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昆山城镇化发展为例,详细探讨了片区规划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理念以及此理念指导下的昆山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并由此而指出了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片区规划;城市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昆山从传统小城镇模式的农业县到现在以片区理念为核心,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模式,其城市化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 一、昆山城镇发展回顾 (一)产业经济三次转型
改革开放后,昆山产业经济先后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的“农转工”、九十年代初的“内转外”、九十年代末的“低转高”三次质的飞跃,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城镇建设三次机遇
昆山小城镇发展就是牢牢把握住了其经济发展的三次机遇。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的横向联合,集中式工业小区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二是九十年代初外向型经济,推进功能配套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基本成形。三是九十年代后期园工业化浪潮和区经济,大力营建特色,完善设施,展示风采,提高小城镇层次。初步形成梯度辐射、布局合理、发展协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三)城镇化发展三次演进
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乡镇企业和工业小区遍地开花,但城镇化水平不高,发展较粗放。
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城镇化以产业经济与城镇建设互动发展为导向。
三是步入21世纪后,城镇化以“统筹协调、集约整合、全面发展”的片区规划为导向。 (四)城市规划三次提升
昆山城市规划也经历了几次转变,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自费建工业园及城镇建设起步时的“富规划,穷开发”理念,到九十年代中期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时的“富规划,巧开发”理念,再到当前以片区发展为代表的,强调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全面发展的,以整体和谐发展为导向的规划。 二、昆山总体发展规划三个新理念 (一)片区发展理念
片区是指根据区域交通干道、原有行政界线、自然隔离和城市产业共性等划分的具备城市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载体。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市域927平方公里分为七个片区,根据片区不同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资源条件、生态要求、产业导向等要素,综合协调市域产业布局、区域交通系统、大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并建立相适应的城镇架构和管理机
制,以整合城镇和产业空间,克服昆山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工业用地分散、基础设施浪费等问题,实现全市土地利用集约高效、产业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二)市域即城市的全覆盖规划理念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了市域全覆盖规划的理念。规划的各项内容都是以全市域927平方公里作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市域范围内进行统筹布局协调,将全市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全覆盖规划。 (三)大区域发展理念
充分考虑苏锡常都市圈、上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发展的大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趋势,将昆山作为区域乃至全球的一分子进行规划和宏观考虑。理性认识昆山的区位特征与产业优势,准确定位城市性质与职能。对交通、能源、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充分重视区域性对接,主动出击,寻求合作。
这三个理念,以片区发展为落脚点,相互承接,互为补充。市域全覆盖规划是片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全市域整体和谐发展也是片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区域发展是片区发展的扩展,也是片区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运用。
三、片区发展基础上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实践 (一)规划控制引导
在总规划下,先后编制吴淞江工业园区规划、阳澄湖休闲旅游区规划、东部沿沪区规划、北部区规划、南部水乡旅游区和中部生态农业观光区规划。按现代化小城市和片区中心要求,编制张浦、周
市两镇总体规划,开展花桥国际商务城总体规划编制。为确立和发展各镇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推动市域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了周庄、锦溪、淀山湖、千灯、巴城等五特色镇概念规划,在规划思路上,既体现本土性又突出国际化,围绕对水乡生态资源及古镇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强化区域特性,提升各镇环境品质和开发潜力。 (二)坚持集约用地
昆山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难能可贵。昆山在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强化规划导向,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倡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的“三集中”,优化用地结构。整合土地资源,打破建制镇行政区域界限,归并整合小而散的工业企业,让集聚效应达到最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行投资强度用地定额控制,建设原创型企业基地。推行村庄整理,建设现代化示范村。 (三)环境建设优先
第一,统筹规划,设立中部生态农业观光区、水乡古镇旅游区、阳澄湖休闲旅游区,三个片区总面积占全市面积42%;第二,狠抓水环境整治,实施水源生态保护规划与建设,对全市湖泊、河流进行强制性规划控制。控制围网养殖,削减围网。第三,招商引资全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控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基础设施先行
注重交通网络建设,将市域联成高效、有机整体。同步建设境内主干公路与周边高速公路连接线,市域内100公里高速公路形成10个互通出入口,确保境内任何镇区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上海达苏州。同时,有序推动电信、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五)实施招商选资
按“三个集中”原则和片区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项目选择上重点衡量五个方面:科技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水平、对生态影响、与城镇及片区功能定位契合度。
(六)完善配套服务
按市域全覆盖和五级梯度城市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一主两副、一体两翼”多中心组团型结构,编制全市文教体卫专项规划,统筹规划设立片区中心、农村新型社区、蓝领中心等,实现经济和空间同步优化,生产生活和谐互动。 (七)配套措施
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昆山将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和工作的所有人口视为常住人口,统一纳入城镇发展各项指标中来。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学校、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需求统一纳入城建规划。同时,也积极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进与户籍改革相关联的配套改革。
二是推动“三有工程”。“三有工程”即“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
作、家家有物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培训,鼓励群众搞物业、办实业,增加资产性收入。
三是落实五道保障。根据自身实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建立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为农民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社保大伞,现在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 (八)探索管理体制
1、规划先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总体规划下进行开发,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加快土地使用管理、户籍、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制度改革,研究发展适合片区的全新管理模式。 2、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昆山进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将14镇合并为9镇,形成“一城九镇”格局,推进行政区划与片区发展更加融合。 四、结论
昆山运用片区规划发展理论,坚持全面发展,整体互动,在城市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地区小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范嗣斌,尹强.紧抓重点、营造特色——辽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j].城市规划通讯.2009(08).
[2] 王磊,毕波.面向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j].城市规划.2010(s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