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2020-12-11 来源:六九路网
2∞l9年l2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Dee.,2009 第6期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o.6 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米 秦菊波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摘要: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 扩大而形成,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 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之外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 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公民 中圈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09)06—0034—o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 上的划分。家庭是私人生活的领域,城邦是公共生活 活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 的领域,女人、奴隶、非自由民和所有的外邦人为了 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人 维持生存和代际延续进行的家庭活动属于私人领 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得到拓展.人们的自主交往能 域;公民为了城邦的公共事务而进行的活动属于公 力大为增强,公共活动空间不断增长。随着这一变化 共领域。一般来说.古希腊时期的公共领域只对公民 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于公共领域里的个人行 开放,只有公民才享有进入公共领域的权利;而希腊 为方式和道德修养,人们希望在“私人”的生活空间 城邦制规定:只有父母都是本城邦自由民并拥有财 之外。当大家进人共同的公共领域时.能够遵守一些 产的成年男性才是公民,妇女、边区居民、城邦中极 相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培育生长出一个自 为贫困的人、农奴及占人口一半左右的奴隶都不是 洽的公共空间。在这个自洽的公共空间中,逐渐地形 公民。公民的主要职责就是参与公共事务,亚里士多 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公共精神。本文从公私关系 德认为“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 的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精神的基本指向,认为当代公 政统治的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21。 共精神应从公民公共意识的养成做起。 尽管古代社会生活中公私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 一、公共领域:公共精神生成的场域 区分。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私人领域的 “公共”与“私人”是一组相对的词汇.西方早在 活动为公民从事公共活动创造了物质前提和条件, 古希腊时期就对公私之间进行了界分。尽管有的研 古希腊城邦明确规定只有相当财产的自由民才能成 究者认为公私之分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古希腊时期 为公民,也就是说.无须为生计操劳奔波之后的雅典 家庭与城邦的分离只是一种实体性分化.而不属于 公民才有闲暇和时间从容进行公共活动。汉娜・阿伦 形态分化的范畴,因此古希腊社会生活只有“共同 特对此的解释是:“城邦之所以没有侵害公民的私人 生活”,不能以公、私进行标记,更不能赋予“公共” 生活,并且还把围绕着每一份财产而确立起来的界 二字【l】。但古希腊时期存在着公与私的自然分化却 限视为神圣的。这并不是由于它尊重我们所理解的 是客观的,尽管这种分化还不是有意识的观念形态 那种私人财产。而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假如 ・本论文是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ZZC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oo9—09—28 作者简介:秦菊波(1972一),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9正 秦菊波: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35 不能拥有一所房屋。他就不可能参与世界事务,因为 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131。可 见.私人领域为公共领域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尽 管如此。私人活动在雅典是不受重视的,人们认为只 有公共活动才是高贵、自由和无比荣耀的。在古希 腊人看来。公共领域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而必然 王国和瞬间世界一直都隐藏在私人领域,私人领域 主要是为了生存的欲望和生活必需品的获得,而公 共领域则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可见,在 古希腊时期,城邦的政治公共活动是高于私人活动 的。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公共领域的内涵和外延 不断扩展。在现代自由主义者的理解中,“公共”意 指与社会相对的国家权威与“公法”(the public law),也表示与私有物相对的事物,包括社会活动。 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中。“公共”表现为“公民社 会”(the society of citizen)与“市民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bourgeois)的对比,前者的组成分子(公民)关 注公共利益,后者则关心或考虑与他人相竞争或合 作的私人经济利益【4J。现代公共领域的理解已不仅 限于从政治活动的空间来理解,尽管政治公共领域 仍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哈贝马斯提出了“资产 阶级公共领域”概念.他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 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 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 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 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 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这种 政治讨论手段,即公开批判的确是史无前例,前所未 有……”,I5J从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所指的公共领 域其实是界于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中间地 带.它由私人聚合而成.出于共同的利益对国家公共 权力进行批判和监督。 无论是古典的政治公共领域含义还是现代的资 产阶级公共领域概念.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公共领 域是个体的人超越其私人性并出于共同的需要和原 则进入这一领域,在此领域中,行动和语言(即理性 的商讨和积极的参与行动)是最重要的二个法则。 现代公共精神是基于公共领域这一场域所孕育出来 的,缺乏公共领域这一场域,公共精神也就失去了依 托 哈贝马斯认为。“亚里士多德所制定的一系列德 行只有在公共领域当中才能证明有效,并得到广泛 承认-[63。 二、公共精神的基本指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交往范围的日益 扩大.人们的公共生活和公共活动空间也不断地复 杂和多样化,人们在公共领域进行公共交往时所遵 循的道德规范体现了公共精神。学界的一般观点认 为.现代公共精神源自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 是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人认为公民美德的核心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就 是社会成员在理性引导下形成的一种尊重其他个体 的存在、并愿致力于公共生活改善和公共秩序建设 的价值取向;这种精神通过交往过程实现的,其结果 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理解和认可自己并且相互理解 与承认,并以此形成归属感和团结一致的意愿[71。 不管人们怎样理解公共精神,它包含着几个基 本的特点。第一.公共精神的主体是公民,而非自然 的个人。“公民”的基本含义在其政治性上,即作为主 体的个人享有平等自主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 共同体成员,亚里士多德说,“公民的通常含义是参 与统治与被统治的人。”参与统治与被统治就是指进 行政治活动,这是“公民”概念最本初的含义,所以, 要准确地把握“公民”概念首先要从其政治性开始。 到了近代以后,尤其是l7世纪和l8世纪民族国家 形成以来.“公民”被看作是具有一国国籍并与该国 发生稳定和全面的法律关系的个人,也就是说,作为 一国国民.他享有该国宪政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 务,这时的“公民”概念包含有法律的意义。除此之 外,“公民”还是一个伦理的概念。在古希腊城邦中, “公民”是一个有德性的人,亚里士多德说,“不同的 政体有不同的公民.但在最优良的政体中,公民指的 是为了依照德性的生活,有能力并愿意进行统治和 被人统治的人”嗍。“公民”的伦理含义是指依照自身 的角色按照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对自我行为的自律 和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凡是一国国民都具备成为法 律概念上的“公民”,但并不是所有法律上的“公民” 都能成为政治含义和伦理含义上的“公民”,作为后 二者的“公民”需要教化和养成,但正是政治含义和 伦理含义上的“公民”才是公共精神的真正来源和主 体承担者。 第二,公共精神的最根本特性在于其“公共”二 字.“公共性”是公共精神的本质体现。康德认为抽掉 公共权利的所有特质和内容就只剩下公共性的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则,“公共性”是从私人领域的局限中走出来,体现在 善于运用理性者的公开使用过程中,它是法律秩序 原则。也是一种保障政治与道德协同的启蒙方法。 公共性是与私人性相对的范畴,在英文中它起源于 国民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 物之一陈独秀也说:“中国……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 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坏的更是贪贿卖国,盗公肥 私。”这里所谈到的“公共心”与公共意识有相近意 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表示一个人能超越 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还意味着 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可以参加公共 事务的标志。一般家庭生活中的人没有所谓的公共 思.即在个人私利之外自觉承担公共义务和公共责 任。在公共交往日益扩大的现代社会里,公共意识首 先是一种对公民身份认同的意识。公民身份并非自 然而然获得的.虽然国家宪政法律规定,只要拥有一 性概念。因为产生于血缘关系的私人交往只是在家 庭内部及家庭之间进行。私人性并不体现公共精神。 超越私人范围之外的公共生活领域才是公共精神的 安身之处,按照阿伦特的理解,“公共性亦表示为我 们大家所关注的议题与事务,而且这些议题与事务 可以透过人际的语言来交谈、沟通、议论;简言之,是 可解释、争论的客观事物”[93。公共精神体现的对象 在于对客观存在的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它与处 理私人事务中所要求的德行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公民从其参 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来看,他总是表现为复 数的,即公民总是与他人“在一起”,以言和行的方式 体现公民身份,承担公共责任。公共精神其实就是 公民在公共性社会交往过程达成对公共生活规范的 共识并以此调节自身行为以及相互关系伦理准则的 认同。它是从个人美德到社会美德的一种延伸。当 代伦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生了“从个体美 德伦理向着普遍有效的社会(公共)规范伦理的转 变”[1o1。而现代社会对公共精神的吁求正体现了当 代伦理学转向的现实基础。因为在伦理学的规范当 中,个人美德多是体现为个人的良知、道德修养和行 为规范等,但社会美德多是体现在个人与他人或社 会交往中所遵循和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 以,公共精神是非私人性的伦理,它以公民生活共同 体的存在为基础。 三、公民公共意识的养成 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现代公 民在面对共同的生活领域和公共事务时表现出来的 自觉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担当。公共精神是社会和历 史的产物,它需要人们的共同认同和自觉培养。公 共精神的首要条件在于公共意识,公民只有先具备 了公共意识,才能自觉承担起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 什么是公共意识?梁启超在分析中国的国民性 时认为。中国是一个“公共心缺乏”的国家.他说:“我 国国籍的国民成年之后就合法地拥有该国公民身 份.但法律身份只是公民身份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 务。除此之外,政治身份和伦理身份更是公民应该承 担的责任和义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应具备“德 性”.公民的德性表现在对公共事务有理性思考的能 力.能以其理性的言说能力促进城邦政治统治,自发 地遵从城邦法律,追求城邦的“共同善”。用现代语言 转换来说.公民的政治身份和伦理身份就是以公共 理性的精神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自觉承担法律责任 和义务,追求社会共同利益与和谐发展,这是现代公 民身份的深层内涵和追求。一国公民的公共意识首 先应该体现在对此种含义的公民身份表示认同和自 觉担当。 其次.公共意识是超越利己之外对他人及社会 事务的关怀意识。公民并非不追求个人幸福和个人 利益。但是作为具有健全公共意识的公民,能够做到 超越个人利益之外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和共同利 益。追求个人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公民的合法权 利,但公共意识要求公民具备对他人及社会事务的 关怀意识.能把“个人善”与“公共善”结合起来,调节 自利与他利两种不同的情感。达到一种公正的理性。 在社会普遍共同的生活形式中,公民应该使“个人 善”服从于普遍的善良意志。并使对他人和社会事物 的关怀意识及共同体的和谐交往在“公共善”的引导 下成为普遍性的可能。 公共意识的培养要从公民的政治实践和行为规 范中逐渐养成,但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公民公共意识 的养成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私人性是公共 意识的起点,首先培养公民的自主权利意识。中国传 统文化在公私关系问题上一直倡导“崇公抑私”、“大 公无私”。认为私欲是破坏公共性原则的根源,因此 要“存天理,去人欲”。这种对“私”的贬抑造成传统文 化中个人权利意识的缺失。“小我”总是要服从于“大 我”。但“去私”并没有衍生出“大公”,中国传统社会 2o09年 秦菊波:论现代公共精神与公民公共意识 37 中一直缺乏现实形态的公共领域,造成公共精神的 匮乏和国民意识中无法涵养生成合理的公共意识。 公私之间既有清晰的界限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膨胀。已使人们对政治生活产生了冷漠和疏离感。认 为政治和公共事务是政府官员的事情.与已无关或 关系不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动 这是现代公共领域生成的前提条件,现代公共领域 的生成并不是要消灭私人性,恰恰相反,它要以私人 物”,对政治的关心和参与政治生活是符合人本性的 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对政治和参与 性的存在作为基本条件。因此。要培养当代公民的 公共意识,首先要肯定和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 公民在充分享有对个人生活权利自主的基础上,他 社会生活的热情。要养成公民良好的公共意识。就要 不断地加强他们参政议政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 对公共事务和集体活动关心的行为习惯。美国政治 才有闲暇培养对公共事务关注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第二,开放性是公共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公 共意识是离开狭隘的个人性、走出私人的生活天地 之后。面向展开的公共空间时所形成的。公共意识 一学者本杰明・巴伯认为:“只有直接的政治参与.才是 民主国家完全成功的公民教育形式”Il1]。当一个公民 能经南直接参与地方事务而感到充足的效能感,他 自然会激起对民主政治更大的信心,也会更积极地 扮演好公民的角色。 定不是封闭的,“封闭”是私人生活的特性,现代公 众人物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个人隐私的特性就是 “封闭”,不对外开放:而公共意识正是走出“封闭”朝 着公众开放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阿伦特 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比喻为“遮蔽”和“显 现”.公共领域是开放的,在这里。每个人的言行都被 公共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El益丰富和发展 的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公共生活空间里.人们需要对 共同的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以形成和谐 共通的公共领域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其他人所听、所闻、所见;而私人生活是遮蔽的,它掩 藏在公共领域的光芒之下。阿伦特把人的独特性、 【II张康之,张乾友.从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J】.探索2007,(4). f2】[8】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M】.北京: 中国人大出版社。2003:100. 优越性和作为类的人的崇高性都放在了公共领域, 因而这一领域必然是开放的,它在同侪之间的平等 协商、理性交流和积极行动中形成。公共意识就是 在公共领域中形成的开放的意识,它在处理共同的 I3]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A】.载汪晖,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fCi.三联书店,I998:63. 【4】【9】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 想【M1.新星出版丰十,2006:9. 公共事务时.通过协商交谈的方式达成公平理性原 则.因此开放性是公共意识形成的重要环节,这种开 放性表现在出于对他人合法权益和人格的尊重,并 表现为对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公共规则的尊 重。没有这种基本的尊重,平等协商将无从谈起,开 放的公共意识也无法形成。 【5116][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 的结构转型f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2. 『7】张亚泽.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公民之维IJ1.内蒙古社 会科学,2006,(3):1. 【1017Y俊人,李义天.政治哲学研究:历史、现在与未来IJJ. 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8,f5):7. 【l1】江宜桦.公民理念与公民的教育【A】.许纪霖.公共性与 公民观fC】.江苏人民出版孚十,2006:319. 第三,培养积极的参与性,这是公共意识形成的 有效途径。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和物欲的不断 On the Modern Public Spirit and the Citizens Public Consciousness Qin Jubo (Nanchang Aeronautical University,Nanehang 330013,P.R.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social life needs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spiirt,which is formed along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public intercourse and public life space.The modern citizens are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spirit,while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fields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public spirit.Public spirit is a kind of social virtue.It goes beyond individual benefits,and carries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anti obligations of the society.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is a prima ̄condition for the forming of public spirit. Key words:public spiirt;public consciousness;citize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