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技术专业 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75-0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化工单元生产操作技能,能在化工行业从事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这两大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将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迫切的要求。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法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职传统应用化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体系结构不完整。传统的实训教学体系一般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学生动手、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在教师讲授或演示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要点操作设备完成实训内容,由于学生未对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教师讲授时听不懂、提不起兴趣;在学生动手环节,学生对实训内容不深入了解,便照着实训资料上的文字内容去做,或模仿别的同学操作,往往会导致实训结果失败;教师评价环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训报告,而学生缺乏对实训内容及结果的思考,就在实训报告上把实训的文字内容照搬、把结果填上就交给教师,这样的实训教学体系结构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实训教学不够切合实际。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及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应用化工教学内容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用传统的玻璃仪器和药品合成乙酸乙酯等,大多数学生搭好仪器后就坐在实验台前等待反应完成进行后处理,在整个过程中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学生将实训项目当做应付了事的学习任务对待,实训效果自然不好。此外,实训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生产,如合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练习涉及的设备不够多,学生实训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如乙酸乙酯的合成中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玻璃仪器,而实际生产中,化工产品的合成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反应釜之类的大中型设备,实训操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大中型设备的感性认识缺乏。
(三)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或者统一做某个实训操作内容,根据实训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实训注重技能的特点,实训课程成绩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有部分学生感觉平时成绩很容易得到高分,就降低了对期末考试的努力程度,反而容易滋生“混”考试的心理。由于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且差异较大,而实训评价方式缺乏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对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全面技能水平评估,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能力进行判断的确切依据,教学时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
(四)缺乏情境式实训教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在培养贴近职业实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培养的环境莫过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多数情况下,这一环节会被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一般为2至4周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尚未在实习情境中得到技能锻炼,实习就即将结束,这样,实习效果和情境教育将会打折扣。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一)项目引导实训,完善实训教学结构。为使学生在实训开始前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对实训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即把实训内容作为一个项目,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独立项目小组去完成实训项目,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成绩作出鉴定。项目式教学环节如下。
1.项目设计。由学生根据项目题目预习和查找相关项目资料,设计项目的实施并提交教师修改。例如,在《表面活性剂》这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训教学中,教师把“肥皂的合成”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项目小组去查找相关的实训资料或者认真研读实训内容,写成项目实施报告提交教师修改,实施报告中包括项目所需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项目岗位组成、小组成员分工及实施过程等。
2.项目修改。教师修改学生提交的项目实施报告并与项目小组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经修改后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修改好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训。实训内容由项目小组协调分成不同的工艺岗位,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记下实训数据和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
4.项目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并给出实训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物品准备、仪器设备的调试等)、项目分工合作情况、项目进展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并总结形成项目最终报告的能力。
(二)项目实训教学侧重“实际、实用、实践”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实训从而实现产品的合成,并基于产品的合成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岗位环境,在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项目实训技能要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豪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如以合成肥皂为例,由原料的准备、皂基合成、盐析、皂基分离、混料、均质、熔化、加香、成型、包装组成整个工艺流程作为一个模拟生产的实训项目,项目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艺流程岗位。每一个工艺步骤在实训项目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对应的生产岗位有哪些,在项目小组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实训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岗位工艺操作技能,主动思考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并逐渐形成化工工艺流程的观念。学生不仅能在模拟生产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构建满足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还能真实地体验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体验面对新的项目时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种迁徙能力在将来职业中的重要性,让项目实训教学有了较为真实的载体。
(三)项目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项目实训教学考核方式以应用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和岗位实践技能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性考核为主,以项目实训结果为辅。应用能力考核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技能,还包括对整个项目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的理解能力。职业综合素养考核包括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论担任什么岗位,都能够努力做到最好;合作态度是团结的、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学生作出相对全面的评价,既可以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实训教学提供改进参考依据,逐步完善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建立符合化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新模式。
综上所述,围绕化工项目实训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化工产品项目为导向,通过采用岗位工艺流程的方式,积极开展化工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实训教学过程包含了项目设计、修改、实施、评价四个基本环节,侧重“任务”、“实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形成符合实际教学特点的考核体系,在整个专业的课程改革中逐步探索、形成和完善一条旨在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彭立新,王金银.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9(7)
[2]李桂平,黄有全.高职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科技信息,2010(29)
[3]蒋丽芬.化工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J].职教论坛,2010(3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关键词】高职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与实践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Z53),主持人:侯党社。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陕西省的当家产业[1]。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操作、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职业院校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要达到80万人,毕业生占行业企业新增员工的比例提高到38%[2]。由于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谈化色变”、“化工妖魔化”等一些误解,严重影响了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和择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3]。面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加快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专业教育“接地气、贴实际”,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石油化工产业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连续性强,对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高,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有着严格要求。笔者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西安庆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延安炼油厂等石油化工企业调研,查询资料,与相关高校交流研讨,就石油化工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了研究分析。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⑴现场操作岗位(外操),能进行化工生产一线设备操作、使用仪表、巡检记录等工作。⑵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能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整个工段或车间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集中控制。⑶分析检验岗位,能对原材料、中间品、产品进行分析检验并出具报告。⑷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岗位,能对生产装置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及时排除故障。⑸生产质量管理岗位,能对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物理变化特点的诸如精馏、吸收与解吸、传热、流体输送、蒸发系统等化工单元操作技能。⑵化工反应过程运行和控制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化学变化特点的基本过程,如氧化、还原、氢化、脱氢、硝化、磺化、胺化、烷基化、酯化、裂化、聚合等。⑶化学检验工技能。掌握常规分析检验原理和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并能分析检验检测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成分和含量,为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督提供支撑。⑷化工仪表使用技能。熟练使用液位计、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现场化工仪表,并用其操作DCS和PLC控制系统等。⑸化工生产常用设备使用维护技能。能操作与维护工艺阀门、气液体贮罐、过滤器、泵、压缩机、反应釜等,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⑹识图和制图技能。会识读工艺方块图、PFD 图、PID 图、管道单线图,会识读与绘制设备简图,会绘制工艺流程图等。⑺化工安全生产技能。会使用安全设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洗眼器,会选择使用灭火器材,会操作ESD系统等操作技能。⑻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字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等。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和实践,结合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构建了我校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是指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段式”是指在教学组织方面,实行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和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和分析检测技能、识图和制图技能、化工单元操作技能、化工仪表使用技能以及数字应用和文字写作技能等。第二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通过石油炼制、反应过程与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油品分析、设备维修、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工艺运行、设备维护、油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等岗位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特点、规律、理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三段式以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后一阶段的技能培养既包括前一阶段培养内容,又是前一阶段的提高。通过校企双方三年的联合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成为能熟练操作生产运行、有发展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首先,在校企双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生产特点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大力整合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合作式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校企一体化育人[4]。第三,加强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习题库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资源平台,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双专业带头人建设。学院与石化企业密切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专业带头人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论和专业建设理念,了解石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生产一线职业岗位能力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有较强的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及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本专业优秀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通过上岗锻炼、进修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安排教师每年到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实践锻炼,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组织教师参与政府或行业发展规划、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能手,不仅是讲师还是培训师和教练。四是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频率和水平,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思想,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能够熟练收集、整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队伍。
3.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以石油化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由虚拟职业技能环境和真实职业技能环境两部分组成,具备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注重建设实际生产装置与仿真操作结合、手动操作与集散控制操作兼顾的实训室,形成框架完整、设备先进、融仿真演练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化,技能训练生产化和教学环境企业化。
4.建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要组建一个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校系教学督导组、教师、学生信息员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教学实际状态,了解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体会,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积极引入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信息反馈更全面、更客观,评价更专业、公正。第三,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机构,综合分析多渠道反馈的信息,严谨公正地判断人才培养质量,提交报告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依据,引导教学主导者教师(师傅)的反思,激励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专业先后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和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首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门,编写国家规划和校本教材6部,60余篇,多篇被SCI或EI收录,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校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专业实训基地是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学生先后获2010年、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三等奖, 2012年、2013年、2015年陕西省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职业资格考证一次性通过率99%,毕业生连续四年就业率100%。由于毕业生的良好表现,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校在该专业联合开办全额奖学金班,定向培养员工,学生三年学费由企业全额承担。
结语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两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仍需在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六大支柱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陕西日报》2014年12月26日。
[2]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2015年1月。
[3]孟凡华:《石化行业人才培养要“接地气”》,《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6期,第56-57页。
[关键词]生物工程;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优化
1实习的分级
本专业对社会实践实习环节进行分级,具体包括认识实习环节和生产实习环节,总共4学分。认识实习是培养工科型专业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从基础课程学习转向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确立课程工程应用背景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1]。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进行,均属于专业必修课程。;(2)初步了解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生产设备及操作特征和控制方法,初步学会看、画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图;(3)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培养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4)在实习中向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培养工程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生产实习是培养工科型专业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在认识实习使学生获得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生物化工产品生产技能和管理知识[12]。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劳动观念,群众观念和社会主义事业心,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13]。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进行,生产实习相对于认识实习,内容加深,主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知识,巩固已学专业理论,为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生物工程生产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进行的实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生物化工生产过程、管理措施、经营状况和环保安全等情况,巩固、加深和理解生物化工单元过程的原理,以及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进一步增强工程观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论文、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的模式
认识实习采用“校外实习基地参观”的模式进行,而生产实习则采用“校内实习基地实操”和“校外实习基地参观”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在实习环节中,每次实习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队,同时企业也专门配备了专业的实习指导人员。
3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实习教学环节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实习基地建设得好与不好,有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生产实习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生物技术教学实训基地,该基地位于漳州校区生化大楼的一楼和三楼,现已投入经费约670万元,其中进口设备共约300万元。一楼主要建设了发酵、粗制和精制三个车间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如空气压缩净化室,远程监控室(学生值班室),配料室等。主要设备包括成套发酵设备,分离提取设备及产品包装设备。三楼建设了菌种室、化验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等。该实训基地的建成,可以提供生物制药生产全过程的模拟演示,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和药学专业的生产实训提供良好的场所,从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该基地生产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褐黄孢链霉菌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经过菌种制备、培养基配制、发酵罐实消灭菌、接种、发酵控制及产物的萃取分离、干燥等流程,最终获得粉末状的纳他霉素。本专业还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与实习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建设的实习基地为国有大型石化与化工企业、民营大型生物化工及生物制药等企业,其生产工艺先进、管理规范、工艺流程成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实习开始时,由实习单位指派人员向学生介绍本单位情况及进行安全保密讲座。为了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在实习期间还可请实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做技术报告,介绍该单位产品的结构及特点、生产装备及加工工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等、生产中的技术革新成就、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及问题等。(2)参观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有关车间,由工厂的工程师带到现场进行专业性的参观,详细讲解各装置的工艺流程和设备,以获得更广泛的生产实践知识;通过观察分析以及向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3)阅读实习教材:在实习中,学生应结合实习内容及要求,预习和复习实习教材以及有关资料,以便使实习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4)实习记录: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和图表、所听报告内容等记入实习日记。实习记录是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每天必须认真填写实习记录。(5)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撰写并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包含主要工段流程图的绘制等。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标准化;管理
。近年来学校的化工实验室的实验项目,生产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实验室建设及投入经费的逐年增加,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化工实验项目也要求尽可能模仿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对于之前的粗放式实验室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挑战,寻求一种新的方法进行化工实验室管理,对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提高化工实验室使用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1-3]企业按政府的政策来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以来,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改善了安全生产环境,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对保障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因此,本文基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12个模块要求,结合学校化工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1实验室安全目标管理
首先需要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有了科学、规范、健全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是化工实验室高效、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接着必须制定一整套在校内可行的、严格的安全目标管理办法,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化工实验室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安全操作规程、管理方面的评价结果、实验项目生产化成果、生产标准化评价系统的分值,改进实验项目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设备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实验安全生产的目标和过程管理,征求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意见后由学校领导批准实行。
2实验室组织机构与职责
严格规范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全面落实开展各个实验生产项目的责任主体,配合学校各部门对化工实验室安全的具体要求,划分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制度的适用范围,建立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和各人员职责,并悬挂在实验室醒目的位置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人,协助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负有支持、指导检查和监督作用;实训中心责任人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员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开展实验生产项目的专任教师负有安全生产操作的指导责任。
3实验室安全生产投入
化工实验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中的各项规定,结合学校化工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每年提取一笔经费作为实验室的安全费用,这项费用主要是在改进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生产环境的。实验室根据学校的制度按要求支出,在教学成本中列支。并且安全生产费用优先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生产项目的整改措施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建立实验室在安全方面投入费用的台账,具体有支出收入计划、数额大小、使用规范、变更计划项目等明细。
4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
为了达到开展化工实验生产时的安全标准化要求和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学校有义务、有责任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教工与学生的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教育和考核,教学课堂上的安全生产教育,现场教育,事故案例教育等内容。实训中心负责编制各类教育培训计划,并负责实施,学校提供资源条件,协助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5实验室设备设施管理
为了加强实验室设备设施的管理,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制定实验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各组设备监控,确保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运行。(1)实验设备“一台一档”,从购进到报废都有详细记录,包括各设备参数、安全检查、运行、维修等。(2)实验设备需专人管理,并在旁边悬挂实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安全生产操作。(3)实验设备需及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并做好记录,保障在开展生产实验时正常、安全运行。(4)实验设备运行与维护坚持“设备专人负责,共同管理”的原则,保证人员设备安全。假如设备管理人员调离,立即配备新人。
6实验安全操作管理
为了确保实验操作现场安全,实验室必须悬挂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制度;[5]各化工实验室场地和设备旁要有明显的安全标语、安全警示牌;消防设施做到定期检查、更新。。(2)化工实验室的安全警示牌和标志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无特殊情况和审批,不允许移除。(3)化工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实验室场所的检查,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对悬挂的制度、规程、安全警示标牌等进行确认是否完好无缺。(4)化工实验安全生产操作时,需在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操作,并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设备运行记录。
7实验室隐患排查和治理
为了加强学校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操作,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保护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必须消除化工实验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对实验室制定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实训中心对安全隐患排查做好整年度的计划,根据年度安全目标、岗位职责、安全投入、设施设备、安全教育等做好相对应的表格。明确各人员的检查职责,做到应检尽检。从不同检查周期的角度做好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不定期排查等。所有记录归档保存,完善制度所规定的安全隐患排查。化工实验室安全隐患需进行闭环管理。从发现安全隐患到整改排除,动态跟踪、复查监控,整个过程有始有终,实现闭环管理。
8实验室重大危险源管理
化工实验室经常会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项目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操作或者高电压、高转速等特殊条件下进行。所以加强对化工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大危险源的规范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采购、出入库、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建立使用台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化工实验室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可以提高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对危险源的控制力和识别力,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大或者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社会和学校的稳定,使教师和学生能在非常安全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9实验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
职业卫生工作是企业安全、健康、环境(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学校必须制定实验安全生产时的职业健康规章制度,防止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安全生产方面受到伤害,消除职业病,保证职业健康。化工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地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非常清楚明白该职业的一些危险和不安全之处,能熟知一些危害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杜绝或减少职业性危害。学校按规定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教师和学生按照使用规范穿戴。积极采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实行清洁化实验生产。
10化工实验室的应急救援
为了能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目标,必须要有化工实验室应急救援管理办法,这样能大大提升应对事故救援的能力,统筹事故救援方案,平时还能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有效的排除化工实验室的危害,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财产的损失。所以制定化工实验室的应急救援方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必要环节。
11化工实验室的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实验室发生的大小安全事故,处理结束后都必须建立安全事故台账。安全事故台账应包含事故发生的时间、事故的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救援过程、事故教训、等内容。实验室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和安全应急救援方案。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化或者二次事故的发生。现场人员立即撤离并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领导责任人,不欺上瞒下,拉好现场警戒线防止事故的蔓延。对事故懈怠的相关责任人将追究其相应的责任[6-7]对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对排除事故隐患有重大贡献的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操作方面有表现优秀的人员,学校需根据具体情况在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制度下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12实验室安全持续改进
为验证化工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化工实验室安全目标制定的可行性,进行年终实验室安全管理会议。会议需提出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内容的纠正、预防、持续改进措施实施情况,学校和实训中心需对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做好各个项目的评分工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能持续改进,使得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13结语
学校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大课题,我们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学习并持续改进。从学校开始建立并实施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以来,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化工实验室实验项目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改善了开展生产实验的环境,完善了化工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对保障广大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熊顺子,门妍萍.阿德莱德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26-129.
[2]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3]何泳.高校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5,32(11):241-243.
[4]国务院.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Z].2011.
[5]GB21746-2008.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总则[S].
[6]武晓峰.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
1.1工程教育传统
学校具有扎实的工程教育基础、优良的工程教育传统及“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建立并推行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战略、制度化产学合作创新平台”的产学研创新模式,与国内外10余家大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学校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创新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以“优质生源工程、因材施教工程、课堂优质工程、科研实践工程、名师名课工程、人才培养氛围工程”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之重点,多方面、多层次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卓越计划实施
为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产学研结合培养机制,2011年,经教育部卓越计划专家组论证评审,学校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学校在学科、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实践将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多级进入、有条件转换、分流出口”分段式培养流程。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确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个专业为试点专业。目前,学校已选拔招收了两届共6个卓越计划试验班。
1.3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贯彻落实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保证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理顺实践教学的校企双主体管理关系,制定了《湖南科技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实习工作管理,实习要求、计划和安排,实习成绩考核,指导教师选派与要求,实习经费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原则,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由教务处协助各教学院和基地共同负责。为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教育质量,学校在《湖南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整体优化,凸显特色,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要广辟实践教学渠道,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建立实习过程监控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监控,使实习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2企业工程实践教育研究
2.1企业学生管理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企业人力资源部针对学生实践教学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有序、高效。企业领导对实践教学十分重视,相关部门对每一次实习实训都会做出周密部署。作为专门管理机构———教育培训中心统一协调和安排各学校和专业的实习实训活动。学生进入车间前,安排资深技术人员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和产品种类,安排安全部门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分厂实际情况,由分厂提供实习岗位,安排技术骨干承担实习指导工作,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共同考核实习实训效果。
2.2实习实训课程
中盐株化主要承担化工等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课程。其中,认识实习为期2周,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操作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企业安全注意事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及其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情况,熟悉实习报告编写方法。生产实习为期4周,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操作的直接参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企业安全注意事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及其运行情况,熟悉企业生产过程、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情况,掌握实习报告的编写方法。毕业实习为期4周,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过程和技术操作的直接参与,掌握企业安全注意事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及其运行情况,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分析检测技术,掌握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情况,掌握企业生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技术,针对毕业设计任务制定初步设计方案。毕业设计为期12周,主要是通过工程设计,使学生系统总结和实际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正确的毕业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掌握工程设计手册与设计标准的使用方法和文献资料查阅与归纳整理方法,掌握工程计算与工程绘图的技能和方法,掌握毕业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方法。
2.3工程实践教育研究
【关键词】工学交替;《压缩机、泵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开发与实施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专业建设中,依据行业与企业需求、根据学院客观条件,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改革,形成了“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体化”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三平台”指依据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对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学习过程设置为机械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三个学习平台;“两循环”是由“企业体验——学校学习——企业见习——再学校学习——顶岗实习”两个循环。《压缩机、泵检修》课程就是隶属于三平台之专业能力培养平台,是将传统的《化工机械结构原理》、《化工机械安装修理》、《专业技能训练》等理论、实训课程进行解构重构,结合职业岗位需求、整合职业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一、课程建设思路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必须要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此我们通过大量与细致的行业与企业调研工作,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讨,确定了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主要面向江苏省化工生产和装备制造企业,以化工装备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从事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检修、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所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以一线生产制造、检验检修员工为主,2~3年后胜任制造工艺员、设备管理员、质量检验员、设计员等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再经过3~5年实践积累成为工程师、高级技师、部门经理、研发主管、售后服务主管等。从而提炼出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核心能力为:(1)能够进行化工装备(含管路)的安装、调试、维护与检修、故障处理和现场管理;(2)能够编制典型化工装备零部件制造工艺、分析和处理制造现场出现的问题;(3)能够使用检测仪器、设备和工具对化工装备及其零部件进行无损检测、试压检漏、运行监测、故障分析及处理;(4)能够在化工生产现场和设备制造现场对化工装备进行技术服务管理;(5)能够对典型化工装备进行设计;(6)对化工装备制造、检修和维护的新工艺、新技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确定了图1所示的机械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三个学习平台的课程体系。
从图1可看出《压缩机、泵检修》是隶属于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它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参照图2的课程流程,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将课程开发与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相配合,进行课程的整体建设。选择典型设备、机械产品等适当的教学载体,设置工作场所、工具、工作组织方式,建立与企业工作相符合的学习情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即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反馈)中获得工作能力。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设置从易到难逐步提升的多个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总体分成“压缩机组装与检修”、“泵组装与检修”两大块(注:《单级离心泵检修》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教学中突出“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设备拆装及维护检修为工作任务,将工作实际与理论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能依据化工设备安装和检修操作规程实施对压缩机、泵的检修,能够使用常用的检测工具设备对常用压缩机、泵进行状态检测与性能判断,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化工设备安装和检修工具对常用压缩机、泵进行正确装配、调试的能力;能够通过维修常用仪器或根据故障现象,对压缩机、泵常见故障进行看、闻、摸、测,判断其故障产生的部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选择正确方法进行初步排除或实施检修。结合上岗实践,针对化工装备制造、维修、安装、管理等岗位深化专业学习,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初步达到国家劳动技能标准化工设备检修中级工及技术员水平。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人协作的能力,培养敬业精神、环保与安全意识,为将来从事机械设备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的结构
根据确定的课程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通过工厂现场走访、一线技术人员访谈、课程开发组校企专家多次会议商讨,确定选择化工厂常见的CP47-WB型往复泵、80D-12×6多级离心泵、L-22/7型固定往复活塞压缩机和DA350-16型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四种类型设备为载体,内容安排上由易到难,训练学生的泵、压缩机检修能力,课程结构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保障措施
(1)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有管理制度保障
为保证“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工学交替过程管理制度。
在校外工厂、企业实施的课程教学任务,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督导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工学交替过程的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定期向企业问卷调查,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根据校、企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及学生评教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学校、专业、教学、教师等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体会,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院实训室(中心)实施的课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课)技术人员按设备检修实际工作过程共同制定生产工艺和教学活动任务,并按岗位工作要求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考核和评价以保证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组织。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保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的“学分银行”信息化管理软件,设立企业实践学分,创新激励学生工学结合的学分转换学籍管理制度。完善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改革还须有恰当的组织形式保障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还须有恰当的组织形式保障,针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工、学”一体教学,即“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理论与实训”场所一体、“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一体、“理论与实训”教材一体、考评方式一体。
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包括有些在校内教学不易较好完成的课程内容,如现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则结合密切合作企业的检修周期,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在充分认识企业有其自身生产经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密切合作企业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进程。例如,以暑期中石化南化公司和扬子石化公司大修为契机,将秋季学期化工检修实训调至暑期在企业进行,在企业大修期间进入企业班组,在大检修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实训环节培养的基础上,再经过校外的扬子检维修公司、扬子检安公司等实训基地化工设备检修现场进行顶岗实习完成。
在考核评价上,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操作过程、期末考试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学习态度、纪律、考勤、上课参与度、作业等)和期末课程考试占30%三部分组成;操作过程考核占50%(包括操作规范性、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设备安装与检修质量、操作过程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与改进等、平时表现、日记、报告),见表2。
四、根据行业职业标准,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优质教材,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针对企业人员实践工作能力强,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而学校老师教学能力强,实践工作能力较弱的特点,相互取长补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职业标准(如《化工维修钳工职业标准》)等,融入安全、人文、节能、绿色制造、检修理念和在线诊断等新技术,我们先后与江苏万力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检维修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压缩机、泵检修》、《机械零件加工与零件图的识读绘制》等多门适合于工学结合课程要求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联合紧密合作企业,共建优质(核心)课程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一体化课程的学习项目、教案及企业案例、试题、课件以及工程实践录像、教学指导与学习评价指标、企业中短期培训项目、各级技能大赛培训与总结资料等。教学改革中逐步丰富学习项目;教案主要是收集、开发典型工作案例;试题主要包括课程试题、习题以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试题;企业中短期培训项目主要包括培训(或讲座)教案、课件、实施过程总结以及学员调查反馈等;课程教学指导主要是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文件、教学进程表等。。
综上所述,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实践为组织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和学习评价,是开发与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关键。探索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切合点,改变现有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企业生产与教学要求不相符的现状,对指导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
[2]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1(23):25-28.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7):5-10.
[4]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案,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2012:80-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