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则会削弱信贷能力,减少货币供应量。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也取决于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显然,市场利率的高低,正相关地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多少;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则负相关地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