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路径探索——基于科技普及应用与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路径探索——基于科技普及应用与

2021-05-22 来源:六九路网
2017年6月 金融理论与教学 Finance Theory and Teaching 总第143期 第3期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路径探索 ——基于科技普及应用与金融普惠提供的耦合性 宋亮华 (招商银行培训中心,深圳518067) 摘要:在简要分析最新金融服务可得难的主因、综述提升可得性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构建大规模、 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商业模式是提升金融的普惠功能的关键。现代数字科技的普及应用与金融服务 的普惠提供具有耦合性,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有助于完善金融功能、补足金融短板、提高服务满意 率、创造普惠红if,4。从业者应加强金融科技投资的管治,与if,1益相关者共同创新金融服务资源的共享模 式,打造若干特色化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关键词:金融创新;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数字科技;耦合性;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3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7)03-0012-05 下商业性因素也影响金融体系普惠大众: 、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全球提升金融服 务可得性的方向 1.获得担保和增信工具同样困难 小额融资需求者普遍资产净值不高,缺少信 用记录和担保物,获得担保和增信工具与获得融 资一样困难,且成本高企;金融部门缺少低成本高 效率的信用等级识别技术,长期盛行依赖担保的 信用文化。 2.供需双方长期存在定势思维 难以在起点和结果上分享经济金融发展的成 果,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小额融资,是一个长期待 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国际社会从宣传微型金融 到推广小微融资,再发展到内容更为广泛的金融 服务可得性问题,从理念形成到小规模探索、发展 战略制定、大规模实践经历了渐进的过程。上世 纪70年代,盂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针对农村贫困 女性的小额贷款模式被借鉴到不同类型的经济 体;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理念逐渐在全球 出于投资回报的考量,正规商业金融体系长 期偏好定位为大中型企业和高财富净值的居民服 务,小微金融服务仍然难以进入其经营视野;长期 得到广泛认同,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成为诸多国 际组织峰会和领导人共同关注的焦点;2016年杭 排斥在服务对象之外的普罗大众缺乏金融知识、 供给信息,习惯于自我积累和熟人信用,缺乏主动 参与社会金融活动、利用社会信用改善生产和生 活的意识。 州G20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又成为国际社会解 决这一难题的共识。 二、近期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的观点概述 3.缺少可大规模可持续供给的商业模式 (一)金融服务难以普惠的主要原因 各经济体社会发展进程各异,各界提出的观 小额金融服务具有典型的零售交易特点,供 给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虽然全球局部涌现出 点各有视角和侧重。除了信贷配给政策、金融压 抑和管制、金融排斥、商业伦理等传统观点外,以 收稿日期:2017—02—13 许多成功的社会救济模式和商业模式,但受社会 文化、技术等制约,财务上难以可持续,可大规模 作者简介:宋亮华(1969一),男,江西高安人,高级经济师,博士,现任职招商银行。 12— 一推广或复制的模式不多。 市场代替二八定律,在长尾市场中可持续挖掘、经 (二)增进金融体系普惠功能的主要观点 多数观点以人为本,强调补足金融体系短板, 提升金融的普惠功能,呼吁增加普惠服务供给,对 金融体系进行扩大化、民主化改造(罗伯特・希 勒,2012)。 营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小微金融服务商机,采用错 位经营战略,可探索出适度盈利、永续经营、大规 模推广的商业模式。 三、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发展总体情况 增加普惠金融供给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重要内容,发展普惠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成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的策 略措施。 (一)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 1.金融稳定和结构优化的需要 普惠金融在多数经济体中的份额偏低,成为 金融结构和功能的短板。存在功能性和结构性缺 陷的金融体系,如长期偏好为少数主体服务,不可 能确保资源的长期配置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且容 易导致信用过于集中的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 险。Me ̄on R.、Z.Bodied(1993)提出了一个衡量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优化了我国金融深化的 路径,推动了金融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并在部分领 域实现了弯道超越。得益于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跟 进式创新能力,大陆在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的普惠 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后发优势,在许多细 分市场、机构、渠道、产品和服务上领先境内制造 业和许多服务业走在全球前列。许多发展中经济 金融发展适度性的矩阵框架,其中可获得性维度 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球认同。在金融结构变迁框架 下,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增 加普惠金融供给、提升普惠金融份额契合于金融 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已成为多数经济体金融发 展和金融深化的方向。 体纷纷借鉴我国通过科技创新迅速扩大金融服务 覆盖面的经验,一些发达经济体也在追赶大陆基 于互联网的第三方小额支付、小额融资和投资理 财的社会渗透率。 (二)商业模式成为最大短板 2.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责任要求 每个人都享有获得信贷的权利(尤努斯, 1978)。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通过参与金融活动 是民生基本权利保障特别是保护弱者的重要内 容。金融体系负有增进公共福利和社会公平公正 的责任(罗伯特・希勒2012)。资源配置结果不 除在需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渗透率、降 低费率、提升满意度等问题外,与全球一样我国大 陆至今没有探索出可大规模提供和推广、可持续 可能均等化、同质化,但平等获得成本可负担的服 务机会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数量众多的小微 经营的小微融资商业模式。如果不能探索出一种 既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又能显著降低零售成 本、高效管控风险的交易模式,难以进一步提升我 国金融的普惠功能。 四、提升金融体系的普惠性需要解决的主要 问题 经济主体长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储蓄资金,却没 有机会获得所需要的、与储蓄份额相匹配的融资 份额,这是社会不能忽视的金融资源错配表现。 3.包容性发展理念下共享金融发展成果的要 求 分享金融发展成果和提升金融体系的普惠功 普惠金融服务在不同地理和主体的分布广泛 能无疑会被打上时代变量的铬印。全球普惠金融 具有各种业态表现形式,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缓 解小额金融服务获得难的问题,除了需要解决信 存在不平衡。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不能停留在仅 有利于少数主体的阶段,提高弱势群体分享的份 额,使得大众群体对经济金融发展成果产生分享 感,才会体现尊重、顺应经济金融发展规律的包容 性发展理念(包容性金融发展联盟等组织,2004)。 4.实践和理论证实存在财务可持续的普惠金 融市场 息、信用、成本等传统课题外,还需要解决大规模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在长尾客群中精准定位利基市场 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和内容均具有广泛性、包 容性。缓解我国数以亿计的人群和数千万家小微 企业的金融服务可得性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 尽管多数经济体的传统金融市场已呈现红海 特征,但原来排斥在商业服务定位之外的长尾客 群已成为新的蓝海市场(w・钱・金、勒妮・莫博 涅,2005)。现代科技进步及其普惠应用将零售交 易成本降到极低、交易效率极大提高。使用蓝海 与,从业机构需要在大众市场中细分出若干利基 市场,降低服务门槛、实施服务对象下沉战略,专 业经营某一类细分市场,并建立专业能力,精准推 送、提供简捷化的服务。 13— (二)降低获取目标客户和处理信息的成本 金融业对每一次通讯科技和信息科技的进步 和应用非常敏感,是最适合采用数据科技创造全 新服务体验和商业模式的行业之一。 传统小微金融服务获客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效 率低、成本高,批量获客和降低信息成本必须找到 成本低效率高的替代性渠道、工具和技术。近几 年来,移动智能网络终端在全球得到空前的普及, 为无形的服务交易提供了普适、高效的解决技术。 (二)金融的普惠功能与数字科技的普惠应用 存在耦合性 与高端定制和个性化服务相比,标准化的普 惠服务对数字科技的依赖更为强烈。数字科技的 普惠应用为金融实现普惠功能提供了具有时代特 征的工具,两者相互融合的潜在价值巨大。 1.数字科技属于普惠服务所需的技术类型 数字科技的应用不存在学习门槛和垄断障 积累、挖掘互联网用户的行为数据,可显著降低目 标客户批量获得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通过网络 平台主动推送大众化的金融服务,可极大提升用 户的体验,通过网上和网下的口碑传播为服务平 台带来巨大的宣传效应和投资估值。 (三)探索可持续降低成本的提供模式 碍,应用者数量庞大,先发优势的寿命加速缩短, 超额利润很快被充分的竞争稀释而趋于社会平均 化,市场较快进入饱和状态而变成普惠市场。具 要维持普惠金融服务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不能仅依靠政府补贴或社会援助,有效突破点只 能放在具有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递减效应的大规 有包容、共享、互动等特征的数字科技使得信息管 理和零售交易不受时空、数量的限制和信息、操作 成本的制约,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沟通和交易 模交易模式创新上。降低征信成本、资金成本、运 营操作成本,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专业化供应能力 是构建大规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模式的重 平台可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为社会服务资源的 无偿或廉价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2.数字科技应用精神契合于普惠服务提供理 念 要环节。传统柜台交易模式显然难以胜任,惟有 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驱动交易模式的培育。 (四)开发与经营目标客群信用资源和社会增 信资源 平等、普惠、自由选择、兼容、协作是数字科技 信用是获得小额融资的前提,也是风险定价 的基础。即使存在政策激励和外部援助,从业机 应用精神的关键词,与普惠金融服务提倡的可得 性、包容性理念相互兼容。以普惠与开放、包容与 自由、约束与担当为原则的网络社区组织和服务 平台,建立在自组织和自秩序的基础上,流程化交 构一般也不会轻易降低门槛,除非获得足额的增 信或风险缓释支持。全球成功案例表明,主动挖 掘和发现没有担保资源的小额融资者基于人力资 本和社会行为的数据,是为数不多的有效解决方 案。先进的经验是从小额的贴息扶助贷款或小额 易操作淡化了传统社会基于实体物质的分工和专 业化,用户可自助操作和参与服务互动,甚至参与 商品的研发和定制,使原本复杂的服务过程变得 更加简捷。 担保贷款开始,帮助他们建立信用记录,鼓励他们 将其在社会交易中蕴含的信用信息充分表达出 3.数字科技应用模式拟合于普惠服务交易模 式 来,分析积累的行为数据和交易现金流,识别其信 用提升状况,再逐步放大交易金额和减少增信条 件。 五、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可解决大规模提 供和商业持续性问题 科技的普及应用与普惠服务提供一样应基于 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洞察,互联网用户与普 惠金融服务定位对象高度重叠。以人为本、迭代 创新、极致体验、简约高效的数字科技应用原则, 高度拟合于以大众为服务对象的普惠金融交易模 式。大众使用身边便利的智能网络终端工具参与 远程自助交易,使得原来仅为少数群体专享的服 务体验成为大众化福利。 在金融发展历史上,科技进步对全球金融体 系和商业模式的影响重大而深远。现代数字科技 已成为新型经济形态、服务业态和交易模式的载 体和工具。互联网、搜索引擎、云计算、物联网、区 块链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在金融服务上的普及 应用同时增加了供需总量,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 率。只有依托互联网信息科技,发展普惠金融才 有技术上的可能性(李扬,2015)。 (一)金融业具有天然的信息属性和数据属性 ——-.——(三)数字科技的创造性运用有助于缓解金融 可得性难题 数字化交易具有强大的信息优势、典型的规 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依托于数字科技的普惠 金融服务具有信息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交易效 14----—— 率高、覆盖范围广、社会渗透率高等优势。数字科 技应用与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在物理和精神上的深 入融合,会产生类似生物化学反应效应,有助于提 升金融体系提供普惠服务的能力。 科技的成本性投入上升到资本投资的高度。 2.将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纳入资本覆盖的范围 金融中介和金融交易技术创新也会产生各种 风险,有些风险还具有黑天鹅的性质。无论是金融 1.供方可精准批量获取目标客户信息 网络社区人群聚合程度、信息透明及充分程 度是任何实体场景所无法比拟的,数据信息资源 具有经济学上的规模和范围优势,开放的交易平 服务部门还是金融科技部门都应敬畏科技创新的 两面性,社会在鼓励、包容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 互融合的同时,应客观认识、严肃管控由此产生的 风险,将创新风险纳入操作风险的压力测试之中。 台有利于社交式营销及交叉销售,服务提供者可 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和管理目标客户信息。 2.需方可便捷地搜寻服务信息和选择服务交 易 3.善用金融科技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建立信用 关系 信息不对称、信用关系脆弱是传统金融盛行 抵押文化的重要原因。人类网络行为更为透明, 原来获得服务不充分的大众通过日益普及的 失信成本得以提高。利用数据搜索和分析技术可 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降低交易成本和 数字化服务平台,可简捷地寻找供给信息,以低廉 的成本选择和获取更优质的服务。 3.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供需的适配效率 道德风险;利用大数定律分析人力资本信息、行为 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可识别、开发出目标客户长 期积累的数据资产的信用价值,在风险决策时减 少对增信支持或风险缓释工具的依赖。 4.金融科技投入应兼顾提供完美体验和提高 满意程度 除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操作成本 外,供需双方可在开放的平台上绕开不必要的中 间环节实现点对点的交易,极大提升金融服务的 数量匹配、期限匹配、结构匹配的程度。 4.便利流程化管理和控制交易风险 数字科技的运用使得信息交流和服务交易变 得简捷、透明、摩擦少、可信度高,可提高供方征信 的可靠性和风险定价的精准性,为需方提供交易 对象、成本、数量的多样化选择。 六、运用数字科技探索普惠金融服务商业模 式的创新 科技的运用可极大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 用户体验,但良好的体验不等同于满意,解决用户 的问题才是产生满意感的关键。金融科技在金融 创新、与客户建立互动信任关系、隐私和信息保 护、完美提供和交付服务等软性满意因素方面可 发挥重要作用。 5.推动互联网金融向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两 个方向转型 我国大陆普惠金融市场体量庞大,为发挥不 同规模、不同类型和业态的机构服务于不同的中 无论是应用于信用中介、交易中介的金融中 介科技,还是为金融持牌机构及其用户提供金融 外包科技服务都有助于提高金融交易效率,但作 为工具都不可能改变金融本质。当下,金融科技 小消费者和投资者,以及为优化金融结构和完善 金融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加强普惠金融服务科技投入的管理 科技进步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源头。以数字技 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为发展大规模、可持续的普 惠金融服务提供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商业上的可持 续性。 企业跨界提供的类金融服务因道德风险和信用成 本高企而失去了金融新业态、去中心化的光环,自 然回归到廉价的金融科技的本源,其转型方向之 一是遵循金融规律和规则获取牌照,错位经营普 1.用资本投资的理念代替对科技的成本性投 入 惠金融服务,之二是作为技术外包服务与金融持 牌机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普 惠服务。 基于数字科技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为金融 交易活动提供的外包信息科技服务,已经成为全 球投资的热点。尽管我国网络金融服务业和金融 外包技术业正处于规范和调整阶段,但仍然得到 境内外金融业和风险投资业的关注。全球许多发 6.注重契合普惠金融交易场景开展创新 交易都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数字科技在 场景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创新中潜力巨大。从业者 应主动融入并整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网络平台,将 普惠服务相机嵌入客户社会活动的各种场景,通 达经济体允许科技投入从成本核算迁移到资本核 算,我国业界可借鉴这一制度创新,将对数字金融 一过提升与客户交易需求的情境契合度,精准拦截 15— 交易机会,推送可自由选择、自助操作的服务。 (二)协作创新普惠金融服务资源的共享模式 创新金融服务的共享模式、创造普惠金融红 利,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增加普惠金融供给资 源及激发有效需求、探索数字普惠服务商业模式 都需要实施创新驱动策略。 1.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建普惠金融服务生态环 境 5.创新普惠金融体系的管理体制机制 科技不仅是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平台或渠 道、提供流程、商业模式创新的工具,也是宏观管 理部门创新普惠金融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利器。 在普惠金融管理体系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均可寻 找到实施相关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的突破点。 (三)借助数字科技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若 干交易模式 在微观上,数字科技可强化专业化分工,同时 也可促进一些分丁的融合,形成流程综合化作业 在运用数字科技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缓解 信息、信用、成本等难题外,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 能力的数字化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是从业机构必须 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 1.打造开放的普惠金融网络服务和直销平台 开放协作的网络平台可极为便捷地将处于不 同时空、不同社会背景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聚 或共工现象,弱化了流水线上的部分专业分工。 在宏观上,全球产业生态链条在垂直整合的同时, 在横向上也存在开放的跨产业融合,形成横纵交 错的生态网络。新的作业方式和商业生态对传统 专业分工、产业组织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 会,增加了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在诸多维度上的 变量。基于数字技术的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可实行 集在同一个空间,以趋向于零的边际操作成本,满 足金融服务交易需求。大型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商 应适应平台经济的发展趋势,借助现代科技整合 本机构和社会金融资源,为中小型从业机构提供 专业化作业也可综合化提供,可实行专业化经营 也可综合化经营,并与外部相关服务机构特别是 金融科技机构互补协作,共同构建良性循环的普 惠金融生态。 平台外包服务;中小从业机构要善于借助大型机 构提供的共享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机构提供的外 2.整合和共享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资源 在推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前瞻性建设规划、 共享制度安排的同时,从业机构应与产业链上下 包服务,构建兼容、便捷的网络服务和直销平台, 在利基市场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经营。此外,从 业机构要根据自己的区域布局战略,建设数量充 足的智慧化社区服务网点,结合线上直接和直销 游机构协同合作,系统整合基础设施服务资源,推 进金融服务终端资源共享,将公共服务数据接人 服务平台在提升服务体验的同时,贴近客户群体 解决客户真正需要解决的金融问题。 2.建设移动化和自助化的服务交易系统 现代人类经济活动呈现网格化、移动化的特 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形成网络化的基 础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体系。 3.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共享机制安排 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技术可突破传统风 征,日益普及的智能移动通讯工具已成为便捷供 需双方接触、沟通和交易的主要载体。从业机构 险管理技术的局限性,为建立征信模型、信用甄别 分析、风险定价、资产质量跟踪、流程再造提供高效 的解决方案。针对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统一和信 用数据散乱,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官方和民间机构的 要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的时代特征,以移动化、互动 化、自助化为方向重构金融服务交易系统,便利消 费者选择交易和主动参与交易流程。 3.开发兼容性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近年来,金融部门将供应链金融系统有机嵌 入商品交易系统,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和渗透率,特别是中小经济主体融资的可得性。 我国实业界除了接人金融服务系统外,也纷纷打 信用数据平台无缝对接,形成统一视图的信用数据 共享平台,打破因监管分割造成的信用信息孤岛。 4.创新小额融资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工具 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信用状况的基础 上,定价信用风险并选择风险缓释、分担或分散的 方式,可降低普惠融资服务的信用成本。从业者 可围绕信用增级和风险分担开展相关配套创新, 如创设多种主体参与的融资担保机构和基金,扩 大动产和不动产抵押、金融资产、知识产权等担保 的范围提高融资的便利程度,将保险、期货、期权、 CDS等金融工具纳人普惠融资风险管理领域。 一造由自身提供金融服务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和 电子商务生态圈,延伸其产业链条,获取原本专属 于金融部门的信用服务收入,成为社会普惠金融 服务供应的重要力量,丰富了普惠金融服务生态 的内涵。过去,我国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金融 (下转第49页) 16— 非对口捐助时相对予以减少作为惩罚。最后,利 金融研究,2010,(6). 用费率杠杆的经济调节手段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洪 [3]邓国取.中国洪水保险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 水防范意识。为了保证公平,防范道德风险,对风 学,2006. [4] 高涛.洪水保险洪水风险分散研究一以北京市政策性洪水 险不同的地域应实行不同的费率。洪灾的发生一 保险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2009. 般都是灾害能量积累到一定能量的结果,在洪灾 [5]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5—100. 到来之前,洪灾区的群众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做 [6]李军,[美]段志煌.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M].北京: 好充分的准备,对那些善于管理财产,风险意识强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的投保者应实行优惠费率,而风险认识不足的投 [7]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3年[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2003:65—162. 保者将负担高额保费。 [8]JohnB.Williamnson,FredC.Pampel[M].北京:法律出版社,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我 2002:108—123. 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洪水保险基金运营 [9] 张学敏.公共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实 2004:76—92. 践、修正和调整过程。我们应立足于我国当前的 [10]卓志.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8:55—63. 社会经济实际情况,认真吸取国外实施洪水保险 [11]埃米特・J・沃恩,特丽莎・M・沃恩.危险原理与保险(第 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的洪水保 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3—69. 险基金模式。 [12] 魏一明等.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理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2:25—98. 参考文献: [1]唐彦东.灾害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史洪涛 [2]郝演苏.关于建立我国洪水保险体系的思考[J].北京:农村 (上接第16页) 区块链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数字化货币、身份 的发展受制于适用的数字金融科技,现在日益进 识别、账户管理和支付、分布式征信管理及风险定 步的科技使得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信用流可 价、供应链平台管理等场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低成本的融合于一体,为实业与金融的跨界融合 有助于将传统的供应链平台升级为万物互联的物 和兼容对接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这有助于构 联网平台,将供应链金融升级为风险管理能力更 建标准化程度更高、共享服务功能更强大的产融 强大的物联网金融。从业者应与科技工作者一道 结合的交易系统,可突破性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 跟踪这些前沿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动态,发现并利 面和渗透率,特别是供应链平台上众多中小企业 用其中蕴藏的商机,将区块链、物联网作为颠覆性 和家庭融资的可得性。此外,中小从业机构和实 创新未来商业模式的技术,持续提升普惠融资服 体企业也可与市场上出现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 务资源的适配度,扩大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开展软件服务外包合作,构建小型、灵活的供应链 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4.再造普惠金融服务交易流程 [1] Merton R.,Z.Bodi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 从业机构要追踪现代科技应用于金融创新的趋 termedi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 993. 势,以智能化为方向再造服务流程,提高普惠服务的 [2] Martin C.A.,D.Kunt,E.Feyen,R.Levine.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Benchmarking Financial Systems around the 科技含量和交易效率。一方面要对物理网点基础设 World[R].Word Bank Working Paper,2012. 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物理服务渠道和设备的 [3]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 用户友好眭,优化传统柜台服务交易流程,并重构内 海三联书店,1990. 部组织结构;另一方面,以便捷化、兼容化、共享化、交 [4]罗伯特・希勒.金融与好的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 互化为方向升级传统网络金融服务系统,强化与用户 2012年12月. 的互联互通互动,提供可由用户定义的网络工具箱, [5]李扬.依托互联网普惠金融才有可能[N].中国经营报,2015 —12—21. 使得用户不仅可自助服务,还可参与部分复杂产品和 [6]李扬.共享金融:开辟中国金融业新局面[J].当代金融家, 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定制。 2016,(5). 5.将前沿科技前瞻性应用于普惠金融服务领 [7]吴晓灵.普惠金融的根基[J].中国金融,2015,(19). 域 责任编校:史洪涛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