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2022-07-27 来源:六九路网


关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行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很难兼顾这三项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

为更好的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需培养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思维和做好传统美德教育,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形象思维,尽量通过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故事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能更好地识记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一、形象思维的培养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但是,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感性认识,它并不只是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能动地去表现客观对象,它包含了人们对于思维对象的基本观点和感情色彩,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同时,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

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在教科书中,仍有不少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形象鲜明的材料。但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由于行文的需要,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而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通过讲述这些历史故事,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2.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 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

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二、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1)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这是文学的佳句,却是史学之大忌。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

(2)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 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

(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 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

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于是,有些人便喜欢在文章中,故意使用一些怪僻的词汇,以此装点门面,令人莫测高深。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 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 、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三、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可以再造历史形象,但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的作用。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便从理论 上论证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他宣称直观性是教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 一切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设 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寻常德会战的历史踪迹,参观我校校园北城墙堤上保存完好的抗日碉堡,凭吊常德会战五十七师阵亡将士纪念坊,并现场介绍余程万部八千将士英勇抗战、勇赴国难的民族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亦可激发他们的兴趣,提

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掌握理论概念确实较困难;对于教师,研究理论概念也确实较困难。因为,理论概念不像一般史实概念有共同的要素,如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不同的理论概念含有不同的关键要素,同时又不是背诵定义所能解决问题的。在教学中,当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述理论概念时,教师往往很难迅速进行判断。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的形象思维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才能更好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去认识、分析并评价新的历史材料,形成学科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