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通过创设摆一摆数学作业一边有多长的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大量的操作、体验,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随后又安排了实际测量,在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长度。
教学流程:
引起冲突导入新课
观察、动手认识厘米
操作测量物体长度
总结提升、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引起冲突、揭示课题、建立1厘米观念
1、创设情境:小红、小明想知道一张桌子的长度,怎么办,帮他们想想办法?
2、两个人量了之后,发现不一样,怎么回事呢?
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测量中产生认知冲突,突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介绍不同种类的尺子
重点介绍卷尺、米尺、直尺、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观察直尺、认识直尺
1、观察直尺,看看直尺上面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介绍刻度线(板书)
2、介绍0的作用(板书:0是起点)
3、介绍cm是厘米的意思,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
【设计意图:观察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
二、认识直尺上的1厘米、几厘米
(一)在直尺上找1厘米、几厘米
1、找一找在直尺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总结:挨着的两个数字之间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2、除了找到这些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解释几厘米。
【设计意图:以1厘米的长度为具体表象来认识直尺上的1厘米、几厘米,通过找一找的活动更好地加深了对1厘米、几厘米的理解。】
三、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
1、测量铅笔的长度,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展示测量方法,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错误方法的对比,突出测量物体长度有哪些注意事项,再次强调0作为起点。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用断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解决在没有0刻度的情况下怎么办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创设用断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在测量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提出问题
1、那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你都有什么收获啊?
2、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其它想知道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总结收获,强化新知,设计提问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刻度线 刻度
厘米——cm
《厘米的认识》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在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子或手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或以某一些物体为参照物来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
《厘米的认识》效果分析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认识厘米”这一教学案例中,注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一、在生活中发现概念,激发探究的兴趣
本课一开始就实施了开放性教学,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学习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接着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通过指、比、选、举例等大量的操作,感知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让学生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在头脑中真正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回想生活中见到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创造机会,留有空间,让学生开动脑筋,开阔视野,捕捉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面的认识过程:从具体形象——共同特征——本质特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对具体形象的依托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失去它,后面的抽象及深化将是无本之木。
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所有的数学知识解决
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也不满足于学生学会一般的测量方法,而让学生通过判断题的辨析对比,认识测量方法的条件性与灵活性,拓展儿童的思维活动空间。)
三、在实践中应用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度量生活中的实物长度,估算实物的长度,检验估算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产、生活实际中产生,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
《厘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对厘米、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信息窗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厘米的认识》评测练习
xiǎnɡyìxiǎnɡtiányìtián
一、想一想,填一填。
油画棒长()厘米钉子长()厘米
wǒláixuǎnyìxuǎntiánxùhào二、我来选一选。(填序号)
1、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①字典②电视机③数学书
2、()的说法正确。
liànɡyìliànɡhuàyìhuà3、量一量,画一画。
①量一量。
②小巧手画一画。
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厘米的认识》这节课中,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起单位长度的观念。本课时教学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根据小孩子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量桌子的长度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
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
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感觉存在以下不足:
1、虽然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以后,我一直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指导着我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有些急于求成。比如,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因此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真正所期待的答案时,我往往缺乏适当的引导就直接把知识呈现给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能少说的就尽量少说,能不说的就尽量不说”,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我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我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厘米的认识课标分析
《米、厘米、分米、毫米》属于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中的“测量”
这一部分,米、厘米、分米、毫米是长度单位。《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部分的内容是这样规定的: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青岛版安排是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米,这一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信息窗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通过对比,新课标版的教材层次性强,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机会。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还原长度单位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之一,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尝试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课程实施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
一、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经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1、呈现古人用庹、拃、脚长等“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测量长度必须有长度单位。
2、让学生经历“用拃量课桌长”的测量活动,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同样课桌的长,量得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分享,感受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介绍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史,使学生感受数学有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文化。
(二)让学生经历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并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程实施中,在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引入测量工具刻度尺,引导学生结合刻度尺,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1、借助实际大小的尺子和实物,通过观察、比画、比较等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例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手指、田字格、图钉等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演示,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3、通过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长度单位表象。
丰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感受了用刻度尺量化结果的一致性,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培养。
1、让学生利用1厘米的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再进行实测,感受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渗透自我修正的意识,为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2、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用已知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
3、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进行估测。
三、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
线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基于这样的实际,对线段的认识,教材分两次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直观、形象地描述线段。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即可。
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中“测量”教学的起始单元,是后续“测量”教学的基石,
因此,要高度重视本单元的教学。课程实施中,通过亲身经历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建立长度单位表象;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小单位的局限性,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