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都会查找往年的分数线,或者各高校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段,目的是找一个参考基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高考分数、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而选择一个恰当的高考志愿。在这里需要了解高考填报志愿时各类资料中经常运用的有关分数的七个概念及内涵。
一、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通常分为文科线和理科线,也叫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年的考生计划和考生成绩来划定。如某省理科计划招生四万人,根据全省理科考生高考最终成绩,如果按照1:1.1的比例划定,则应该从最高分依次向下按分数排到四万四千名。假如第四万四千名理科考生的分数为340分,那么340分就是该省的理科最低控制分数线。文科确定方法同理。
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各批录取院校都有各自的控制分数线。控制分数线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考生中,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生文化考试成绩,按照略多于某批次院校计划录取总数划定的一个具体分数。
1.提前录取院校控制分数线
由于招生的院校以及招生人数都比较少,主要是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学校及专业,其中有本科可也有专科,按照招生计划与报考人数的一定比例确定分数,有的院校专业上线人数录取不满时,可适当降低分数要求录取。由于这部分院校录取人数较少,有时不在社会公布分数线。 2.第一批录取院校的控制分数线,即重点线。
由于第一批录取主要是全国重点大学,因此称为重点线。根据规定,按计划招生数与考生数的比例1:1.1或1:1.2来确定。分数线的划分是按照文、理分别划分,考虑到兼报的因素,分数线的确定并不是机械进行的,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3.第二批录取院校的控制分数线,即本科线。
第二批录取院校主要是一般本科院校,本科线一般按照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来确定,其计算办法是包括第一批的余数在内从第一批控制分数线往下筛选,直到选定人数比第二批计划招生人数有一定余量时。这个分数就是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总的原则是同样要考虑到不同科类志愿的兼报因素。 4.第三批录取院校以及高职高专录取院校主要是独立学院本科和专科院校,其录取分数控制线就是录取的底线,也叫最低控制分数线。
三、院校调档线和录取最低分
院校调档线是各高校录取考生时对某地报考该校的考生在文化成绩方面的最低要求。院校调档线是在该批次院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当年考生报考本校的志愿情况、分数情况及本校在该地招生计划数来确定,每年都会有变化。
一般来讲,同一批次录取院校之间的调档线是有较大区别的。而且同一个学校在不同省(市、区)招生,每年也有差别,比如有的院校在某省(市、区)的分数线可能很高,而在另一个(省(市、区)则可能很低。这种现象是由当地第一志愿报考该院校人数的多少造成的。某一院校第一志愿报的较多,这所学校录取的分数就高。反之,就低。例如北京大学某年在某地的理科最低分为650分,而当年该地第一批录取的分数线为520分,相差130分。中国农业大学在该地录取的理科最低分为520分,与该地第一批录取分数线差值为0分。同一批次录取院校在同一省市的调档分和录取分是有很大差别的,各校的录取最低分与各批分数线也不同,有些地区两者间分差可达百分,有些可能只差十几分、几分,甚至持平。
四、各高校近几年录取分数线
考生在利用各高校近几年(至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通盘考虑,切忌生搬硬套。主要有三种方式:高考前填报志愿,高考后知道分数前填报,高考后知道个人
分数并确定分数线之后填报。
1.河北省近年来使用知道分数后再填报志愿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考生填报的盲目性和高分低就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分数在填报中的作用。尤其近两年采取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使分数高的学生被录取的机会加大。2009年,所有本科批次均采用平行志愿填报方式,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填报空间,减少了填报的盲目性。但是,参照各高校近几年录取分数线的作用意义就更大,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在了解各高校最近五年录取分数线这个因素的前提下,了解个人分数在本省排名也显得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参考近两年《河北省一分一档表》和本年度高考《一分一档表》对自己的排名有个基本了解。或者参考《河北省五分一档表》。
说到利用近几年高校录取分数线,一定要慎重使用,有几个原则:一、参考分数不少于5年。二、适当了解每年录取人数。三、了解当年本学校最高录取分、最低录取分。四、了解当年该学校平均录取分与当年该批次控制线之间的差距,自己的分属于哪一个层面。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避免一种现象,就是“高分考生撞车”,即很多高分考生填报同一所高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硬生生抬高该校的录取分数,且往往是名校。而一些不很出名的高校被冷落。在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可以参考的资料少,
家长或老师对填报志愿经验不足,往往一所高中学校学生喜欢按照前一年本校学生所考大学的状况选择自己填报的高校,这样撞车的机会就相对多些。 五、分数级差
分数极差包括学校分数级差和专业分数级差两类。具体含义是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和非第一志愿考生时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分数差。包括两种情况: 1.学校(又称)分数级差。
高校在招生简章中都表示不拒绝招录非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但同时也会做一些限制性规定,这些规定通常有: (1)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有些高校预备一定名额(或在该省、市招生计划的约5%名额)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2)设志愿分数级差。对志愿分数级差的表述不尽相同,大致有几种情况:
.未明确具体分数。如北京大学规定: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分数不得低于已投档的第一志愿的平均分((大体比本校最低录取分高20分左右)
.公布志愿级差分。通常级差分在20-30分之间。但也有部分院校的志愿极差分为0分。也有的高校的级差分高达90分。规定非第一志愿考生按照减去志愿极差分之后的分数作为
学校录取分数确定录取专业。 2.专业分数级差。
同一院校内专业级差一般在3--10分之间。进档考生录取专业时第一志愿考生,以实际考分排队。若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该生录取为该专业;若考生的成绩未达到其所填报第一志愿专业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专业志愿仍不能录取,再减去一个级差分参与到第三专业志愿排序,依此类推。对于第一(学校)志愿考生则先减去一定分数参与第一专业志愿排序,专业确定办法同前。 六、高校录取“大小年”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定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生人数很不稳定,或其他因素导致每年的录取分数差别很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高处好几倍,直接结果是该校当年的录取分数被抬得很高,称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数过高,竞争异常激烈,使第二年很多考生填报时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数变少,录取分数相应下降,称为小年。再下一年,考生看到前一年录取分数不高,报考的人数急剧增加,分数再次抬高……如此循环,导致报考该校的人数和录取分数起伏十分明显。
出现这一现象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基本上
属于该批次中中等偏上类的院校。当然并不是每所学校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A省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B省不见得就有。比如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报考的人数很多,录取分也很高,不存在大小年现象。
要研究分析“大小年”现象,需要借助较多资料分析,考生可以参考近年的高考分数线,建议研究不少于五年的分数线。
七、高校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考生还应该特别注意三个分数线,即详细了解填报院校以往几年在本省录取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
考生、家长及中学老师在考察以往某高校录取情况时,往往过多关注该校的提档线。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在录取时都是依照“分数相同看志愿,志愿相同看分数;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的原则,按照考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 所谓提档线实际是一条最低程度的“最低达标线(条件)”。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际”不仅包括提档线,还应包括该校的录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该高校最近几年在该省录取的最低分(即超过该批次控制线的分差数),意味着考生能否接近进入该校的门槛;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否有把握进入该高校;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可选择哪些专业。其中重要的是平均分,如果考生的分数在该校录取的平均分附近,则录取的几率就很大。
填报志愿时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充分分析自己,不能忽视他人。填报志愿时,只考虑自己的成绩、名次和意愿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否则就会出现撞车现象。例如某高校在某省招生50人,而填报该志愿且上线的有150人,那么肯定会有100人落选。正确估计他人,一定要考虑以下因素:
(1)某高校在本地去年的录取分数线,适当考虑大小年(从近年来的录取分数考察是否存在大小年现象)在不少情况下,某校在本地的招生形势很可能会与前年形势相似,而并非是去年。
(2)社会上认为“热门”的专业和学校,报考人数也会相对多,在填报这一类学校和专业是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适度保守。
(3)招生人数特别多的学校,报考的人数往往更多,自己报考在本地招生较少的学校,可能会有出奇制胜之效。 (4)京、津、沪及各省会城市的学校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其录取分数一般会高于较偏远地区学校的录取分数。实际上有很多很有实力的高校位于经济较落后地区,或者非名校中也有很多非常出色的专业,也是报考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不同分数段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可以注意一些技巧: (1)高分段考生名校优先。根据以往的录取情况,高分考
生一般报考名校的热门专业,但不一定报考北大、清华、浙大、交大等,不妨考虑其他名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 (2)次高分数段考生,重点大学、特色专业综合考量。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是比较优秀的,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重点院校以及特色专业,选择声望高、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院校。
(3)中等成绩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这类考生处于中上位置,志愿的选择范围较大,但极容易形成扎堆现象,填报志愿容易“撞车”,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中,考生应该根据文化成绩和学校录取分数线尽可能地选择有实力或有发展前景的学校。
(4)一般成绩考生,专业优先。对于此类考生而言,选择好专业比填报好学校更为重要。专业的选择不要短视,不要人云亦云,一味追求热门。应该从未来五年到十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考生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因素选择专业。
(5)低分段考生,以保证上学为前提。这部分考生虽然上了线,但成绩处于下游,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报考那些历年来上线情况基本持平或生源不足的院校,避开竞争压力,专业选择尽可能考虑和时间(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 以上原则适用于总成绩总批次,也适用于每批次内各分数档次考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