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必修二模拟试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 1.(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2.(2010年12月浙江省五校高三联考18题)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3.(2010年12月浙江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16题)“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4.(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3题) 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
A.中山装 B.旗袍 C.长袍 D.列宁装 5.(2011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②④ 6.(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9题)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 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申报》支持中国*的武装斗争
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0年9月浙江温州高三返校联考21题)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8.(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16题)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说明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 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9.(2010年12月温州五校高三联考12题)“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10.(浙江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0题)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11.(2011年4月嘉兴二模19题)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D.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12.(2010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24题)有关右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13.(2011年4月宁波二模17题)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 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 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 14.(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15题)右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15.(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8题)“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
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16.(2010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23题)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12题)服装凝聚着时代的色彩,中国军服也不例外。以下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不同时期的服装,请按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8.(2011年4月杭州质检19题)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19.(2010年10月浙江温州十校高三联考11题)“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20.(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5题)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①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③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④“张一元”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1.(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6题)《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晚清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23.(2011年1月浙江金丽衢联考21题)某男在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途中做了一个梦,梦见光阴老人带他来到1915年的旧上海,以下是他在梦中所见情景,在历史现实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
A.自己竟然穿着长袍马褂 B.观赏了风格各异的各国建筑 C.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外滩 D.在租界里“吃了一记洋火腿” 24.(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25.(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2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 26.(2011年4月杭州质检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2分) 材料三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8分)
材料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4分)
材料五 皇帝………加今都可以被*,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4分) 27.(2011年5月湖州二模38题)(26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9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7分) 28.(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38题)(27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
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8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29.(浙江台州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13题)(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 1949年 《申报》终刊。*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2分)《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4分)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9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9分) 30.(2011年2月温州一模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
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资料来源: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城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7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10分) 31.(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38题)(26分)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2分)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4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4分) 浙江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从材料中“电视台”“各种穿着”“夫妻手挽手散步”“ 知识分子的信心”等信息联系到所学,我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地位提高。本题所述应该是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进行撰文。 2.D
解析:材料“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阔绰,徜徉街头,出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感到惊怪。据此,本题中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民主政权的建立”与19世纪末晚期实际不符,本题选D项。 3.C
解析:“粉丝”一词来源于英语的fans,说明中国语言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4.D
解析: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因受苏联影响,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5.C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①④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6.C
解析: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还要了解有关《申报》的发展历史,材料可以反映出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据所学,《申报》创办于1872年上海,历时78年,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的中文报刊,《申报》以“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独立”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本题中①③④项说法符合史实,第②项说法不能成立,选C项。 7.C
解析:题目所给的三个报刊图片《时务报》和《国闻报》创刊于19世纪末,维新变法的宣传中;《民报》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 8.C
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本题中C项说法符合史实和材料。 9.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发展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和所学史实表明中国人对待学习西方技术的态度由开始的敌视而
开始接受,客观上又反映了世界近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0.A
解析:本题对教材知识考查面较广。流行语中“最可爱的人” 源于50年代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数代中国人,以后解放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口号;“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6年*开始后将“破四旧”作为*的重要目标;上网兴起于90年代、新世纪。流行服饰中列宁装在50年代受到欢迎;唐装是新时期的流行服饰;军装在“*”时期十分普遍,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中山装由孙中山先生设计,60、70年代,亿万中国人民大多穿中山装,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文娱形式中扭秧歌时代特征不明显;看电视剧应该是80年代以后;学唱样板戏是*时期的重要特点;跳交谊舞应该是80年代以后出现。阅读苏联小说应该是50年代的重要特征;古典小说在*时期被禁绝,其他时期都有可能;阅读毛选在改革开放前较为普遍;阅读时装杂志应在改革开放后。据此本题A项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情况。 11.C 解析: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据此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所学。 12.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中国政治革命形势创制出的新服饰,该服装应该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而非D。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13.D
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A项可选;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B 项可能;淮扬菜是江苏菜系的代表,C项可选;1928年后,地方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张自忠将军于1940年5月牺牲于枣宜会战中,比周启多迟。D项不可能。 14.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中“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分析,体现了1913年章太炎仍然存在封建礼教的思想,希望女子有“从夫”的封建观念,因此应选A。BCD三项分析不全面。 15.A
解析:分析材料,光绪、宣统年间,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进步,反映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B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CD项与材料中“光、宣之交”前提不符可排除,据此本题选A项。 16.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信息技术电报业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所有选项基本符合事实。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7.B
解析:第①项是红军军服;第②项八路军、新四军军服第③项是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穿着的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第④项解放军军服。本题选B项。 18.A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 19.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知识点,A项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初年西式婚礼盛行;B项中鸦片战争后西式餐厅大量出现,20世纪20年代电影院在大城市出现;C项说法错误,我国出现1958年5月1日才出现了最早的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出现于当年10月1日,据此C项说法与此不符合(另《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D项1943年正处抗日战争期间,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较常见。据此ABD三项说法成立,C项错误,本题选C项。 20.B
解析:本题通过“张一元”企业的发展,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企业创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第②项改良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后,西服是在鸦片战争后,1906年改良旗袍还没有出现。③④项符合所学,本题选B项。 21.C
解析:本题“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分别是在1913年、1914—1918年、1919年、1924年。判断各选项的时期,本题选C项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在1912---1927年。A项清王朝结束于1912年;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49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开始于1912年1月1日,结束于同年3月12日。 22.A
解析:本题从社会史的角度考查婚姻习俗的演变。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23.C 24.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5.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这反映了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本题选D项,其他几项说法本身都有错误,稍加分析即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1)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2分)
用意: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2分)时代要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2分)
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2分)
(2)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发起“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斗争;倡导移风易俗,并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8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实质: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是反清革命的举措)。(2分)
原因:旧的风俗习惯会阻碍革命。移风易俗会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 (4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4分,讲出1点得1分)
27.(1)社会现象:洋货流行日渐成风。(2分)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货大量输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人们生活市场化; 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洋货物美价廉。(8分)(答出四点即可) (2)态度:时论一、二反对(2分),时论三不反对。(1分) 出发点:
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或国货优于洋货等); 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
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每点2分。共6分)
(3)冲击了节俭、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3分)
推动了追求喜新好异、追求享乐、喜欢价廉物美等观念的形成;(2分)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与洋人争利)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2分)
28.(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 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8分)
(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分)不矛盾。(1分)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1分)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1分)
(3)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8分)
(4)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2分)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2分)
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2分)(要求一分为二从不同角度答出三点即可)
29.(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2分) 用意:主权在民。(2分)
时代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国力增强。(4分)
(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9分) (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 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旅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
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评分建议:写出三个领域并说明理由,即得9分,其中“领域”1分,“理由”2分。“理由”不得照抄材料。如答其他领域且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30.(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31.(1)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兵部;(2分)具有军事和行政上的职能;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6分)
(3)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4分)
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分)
(4)政府的腐败无能;技术的落后;人才的缺乏;领域的狭窄,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等。(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