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学立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则从人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环境的现状及原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生态哲学,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人学;生态文明建设;原因;启示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的“道法自然”的人学行上论和“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体现了对人本身的自然主义的态度。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学思想,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本质,并且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唯物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人学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构成了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本质和价值,也不断地实现着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
《人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是站在哲学这个思维的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它概括和总结了当代有关人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成就,阐述什么是人及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与人的科学不同,人学从整体上反思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和价值等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人当前及未来的生存,人的生存问题是人学理论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人的生存问题。
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生态文明的科学定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它的思想包括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相互制约。它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科学生态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则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的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根本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维度。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要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一体性,与自然界和睦共处。
2 從人学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环境的现状
马克思说: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享受,人依赖于自然界,人越是万能,实践水平越高,也就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依赖自然界。人永远不能也不可能根本摆脱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既有受动性的一面,又有能动性的一面。人又能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并不断出现新的资源和能源,从而使自然界更加适合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人对自然的人化或改造,又必须以自然界为根本的物质前提和条件。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根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以前“伸手不见五指”是形容天很黑,现在用它形容雾霾能见度低一点也不言过其词。早晨起来打开窗户看不见对面的楼,前行的车子看不见红绿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人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受到了影响,这显然是环境在恶化。所谓往事不堪回首,但人必须正视自己所犯下的错。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发明了机器,对燃料、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矿业进行掠夺性开采,对森林进行破坏性砍伐。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金属和非金属原料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大量的三废。与此相适应,改造论、征服论开始盛行,工业社会开始突破生态循环。铁矿石炼成钢铁,不能再还原为石头;煤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再还原为煤。工业才真正改变了自然。农业文明是自然招惹人,人要种田,水、旱、各种虫灾要毁田,人不得不兴修水利,防治虫害。工业文明是人招惹自然,人要机器,可自然没有,于是人就动手制造。是的,我们人征服了自然界,但自然也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3 从人学角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在我国学术界,包括首次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很多学者都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进步状态。从结构层次上看,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构成了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生态物质文明、生态行动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构成生态文明的表层结构,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1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哲学自然观关注的共同主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自然观的高度对人和自然界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活动,都超不出自然规律所许可的范围,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不认识自然,不理解自然的规律,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本身。认识自然,是认识人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来到
世上,并没有携带镜子,他首先是从自然这个对象中发现自己的。人自身在生理上属于自然,生活资料也取决于、来源于自然,所以,早期哲学才以“自然”为本体。
3.1.1人源于自然
马克思在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肯定的就是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许多学科提供的大量材料证明了人类是由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来源于自然。这说明人永远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这是最根本的依赖。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大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这充分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3.1.2人靠自然界生活
人是受自然限制的受动的存在物。马克思: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里的受动性就是指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
“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就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
从实践的领域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是靠自然界恩赐的,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说: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3.2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3.2.1人对自然认识
人不像动物那样筑巢、进食是为了满足本能的需求,人还有能动性的一面。人能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并不断出现新的资源和能源,从而使自然界更加适合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些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发展,人们对自然界中许多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开发出来,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越是透彻,对自然的欲望就越发的不可控制。所以,人对自然的人化或改造,要以自然界为根本的物质前提和条件。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
事,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2.2人对自然的改造
近些年,部分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滥砍森林,滥采资源,乱倒垃圾,乱弃废渣废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们越来越注意对自身机体的保健,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各式各样的新潮服装、各种各样的舒适用品等都在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对自身机体的重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人们在追求自我各种满足的同时,却忘记了人还有一个无形的环境,肆意践踏、毁坏这个无形的生态。人似乎把这种无形的生态环境看作是与自身的生存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这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关于生态哲学的理论。
列宁说: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自然界本身也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当人的有机身体任意改造、破坏这个无机身体时,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使人的有机身体受到损害。恩格斯:我们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像“伦敦的烟雾”、“北欧的酸雨”等不仅严重危害人的健康,甚至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损害自然界,破坏人的无机身体,也就等于自我毁灭。近几年冬春发生在中国京津冀豫的雾霾天气,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实践活动中由于自身不合理的生产行为和社会行为所引起的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逐渐重视,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类已经开始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空前退化甚至全面恶化而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全面反思,对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展开了重新审视。人们开始慢慢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靠近,希望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应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人们不再渴望对自然进行征服,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都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因此,人类应珍惜并努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总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语
只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真正把自然生态环境当作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