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2022-11-23 来源:六九路网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6.5分)

1.(1.5分)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那么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受油机是运动的( )

A.加油机 B.加油机飞行员 C.天安门城楼 D.受油机飞行员 2.(1.5分)以下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厚度大约是30cm B.一个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C.小明正常步行速度大约是10m/s D.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40℃

3.(1.5分)如图是甲、乙两小车的运动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运动 B.甲车速度为10m/s,乙车速度为2m/s C.经过6s,两车相距12m D.甲车一直保持静止状态

4.(1.5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5.(1.5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1页(共43页)

A.甲图:正在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反复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击鼓时,力度不同,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 C.丙图: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D.丁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6.(1.5分)下列词语与其物理意义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响度大 B.低声细语﹣音调低 C.悦耳动听﹣音色好 D.空谷回声﹣声音反射 7.(1.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B.乙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中可以利用超声波确定火山爆发强度 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给汽车定位

8.(1.5分)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1.5分)如图,关于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的酒精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与酒精温度计的制造原理不同

B.体温计内有一段弯曲的细管,防止水银流回玻璃泡 C.体温计使用后可以放入沸水内消毒

D.体温计,酒精温度计都可离开被测物体进行读数

第2页(共43页)

10.(1.5分)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晚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干冰在常温下熔化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空气中水蒸气凝华 C.秋天清晨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河面上水蒸气汽化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壶中冒出的水蒸气液化 11.(1.5分)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12.(1.5分)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其中该晶体( )

A.在BC段,该物质吸热 B.熔化过程中图象中的EF段 C.凝固时的温度为55℃

D.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13.(1.5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

汽车观后镜 B.

手影 C.

第3页(共43页)

雨后彩虹 钢笔错位

D.

14.(1.5分)一束光由水中斜射向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5.(1.5分)如图所示,竖直面向平面镜的物理课本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

A. B. C. D.

16.(1.5分)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B.光在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

C.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发生了镜面反射 D.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17.(1.5分)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2.1m B.2.5m C.4.6m D.5m

18.(1.5分)如图是热播节目《爸爸去哪了》航拍“无人机”,它上面装有高清摄像机,下列事例中,成像性质与无人机上摄像机不同的是( )

第4页(共43页)

A.监控器摄像 B.照相机照相 C.人眼视网膜成像 D.投影仪放映

19.(1.5分)如图是《宝宝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可快速登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维码图案属于光源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C.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二维码经过手机镜头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20.(1.5分)如图是眼镜的成像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1.(1.5分)小明用奶奶的老花眼镜的镜片放在阳光下,可在距镜片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小明用此镜片看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在图案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5cm

B.大于5cm

C.大于10cm D.大于5cm小于10cm

22.(1.5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水完全结成冰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密度不变

C.一根粉笔用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钢瓶中的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第5页(共43页)

23.(1.5分)下面是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需要做的几项工作,正确的操作步骤排列是( )

①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②调节横梁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横梁平衡后,计算砝码和游码的示数,算出物体的质量; ④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24.(1.5分)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一间普通教室(体积约为200m3)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 A.一头水牛

B.一名中学生 C.一个苹果

D.一粒绿豆

25.(1.5分)某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

A.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B.用天平测出量筒的质量

C.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示数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到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

26.(1.5分)如图所示,有四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各盛有相等的硫酸、植物油、煤油、汽油(ρ硫酸>ρ植物油>ρ煤油>ρ汽油),其中盛汽油的烧杯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分)

27.(4分)小军在马路边的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以卡车为参照物,轿车向 运动的,自行车向 运动(均填“左”或“右”);小军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是依靠 传播的,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

第6页(共43页)

28.(2分)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d,e点处,其中蜡烛放在 处得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 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29.(3分)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寒冬,坐满人的教室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玻璃的 (填“内侧”或“外侧”). 30.(2分)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31.(3分)甲乙两种物质,他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ρ甲 ρ

(填“>”或“<”),其中甲的密度是 g/cm3,乙物质可能是 .

三、解答题(共10小题,满分47分)

32.(6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时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的是自由下滑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第7页(共43页)

(1)该实验的原理是 (用公式表示).

(2)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3)小车从甲到丙经过的路程s1= cm,平均速度v1= cm/s,如果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v2,你认为v1 v2(填“>”、“<”或“=”) (4)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或“小”). 33.(6分)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2)根据测量结果画出水沸腾时图象,应该是如图甲中 (填“a”或“b”)所示.

(3)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为 ,该示数表示的是图象 段所对应的温度,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填“低于”或“高于”).

(4)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水中的气泡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请给它们按出现的先后进行排序. . 34.(6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 (2)实验中,为了使结果更准确,应选用较 (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3)玻璃板后放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第8页(共43页)

35.(5分)小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往烧杯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 g(如图甲所示),然后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得到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

36.(2分)如图,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面,画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7.(2分)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38.(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

定发光点S的像点S′.

第9页(共43页)

39.(7分)如图所示是深圳首批“大鼻子”校车,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此校车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运营车辆的各种信息.

(1)GPS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 (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来实时传递信息的.

(2)小明乘坐校车从家到学校全程3km,约需要多长时间?

(3)若校车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36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4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则校车平均速度是多少?

40.(5分)如表是某山地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车架材料 车架材料体积/cm3 车架质量/kg 整车质量/kg (1)求车架的密度.

(2)已知某合金钢的密度为4.0×103kg/m3,若山地车车架改用此合金钢作材料,则车架的质量会是多少?

(3)经计算可知,山地车车架用碳纤维材料的一个优点是: .

碳纤维 2500 5 10

41.(6分)请根据材料提出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物理问题,并写出相应的物理知识或规律(物理知识或规律不能重复)

元旦期间,虎爸带着新买的iPhone 6s手机和号称“自拍神器”的照相自拍杆到北京出差.“自拍神器”主要由伸缩自拍杆,手机夹子,无线遥控器(与电视遥控器

第10页(共43页)

原理相同)组成,虎爸用它拍了很多照片,并通过微信发给了小虎.当他正和小虎发微信时手机铃声响了,虎爸接通电话,一听到对方的声音就辨认出是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通话结束后虎爸发现手机屏上出现一层“雾气”,用纸巾擦拭手机屏幕后,发现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的“像”. 序号 例子

问题

手机来电话时,声音是如何产生

物理知识或规律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1 2 3

的?

第11页(共43页)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八年级(上)期末物

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6.5分)

1.(1.5分)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那么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受油机是运动的( )

A.加油机 B.加油机飞行员 C.天安门城楼 D.受油机飞行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飞机在空中受油时受油机和加油机应是相对静止的.但它们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解答】解: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梯队在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所以此时加油机和受油机是相对静止的.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受油机飞行员、加油机飞行员都是静止的.而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选择好参照物后,若发现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就是运动的,否则为静止的.

2.(1.5分)以下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厚度大约是30cm B.一个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C.小明正常步行速度大约是10m/s D.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40℃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第12页(共43页)

A、中学生食指宽度在1cm左右,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1.5分)如图是甲、乙两小车的运动图象,由图象可知( )

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

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运动 B.甲车速度为10m/s,乙车速度为2m/s C.经过6s,两车相距12m D.甲车一直保持静止状态

【分析】分析清楚图示图象,根据图示图中判断两车的运动状态,根据图示求出车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然后应用速度公式求出车的速度,然后分析答题. 【解答】解:由图示汽车的s﹣t图象可知,甲车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甲车是静止的,乙车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D正确;

由图示图象可知,经过6s,乙车的路程是12m,甲、乙两车间的距离为:12m﹣10m=2m,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做很多物理实验时都要画图象,从图象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分析图象先要明确图象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各表

第13页(共43页)

示什么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特点结合物理知识分析.

4.(1.5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分析】利用t=求前、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得出总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解答】解:

(1)由v=得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1=

=

=1h;

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t2=

=

=1.5h;

总时间:

t=t1+t2=1h+1.5h=2.5h,故AB错; (2)平均速度: v==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记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5.(1.5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48km/h,故C正确、D错.

A.甲图:正在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反复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第14页(共43页)

B.乙图:击鼓时,力度不同,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 C.丙图: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D.丁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分析】解答此题需知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解答】解:A、甲图中正在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反复弹起,音叉振动发声,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乙图中击鼓的力度不同,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鼓面的振幅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改变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丁图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声现象的几个实验,要熟记实验过程及现象,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解答.

6.(1.5分)下列词语与其物理意义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响度大 B.低声细语﹣音调低 C.悦耳动听﹣音色好 D.空谷回声﹣声音反射

【分析】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解答】解:A、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

第15页(共43页)

B、低声细语是指小声说话,主要指声音的响度小,而不是音调低,故B错误; C、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音色好,故C正确;

D、空谷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时发生了反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声音反射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7.(1.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B.乙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中可以利用超声波确定火山爆发强度 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给汽车定位

【分析】(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利用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 【解答】解:

A、甲中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 B、乙中的烛焰摆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

C、次声波一般是在地震、海啸、核爆炸等情况下产生,所以可以利用次声波预测火山喷发、龙卷风及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故C错误;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与声现象有关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8.(1.5分)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6页(共43页)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结合选项分析判断是否正确即可.

【解答】解: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的吸音材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考查对防治噪声的途径的判断问题,要根据题意分析是否正确.

9.(1.5分)如图,关于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的酒精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与酒精温度计的制造原理不同

B.体温计内有一段弯曲的细管,防止水银流回玻璃泡 C.体温计使用后可以放入沸水内消毒

D.体温计,酒精温度计都可离开被测物体进行读数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有三个:一是量程不同,由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35℃~42℃;

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 三是它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管(即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

使用之前必须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解答】解:A、体温计与酒精温度计都属于液体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

第17页(共43页)

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体温计的直玻璃管和玻璃泡之间有一缩口,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温度的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

当温度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体积缩小,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中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故B正确;

C、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水的沸点是100℃,所以体温计使用后不可以放入沸水内消毒,故C错误;

D、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而酒精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进行读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上的区别,正因为构造不同,所以使用方法不同,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包括体温计在内的各种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0.(1.5分)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晚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干冰在常温下熔化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空气中水蒸气凝华 C.秋天清晨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河面上水蒸气汽化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壶中冒出的水蒸气液化

【分析】解决本题要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在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第18页(共43页)

C、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11.(1.5分)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放些干冰.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利用了水结冰放热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

C、夏天,在地板上洒些水,感到凉爽.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特点,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加上几个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理知识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

第19页(共43页)

中的,我们在生活中见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就要认真分析,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2.(1.5分)如图为某晶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其中该晶体( )

A.在BC段,该物质吸热 B.熔化过程中图象中的EF段 C.凝固时的温度为55℃

D.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分析】晶体的熔化图象整体上随时间的增加呈升温趋势,其中正在熔化的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有一水平线段;

对于同一种晶体来说,两个过程中的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是一样的,是这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解答】解:A、由图可知,AB段该物质处于温度降温阶段;BC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该物质放热,温度不变;故A错误;

B、DE段该物质处于温度升高阶段,EF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故B正确; C、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45℃不变,所以凝固点为45℃;故C错误; D、由图知,熔化过程经历了15min﹣11min=4min.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图象中综合了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熔化图象,关键是找出其中温度不变的过程,这就是晶体的熔化(或凝固)过程,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13.(1.5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汽车观后镜 B.

第20页(共43页)

手影 C.

雨后彩虹 钢笔错位

D.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解答】解:A、汽车观后镜是一个凸面镜,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手影是光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雨后彩虹是由于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钢笔错位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应该学会辨别.

14.(1.5分)一束光由水中斜射向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

第21页(共43页)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A、图中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应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图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错误;

B、图中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应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而图中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了,故B错误;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C正确;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情境,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了.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此类问题,要深刻理解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内容,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光线的方向、位置和角度的大小.

15.(1.5分)如图所示,竖直面向平面镜的物理课本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是等大的,且关于镜面对称.由此即可突破此题.

【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人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只有选项B符合这一特点. 故选B.

【点评】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22页(共43页)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16.(1.5分)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B.光在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

C.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发生了镜面反射 D.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 (2)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

(3)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此物体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解:

A、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3×105km/s.此选项错误;

B、在三棱镜的折射作用下,白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此选项错误;

C、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此选项正确;

D、电影银幕表面粗糙,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为光学综合题,考查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污染、光的色散等知识,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第23页(共43页)

17.(1.5分)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2.1m B.2.5m C.4.6m D.5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结合图示,先求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然后减去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

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 故选C.

【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包括图示),搞清题干的问题和各已知条件的关系.

18.(1.5分)如图是热播节目《爸爸去哪了》航拍“无人机”,它上面装有高清摄像机,下列事例中,成像性质与无人机上摄像机不同的是( )

A.监控器摄像 B.照相机照相 C.人眼视网膜成像 D.投影仪放映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分析选项中的应用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BC、监控器摄像、照相机照相、人眼视网膜成像都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它们与无人机上的摄像机原理相同,不合题意;

第24页(共43页)

D、投影仪放映是利用了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与无人机上摄像机成像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19.(1.5分)如图是《宝宝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可快速登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维码图案属于光源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C.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二维码经过手机镜头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正确;

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B错误;

CD、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20.(1.5分)如图是眼镜的成像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第25页(共43页)

A.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分析】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解答】解:(1)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则甲是远视眼的成因.

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2)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由图可知,乙是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故只有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21.(1.5分)小明用奶奶的老花眼镜的镜片放在阳光下,可在距镜片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小明用此镜片看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在图案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5cm

B.大于5cm

C.大于10cm D.大于5cm小于10cm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便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 同时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知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26页(共43页)

【解答】解:老花镜是凸透镜.小明用奶奶的老花镜镜片对着太阳时,可在距镜片5cm处得到一个最亮、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焦距为5cm. 若小明想通过此老花镜的镜片看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只有物距小于5cm,这样才能成图案放大、正立的虚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22.(1.5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水完全结成冰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密度不变

C.一根粉笔用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钢瓶中的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分析】同时兼顾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逐一进行分析排除.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解答】解:A、一杯水完全结成冰,是状态发生了变化,质量不会改变,但密度却变小了故A错误;

B、物体被带到太空只是改变了位置,质量、密度都不会改变,故B正确; C、一根粉笔用掉一半后,质量变小,而粉笔依然是粉笔,物质没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正确;

D、钢瓶中的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变小,而它的体积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密度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熟知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是解此类题的基础,同时还要准确分析题目中所举的实例到底是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位置、形状、状态、体积、温度等等,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是否会引起质量和密度的改变.

第27页(共43页)

23.(1.5分)下面是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需要做的几项工作,正确的操作步骤排列是( )

①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②调节横梁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横梁平衡后,计算砝码和游码的示数,算出物体的质量; ④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零刻度,(2)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3)左物右码称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的和,(4)整理器材.

【解答】解:天平称物体质量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排列是: ④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调节横梁螺母,使横梁平衡.

①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③横梁平衡后,计算砝码和游码的示数,算出物体的质量. 故选B.

【点评】做物理实验时一定要注意顺序,天平的正确使用可以概括为:放、调、称、算、整.

24.(1.5分)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一间普通教室(体积约为200m3)内空气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 A.一头水牛

B.一名中学生 C.一个苹果

D.一粒绿豆

【分析】知道教室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然后根据生活经验估算4个选项的质量,比较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

教室的容积V=200m3,

由ρ=得,教室里空气的质量: m=ρV=1.29kg/m3×200m3=258kg;

一头牛的质量为几百kg,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100g,即0.1kg;

第28页(共43页)

一粒绿豆为几毫克,故A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正确估计苹果、人、牛、绿豆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1.5分)某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

A.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 B.用天平测出量筒的质量

C.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示数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到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

【分析】测固体的密度用到的器材是天平和量筒,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用公式ρ=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解答】解:测固体石块的密度的基本方法是: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将石块放入量筒浸没水中,读出水面体积值为V2,

则石块的密度为ρ=

因此上述步骤有用的为A、C、D.不必要的步骤是B. 故选B.

【点评】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密度》部分要求掌握的实验,各有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用到的原理是ρ=,两种测量方法应达到理解且熟练背诵的程度.

26.(1.5分)如图所示,有四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各盛有相等的硫酸、植物油、煤油、汽油(ρ硫酸>ρ植物油>ρ煤油>ρ汽油),其中盛汽油的烧杯是( )

A. B. C. D.

【分析】首先借助图形,判断出瓶内液体的体积关系,已知煤油、汽油、植物油

第29页(共43页)

和硫酸的质量和密度关系,再利用公式V=液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

从图可知,VB>VA>VC>VD,

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关系,再与瓶内

因为m硫酸=m植物油=m煤油=m汽油,ρ硫酸>ρ植物油>ρ煤油>ρ汽油, 由公式V=

可知,V硫酸<V植物油<V煤油<V汽油,

又VB>VA>VC>VD, 所以盛汽油的烧杯是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公式V=判断体积的关系.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分)

27.(4分)小军在马路边的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以卡车为参照物,轿车向 左 运动的,自行车向 右 运动(均填“左”或“右”);小军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是依靠 空气 传播的,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m/s.

进行分析,并可以结合质量和密度的关系来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可能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

首先由图片判断出轿车和卡车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来判断树和卡车的运动方向;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轿车的速度大于卡车的速度,以卡车作为参照物,轿车向左运动;

由图示可知,卡车向左运动,自行车向右运动,自行车相对于卡车向右运动,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向右运动;

第30页(共43页)

小军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是依靠空气传播的,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故答案为:左;右;空气;340.

【点评】要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针对相应的参照物来说的,因此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28.(2分)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d,e点处,其中蜡烛放在 b 处得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 e 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 ②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 ③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④u=f,不成像;

⑤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u.

【解答】解:由图可知:a点在一倍焦距之内,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f,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bc点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u<2f,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de点在二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

综上分析可知,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知,蜡烛放在b处得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e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故答案为:b;e.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的变化规律,这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

29.(3分)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

第31页(共43页)

水的 汽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寒冬,坐满人的教室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玻璃的 内侧 (填“内侧”或“外侧”).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据此解答. 【解答】解:

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

寒冬,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物质液化过程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会放热;内侧.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30.(2分)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增大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增大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答案为:增大;增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第32页(共43页)

31.(3分)甲乙两种物质,他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ρ甲 > ρ

(填“>”或“<”),其中甲的密度是 8 g/cm3,乙物质可能是 水 .

【分析】图象所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当体积V=1cm3时,比较质量关系,利用密度公式得出密度关系;

分别从图中得出一定体积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各自的密度,最后得出乙是哪种物质. 【解答】解:

由图象知,在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如都取V=1cm3),甲的质量较大,由公式ρ=可以得到:甲物质密度较大,即ρ甲>ρ乙; 甲物质的密度为ρ甲=

=

=8g/cm3,

乙物质的密度为ρ乙=故答案为:>;8;水.

==1g/cm3,可能是水.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要分析质量、密度、体积三者的关系,必须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的关系,一定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识图,从图中得出有用的数据.

三、解答题(共10小题,满分47分)

32.(6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时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的是自由下滑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第33页(共43页)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用公式表示).

(2)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变速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3)小车从甲到丙经过的路程s1= 90 cm,平均速度v1= 15 cm/s,如果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v2,你认为v1 > v2(填“>”、“<”或“=”) (4)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分析】(1)在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代入公式v=进行计算;

(2)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做变速运动. (3)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开始的平均速度较小,后来变大; (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解答】解: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加快,做变速运动; (3)由图知,s1=90cm,t1=10s﹣4s=6s,则v1=

=

=15cm/s;

由于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开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即v1>v2;

(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故答案为:(1)v=;(2)变速;(3)90;15;>;(4)小.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关键是知道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33.(6分)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第34页(共43页)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2)根据测量结果画出水沸腾时图象,应该是如图甲中 b (填“a”或“b”)所示.

(3)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为 98℃ ,该示数表示的是图象 DE 段所对应的温度,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 低于 1个标准大气压(填“低于”或“高于”).

(4)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水中的气泡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请给它们按出现的先后进行排序. acb .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所受水的压强在减小,所以体积逐渐增大;

(3)晶体熔化时温度要达到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晶体熔化后温度还要上升.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4)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解答】解:(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所受水的压强在减小,所以体积逐渐增大,故b图所示的是水沸腾时的图象;

(3)对比a、b两图可知,a图是冰的熔化图象,AB段所对应的温度是冰的熔点,b图是水的沸腾图象,DE段所对应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8℃,小于100℃,说明此实验室的大气小于标准大气压.

(4)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图中先后顺序是acb.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b;(3)98℃;DE;低于;(4)acb.

第35页(共43页)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沸腾实验,要掌握水沸腾时和沸腾前在现象上的区别,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34.(6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暗 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 (2)实验中,为了使结果更准确,应选用较 薄 (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3)玻璃板后放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是为了确定 像 的位置.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玻璃有两个反射面,玻璃越薄,两个反射面成的像越近,如果玻璃越厚,两个反射面成的像越远.

(3)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先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这支蜡烛的同侧观察另一侧的蜡烛,不断移动它,直到另一侧的蜡烛与观察者一侧的蜡烛完全重合时,停止移动,记下蜡烛的位置,即得到相应的蜡烛的位置,这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为了防止两个玻璃面都反射光而成像,对实验现象干扰,所以应选择较薄

第36页(共43页)

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3)玻璃板后放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4)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故答案为:(1)较暗;(2)薄;(3)像;(5)相等;相等;垂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35.(5分)小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零刻度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往烧杯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 62 g(如图甲所示),然后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得到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为 1.125×103 kg/m3. (3)小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是可以的.

(2)砝码与游码示数之和是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由图示量筒读出酱油的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可以求出酱油的密度;

(3)在测液体密度时,玻璃容器中的液体向外倒的过程中,容器壁一定要粘液体,所以不能全部倒出,将会带来实验误差,明确对体积测量结果的影响,进一

第37页(共43页)

步判断对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解答】解:(1)调节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处,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由图甲所示可知,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m总=50g+10g+2.4g=62g, 酱油的质量m═62g﹣17g=45g,

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酱油的体积:V=40ml=40cm3, 酱油的密度:ρ==

=1.125g/cm3=1.125×103kg/m3.

(3)小聪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零刻度;左;(2)62;1.125×103;(3)偏大.

【点评】此题是测量液体的密度,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实验题,要熟练掌握.

36.(2分)如图,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面,画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分析】反射与入射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与入射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根据以上内容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解: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

根据折射定律的内容,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38页(共43页)

【点评】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7.(2分)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38.(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

第39页(共43页)

定发光点S的像点S′.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两条折射光线,即可得到发光点S的像点S′. 【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的像点S′.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39.(7分)如图所示是深圳首批“大鼻子”校车,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此校车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运营车辆的各种信息.

(1)GPS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 电磁波 (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来实时传递信息的.

(2)小明乘坐校车从家到学校全程3km,约需要多长时间?

(3)若校车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36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4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则校车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1)GPS定位系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2)已知路程与速度,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车的行驶时间.

第40页(共43页)

(3)由速度公式求出车的路程,然后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超声波不能再真空中传播,GPS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电磁波来实时传递信息的.

(2)由速度公式v=可知时间:t==(3)由v=可知,车的路程: s=s1+s2=v1t1+v2t2=36km/h×校车的平均速度:v==

h+50km/h×

=

h=1.1km,

=36km/h.

=0.1h;

故答案为:(1)电磁波;(2)约需要0.1h;(2)校车平均速度是36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磁波及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40.(5分)如表是某山地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车架材料 车架材料体积/cm3 车架质量/kg 整车质量/kg (1)求车架的密度.

(2)已知某合金钢的密度为4.0×103kg/m3,若山地车车架改用此合金钢作材料,则车架的质量会是多少?

(3)经计算可知,山地车车架用碳纤维材料的一个优点是: 减小了自行车的质量 .

碳纤维 2500 5 10

【分析】(1)知道车架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车架的密度; (2)若用密度为4.0×103kg/m3的合金钢制造,利用m=ρV求其质量;

第41页(共43页)

(3)同样的体积,密度减小、质量减小,减小了自行车的质量. 【解答】解: (1)车架的密度: ρ==

=2×103kg/m3;

(2)若用密度为4.0×103kg/m3的合金钢制造, m′=ρ合金V架=4.0×103kg/m3×2500×10﹣6m3=10kg;

(3)由上面的计算可知,车架用碳纤维制造,减小了自行车的质量. 故答案为:

(1)车架的密度为2×103kg/m3.

(2)若山地车车架改用此合金钢作材料,则车架的质量会是10kg. (3)减小了自行车的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从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41.(6分)请根据材料提出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物理问题,并写出相应的物理知识或规律(物理知识或规律不能重复)

元旦期间,虎爸带着新买的iPhone 6s手机和号称“自拍神器”的照相自拍杆到北京出差.“自拍神器”主要由伸缩自拍杆,手机夹子,无线遥控器(与电视遥控器原理相同)组成,虎爸用它拍了很多照片,并通过微信发给了小虎.当他正和小虎发微信时手机铃声响了,虎爸接通电话,一听到对方的声音就辨认出是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通话结束后虎爸发现手机屏上出现一层“雾气”,用纸巾擦拭手机屏幕后,发现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的“像”. 序号 例子

问题

手机来电话时,声音是如何产生

的?

1 2 3

物理知识或规律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分析】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有关物理知识的语句,并逐一进行分析,

第42页(共43页)

判断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或规律即可.

【解答】解:题干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或规律有:

①问题:“自拍神器”是利用什么原理成像的?﹣﹣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

②到对方的声音就辨认出是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依据了声音的哪个特性?﹣﹣依据音色进行判断.

③微信传播信息是利用了什么进行传递?﹣﹣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 ④手机屏上的“雾气”是如何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 序号 例子 1

“自拍神器”是利用什么原理成像的?

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

小实像的原理

2

到对方的声音就辨认出是在北京工作的老同

学,依据了声音的哪个特性?

3

微信传播信息是利用了什么进行传递

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 依据音色进行判断

问题

物理知识或规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第43页(共4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