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

2023-05-01 来源:六九路网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

发表时间:2019-11-07T16:17:59.0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作者: 徐真真1 马振莲2

[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使“城市病”和环境污染蔓延,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生态城市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身份证号码:41272819860922XXXX;2身份证号码:41292319771102XXXX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使“城市病”和环境污染蔓延,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生态城市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引言

全面深化改革的概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另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举措也接着出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治理体系与其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体系一同构成了复杂的国家治理体系。当前世界对于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成为了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人们也对于环境治理的思想有着普遍认可度,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挑战,有关方面应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体系,这对于我国进项环境治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在人类不同文明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价值观、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传统工业文明相比,它包含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相关内容。同时,生态文明亦指人类活动的具体形式,它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首要任务是必须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求人类在自然活动中要约束行为,要对自然有所敬畏,能与自然融洽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制度、环境、资源、产业、科技以及消费等文明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又各自相互独立,反映了生态文明体系完整性。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是制度文明;生态科技高速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加速器;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诉求,最根本的追求应是人类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 2.1规划引领下优化顶层设计

首先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施政理念,创新并且的大力推进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另外,有关部门应该优化相关的顶层设计,更具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顶层的角度思考,确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从环境质量检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企业生态监督、公众环保活动参与等方面对城市环境建设目标进行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应该在城市建设规划的相关计划中作出细致的制定,明确环境保护的任务以及监管措施和惩罚办法,特别要抓牢群众反映明显的环境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利用政策的权威性和群众监督的普遍性,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强力的支持。 2.2将城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活方式相结合

城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不仅仅只通过举办一些简单的活动,而是将其与生活方式结合,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例如,近几年风行欧美的plogging运动,便是将日常的散步、慢跑等健身活动同捡拾垃圾的环保行为结合起来,在个人运动中植入了趣味性的“寻宝”活动,形成一种长期流行的趋势,既满足了个人锻炼身体的需求,也满足了保护社区环境的需求。反观国内城市,在这方面虽然有一些苗头,但只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在具体实施中,有时会遭遇鄙夷,整体社会风气没有形成正向心理引导,导致参与的人员多为老人和孩童。部分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活动也仅为可数的几期,不具有持续性。将城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活方式相结合,不仅拓展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而且使生态文化的理念无形融入人们的行为中,使其影响力真正延伸到人们的生活中。 2.3完善法律法规科学规划城市生态布局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代会第三十次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对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科学规划协调可循环发展,集约高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切实可行的原则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并举。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推进节能项目的引进发展,注重人文生态保护(如人文遗产、民族特色以及传统风俗习惯),保护好地方特有的传承文化,防污减灾等其他公害,不断适应区域人口发展、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建设的需要。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律依据,城市规划法形成对城市自然经济资源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都起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4群策群力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管

生态城市的受益者是广大市民,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战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城市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鼓励所属企业和全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市政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建设生态城市,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保障公众对城市规划决策、建设和管理的知晓权利,激发公众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激情。要改变工作思路,在制度设计上树立群众意识,在宣传教育上创新工作思路,在渠道拓展上充分现代网络平台的作用,拓展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为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努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广大公众具有良好生态素质,对环境保护意识根植于心,能较好履行生活卫生习惯,生态文明的抓手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将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化、常态化,杜绝形式主义。既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又要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作用,尽一切力量将保护自然环境、做文明市民、维护公共卫生等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努力塑造市民爱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良好习惯。 2.5寻找突破口提升生态文明的认同度

若要做好城市生态社区和文化建设的工作,首先要把社区居民对于生态文明的认同感提升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相关管理人员和社区内的相关文化工作者应该多方寻找突破口和意见领导者,使其投入到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另外,也可同学校、第三方机构合作加强生态文明的传播工作。比如,片区学校可以对社区内的

学生进行低碳教育,通过孩子们影响其整个家庭加入社区生态建设中来。通过正向文化、环境的引导,使得生态理念融入社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 结语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函及各项理念进行透彻分析,比较国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功事例,研究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实际,探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途径,研究全方位、全角度的对改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科学可行。建设生态环的城市环境,是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也是对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认同和贯彻,也是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强有力保护,城市环境治理的工作永远在进行中,也希望能够引起所有公民的重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吴凯.中国环境法上合作原则的演化路径与治理功能———以城市环境治理中认证能力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36-51.

[2]时和兴,雷强,宋雄伟,等.提升新时代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广东佛山破解工业城市环境治理困局的探索[J].行政管理改革,2018,(5):45-50.

[3]肖念,韩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研究及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6):2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