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镇中心小学 梁小芹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绝大多数学生对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广大教师也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一句话,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听——学生在辩论争鸣,无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看——学生在合作中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谈……但欣喜之余,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些课堂现象,不难发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正在趋于严重,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时间正在趋于前移,从原先的小学四年级提前至二、三年级。
现象一:教师的教学存在“重语轻数”的不合理现象。为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少学校都是低段语文数学包班任教。使原来的语文专业教师以随意的心态上低段数学课,原来数学专业教师担心“误人子弟”都去研究拼音与识字教学,马虎对待低段数学课。严重影响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感等方面的培养延误时机。
现象二:教材的灵活度与学生个体智力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学生看起来智商相差不大。但有的学生从来不买任何的教辅资料,平时连作业都懒于完成,而他们的数学成绩却一直优秀。反之,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甚至做了很多的教辅资料,有的还专门请了家教,但是数学成绩始终不见好转,总是徘徊在及格左右。
现象三:教材的编排与学生的智力、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刚入学时,班里只有两个智力稍弱的学生,此外都能十分轻松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一学期不到,感到学习吃力的又多了两个。原因是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一个随奶奶生活,一个生活在外婆家。老人只能照顾他们的生活而无力和他们一起参与相关的数学家庭活动。加上他们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性格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慢慢下降,尽管教师在个别辅导上作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现象四:教师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重视形式,忽略实效,带来的负效应。新课程下,教师都比较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个别学生能力强,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就有了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能力稍差些的则不知道怎样积极的去参与小组活动,而成了典型的旁观者,看着别人表演,找不到学习的自信和同伴的帮助,进而远离“热闹而精彩”的
小组活动。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导致的结果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现象五:家庭教育的不等一与孩子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思维方法的优劣给教学提出了挑战。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心理,使部分学生在小班就开始接触中班的学习内容,中班学习大班的内容,有的还没上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二年级的一些数学思想,已掌握其数学知识和内容。所以由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就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必定给今后的分化提供了条件。教师虽能因材施教,但大班化的教育,致使教师的教学能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现象六:《新教材》编排很活,不确定的因素较多,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压力。如: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学科培训时就明确,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奥数教程的,较难掌握,因此,按教学要求,这一单元知识点只需要学生了解或基本掌握就可以。但是,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们普遍存在着“高标准,严要求”的观念,通过加大练习量,给学生加压来巩固。结果是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现。 ……
以上的现象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分化现象”的思考。我们知道新课程的改革是以“大众数学”和“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背景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因此,新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普遍的学生都能接受的。面对全新的教材内容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提前两极分化呢?是新课程中的哪些内容使学生提前两极分化?还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其他因素?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真正遏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于是,试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即兴生成的各类现象进行反思和分析,探索和实践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人人成功”的良好局面。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我对所任教的118名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与本年段以及数学组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
1.把学生的情感兴趣、个体差异、学生态度等作为调查的重点,在调查问卷中设置13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
2.通过一道选择题“150分制的数学试卷,我的成绩一般是()A.90分以下;B.90—119分;C.120分以上”的统计,把118名学生分成三类:不及格类有44人,约占37.3%;中等类有48人,约占40.7%;优秀类有26人,约占22%。
二、分析现状,寻找原因。 1.上进心的调查现状。
“希望自己能考上高中”的调查统计 类 别 希望考上的比例 表中结果表明,学生都有很强的上进生,不可片面地把学生学业成绩差归咎于他们缺乏上进心的缘故。
2.兴趣数学的调查现状。 类 别 对数学感兴趣 不及格类 50% 中等类 85.5% 优秀类 100% 不及格类 92.3% 中等类 92.8% 优秀类 100% 表中发现,三类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程度明显不同,特别是后进生仅占50%。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科不感兴趣呢?难道是数学老师不关心他们吗?
“数学老师很关心我们,我喜欢他”的调查统计 类别 答案 不及格类 中等类 优秀类 是 76.9% 92.9% 100% 不是 0 0 0 无法肯定 23.1% 7.3% 0 奇怪!我从来对学生一视同仁,我还常常主动地问后进生“会不会?要不要老师的帮助?”。不及格类的学生约有23%无法肯定老师很关心自己。反映出了部分后进生在心理上存在偏见:自以为成绩差了,老师就会瞧不起自己。这种偏见极可能成为他们对数学科不感兴趣的导火线,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通过对不及格类和中等类学生的个别访谈,约91%的学生反映说数学偏难、抽象,缺乏趣味性,想学而学不好,导致了他们对数学科不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部分数学组教师也进行了师生合作学习的尝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发表意见,教师作学生的首席给予引导、评价。而同行们却反映说课堂难操纵,学生虽活跃,但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3.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现状。
“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够当堂领会”的调查统计 类 别 不及格类 中等类 优秀类 能够理解 57.7% 96% 100% 表中反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个体差异,而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划分出先进班和后进班,他们在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方面参差不齐,教学中难以全面顾及,若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后进生难以接受;若从小学的基础知识入手,详细剖析,不但难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中等以上的学生必然感到厌恼。先看“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之调查统计表:
不集中的原因 不及格类 % 中等类 % 优秀类 0 0 0 0 % 表中反映,听不懂是导致后进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主要原因,听得厌恼而感觉困是优秀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主要原因。同样,在开展课堂合作学习中,就会出现后进生只会凑热闹的现象,优秀生唱主调,形成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水平还不错呢。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发生。据其他科任教师反映,同班学生“两极分化”的名单基本相同。这个尖锐的矛盾反映出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弊端:分类推进仅留于形式,不敢大胆分班推进。
4.学习态度的调查现状。 类 别 重点做笔记 及时复习 更正作业错处 抄袭作业 不及格类 42.3% 15.4% 53.8% 30.8% 中等类 46.4% 32.1% 78.6% 17.9% 优秀类 66.7% 58.1% 75% 0 17.928.6% 10.7% 21.4% % 33.3懂 52.7听不作 15.4% 3.6% 做小动看不清 想 4.3% % 10.717.4胡思乱困 表中反映,后进生的学习态度相对较差,没有养成做笔记、及时复习、及时更正作业错处的好习惯,而且后进生抄袭作业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调查,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有出售完整的数学作业的解答小书,许多学生买来了,他们不用思考,抄抄标准答案,让教师也挑不出毛病来。这些都是导致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
5.虚心求教的调查现状。
“遇到难题,我敢于求教”的调查统计 类 别 敢问教师 敢问同学 不及格类 30.8% 80.8% 中等类 46.4% 85.7% 优秀类 66.7% 91.7% 表中反映,许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遇到难题不敢向教师求教,也有少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遇到难题也不敢向同学请教。这样,不会的知识不了了之,学习怎能进步?这个心里问题急需沟通。但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遇到难题敢于向同学请教,说明了成立数学互助小组是非常必要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造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疑问不敢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日积月累,不用说他们在课堂上能和大家一起主动地探究,单听恐怕也听不懂。导致了部分学生畏惧数学,以至于对数学科不感兴趣,从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为消除或缓和“两极分化”的现象,我建议:
1.小学数学课程必须适当改革,减少一些繁杂题,增加一些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关的趣味题。
2.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常了解学生,常与后进生谈心,使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数学疑难问题,让他们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4.成立数学科互助小组。从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学生遇到难题,多数人敢于请教同学。因此,可以按照学生所在的位置特点,就近组建4至6人的互助小组,鼓励他们大胆讨论,取长补短。另外,组长要负责检查本组同学的作业情况,合格后统一交给科代表。
本次调查的对象仅限于本校,调查内容还不全面,还有很多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