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高新区小学教师 贾成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只是泛泛地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认为,教师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是上好文言文的前提,既不能听之任之,以文解文,把学生丢进云里雾里,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任意地拔高要求。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这目标读丰富,合理界定它的三维目标:1、以文言文为载体,了解古代的灿烂文化,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2、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孩子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3、在文言文学习中进行语感的培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4、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简单地讲,小学文言文教学,重在落实一个“读”字:1、读准—读准字音;2、读通—读好停顿;3、读懂—了解大意,在文本的感悟中关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小学文言文教学,“趣”是凤头,“读”是牛肚,“拓”是豹尾。三管齐下,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逐步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就不在话下了。
为现今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支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文言文晦涩难懂,如一座巍峨高山,但是如果能讲究策略,也能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
一、变仓促上马为相映成趣
学生在五年级初次接触文言文,如果在这之前的学段,没作任何铺垫,仓促上马,势必会有畏难情绪,甚至会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我认为,在低、中年级,把教材中的故事和相应的文言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感知文言文作为平时学习的一种调剂,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学得兴趣盎然。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文言文,一点也不难”学习文言文,真的很有趣。
(1)提前起步,升起兴趣之帆
语文教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座宝库中有很多文章就来源于古代的故事,于是,我早在学生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就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与补充材料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在快乐碰撞中实现古今文化的对话。
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我在教学快结束的时候进行了拓展阅读,在电子白板中打出《南辕北辙》的文言文。学生读通后提问: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内容是什么?因为有课本知识作奠基,学生很容易就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当然,此时的教
学,只是本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不可视为文言文的正式教学。在学习中,由于我坚持这一理念,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探究文言文的好奇心。在学完第二则寓言《滥竽充数》时,他们主动请缨:“老师,我们也想看看文言文是怎么写《滥竽充数》的?”在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后,伴随着一声声的质疑,孩子们涌动着无限的学习热情……这下,我内心的窃喜当然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升起学生们的兴趣之帆也。
(2)随机穿插,鼓吹航行之风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单臂划桨,应随时随机地予以穿插训练。如一次做《白鹅》的阅读练习,一个女孩在回答《白鹅》里,丰子恺爷爷把白鹅当作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她本来回答得很正确: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具体,读起来让人感觉更亲切。可后来添上了“这样用比喻来写使文章……”。我让孩子们针对此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们自然想到了画蛇添足。于是我呈现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文言文,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画蛇添足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又指导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另外还有一些寓言故事也都可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如: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刻舟求剑、东施效颦……
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想,只要掌握时机、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了解、积累文言文,学生一定会
鼓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帆,劈波斩浪,快乐前行!
二、变满堂灌输为读意盎然
在文言文的日常教学中,满堂灌输的情况还是依稀可见,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这陌上杨柳泛青色,教学死角焕生机呢?我认为应把文言文文本的教学特质与课标要求密切结合起来,以“读占鳌头”的态度来耕作这块土地。通过诵读初读课文、整体把握;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层层深入;通过诵读熟读成诵、升华情感。诵读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变得读意盎然。
(1)情境为线,文章为珠,读通文本
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难读难解,所以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书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其次可指名读,了解学生的朗读现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考虑到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师也可视情况进行示范朗读,通过跌宕起伏、充满感情的吟诵,字正腔圆、和谐悦耳的发音,把干枯的文字变成灵动的音符,使学生在直观耳濡中提升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一句话,读通文言文的形式可多样,但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学生读准了难读的生字,读通了拗口的长句,逐步感受到了文言文朗读的技巧,就算初步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2)自学为主,点拨为辅,读懂文本
文言文里面的“之乎者也”艰涩难懂,一味地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的习得能力,甚至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来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快乐。
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感受高山流水意象时,我让学生借助教材资源绵密咀嚼。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怎样的高山?
生:是巍峨、峻拔的泰山,因为书中用了“峨峨”这两个字。 师:真好,你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吗?(生读)
师:你瞧,子期用了一个“峨峨兮”便把泰山的雄伟表达出来了,你还能从子期话中的哪些词中读出他的善听?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了他的善听。因为“哉”是语气词,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强烈地感受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善哉就是什么?
生:“好啊!”(此生激昂地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一个语气词“哉”,就足以看出伯牙的琴艺举世无双。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个句子还有一处语气词。
生:是“峨峨兮”的“兮”字。
师:为何短短的一个句子,用了两处语气词?
生:我觉得钟子期强烈地感受到伯牙弹琴时想到这高山的巍峨。 师:你能像钟子期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下这琴声吗?(指若干名学生读带“兮”的两句话。)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子期在赞美伯牙的琴声。谁也像子期一样来赞一赞!(抓住其中一人的朗读)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可是从未听到,此时他不禁这样赞叹。(生读整句)
师:读书就该像你们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文言文,字字珠玑。刚才我们从这个句子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流水的意向,教学有别于高山的意向,而是采用以读出感受再说出理解,放手给学生。)
(3)意向为魂,情味为灵,读深文本
任何一篇文言文,仔细挖掘,都有它内在的文化价值。作为教师,就应该藉教师的层层点化,引导学生悟向文本的意向情味。
以《伯牙绝弦》为例,文中的琴声者,实乃心声也。这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在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体的融合,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在渴望理解中达到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精神契合。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知音文化,我借当时的情境,以象化之,以情化之。
师:当伯牙满怀希望而来,不料等待他的却是冰凉的墓碑。如果是你,将是怎样的心情?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黄土,你又会做些什么?(破琴绝弦)
师:为什么这么做?知音不再,留琴何用!琴断音绝就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当然,古代的一些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文言文中的有些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观点,用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古人的思想。
三、变曲终人散为余音绕梁
教师教学文言文时,不能视文本为了无生命的音乐,曲终就人散了,要重视多样化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语言艺术那余音绕梁的魅力。
(1)相关性语言拓展
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拓展训练可让学生搜集有关珍惜知音,珍视友情的佳句,也可选取冯梦龙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进行迁移阅读。吟诵里面的佳句—“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尽瑶琴为君死”……这些语言性拓展练习既是
对文本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有效载体。
(2)创新性活动拓展
选入教材的几篇文言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在了解内容后,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辩论、表演等等。如学完《两小儿辩日》之后可进行表演或辩论,引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学完《奕秋》之后可进行“名师是否出高徒”的辩论……在学生参与这些辩论或表演时,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合理发挥,创造性地加进一些元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文言课堂散发活力,但又不失古韵。
(3)熏陶式诵读拓展
自从五年级下学期有了文言文的介入,所以向学生推荐其它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外阅读也成了每位教师要做的功课。我很欣赏有位教育家提出的“泡菜水的理论”,泡菜水的味道,直接影响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我们要努力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学期,我班开展了《日有所诵》的活动,这其中就有对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的诵读,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螳臂挡车。我想: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是最有效的。
它犹如和风细雨,悄然地播下了古代汉语的种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文言文以她那古色古香、纯朴典雅的气质吸引着每一个钟情于她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对这一份古典情怀的守护与守望,不仅于教师自身而言是品情养人之举,于学生而言也是楔入心灵之举。让我们彼此在对她膜拜与会心一笑中踏上这侧畔的新舟,升起这古意葱茏的风帆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