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浅谈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022-05-03 来源:六九路网
 浅谈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取之以“道” 企业,一个承担了现代社会发展重任的重要角色,它如同空气一样自然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这个古老的地球!

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是强大的,也是弱小的,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同样,是什么导致一个庞大的如同昙花一现,往而不返?我认为,是文化。

如果将企业等同于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其灵魂,是支撑这个躯体最原始的力量。我们常说“魂魄”这个词,在我看来,“魂”是驱动,“魄”是行动。企业是人群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作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由特定人员组成的企业不可能割裂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必须适应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历史背景,都必须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如我们所知:美国的企业文化就如同美国人民,独立自由,彰显个性,追求自我实现;日本的企业文化更是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特点,重视集体的力量,敬业献身,恪守礼数,善于学习。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的说法。

作为中国最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千百年来“道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其精髓藏于企业文化建设中?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很多人曲解了老子的意思,认为无为而治是消极被动的,更不能用之于企业建设。然而老子曾说“为而不恃”、“为而不争”,这正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强调不妄为,不贪,不争夺,不占有,不违背规律。道家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就是为什么道学者总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企业文化中的授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为。高层领导者在识贤、求贤、用贤上决策时有所为,在人才的具体工作执行时则无所为,不越位管理。防止掉入“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陷阱。文化的作用在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启发个体的自觉性从而充分发挥其效用。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成员的功能,才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优组合,当企业的领导者不能充分有效的授权的时候,成员的作用就很难有效发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企业中的领导者非常的“有为”,凡事都要求员工向其请示和汇报,不允许员工发挥自主性,要求一切按照他的要求去办,虽然这样的领导很是负责,能力很强,但往往并不能把企业搞好,这就是没有遵循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领导者应当把握企业的宏观战略目标,不应当在企业的具体事物中插手过多。对于有相关职能部门的情况下,要充分的信任相关部门的员工,只有领导“无为”了,才能换来企业员工的“有为”。

对于现代企业领导者,要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使用干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成效经验中,早已认识

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而不是越俎代庖。作为管理你取所理者,不在于你能做多少具体的事务,因为你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取舍,特别要学会放弃,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敢于放手,不越位管理,在具体工作的执行时要学会借力用力,调动中层领导的管理积极性,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调动他们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做不好,自己及时做好调控,做到事前有为,事后无为,这样才能整合智慧,把事情做好;这样才能使队伍得到锻炼,不断走向成熟。

“欲治企,先修身”——企业文化中的动力

老子提“无为”并不仅仅指治国治企,更有修身之意。欲治国先修身,这不仅是道家的一家之言,儒家也有“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企业发展也需要内外兼修,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若不修其身,何以治其业?以“无为”修身,就是要按照规律去做事,人类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通俗点儿讲就是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个看似简单的宗旨就是企业不衰不败的源源动力。

市场最初就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企业只是作为市场中物质交换的一个载体,以更加便于人们获得所需。所以我们治企不正是应该立足于满足社会需要吗?然而,利益充斥了整个市场,掩盖了我们的初衷。这种错觉导致许多企业将“追逐利益最大化”作为创办企业的根本。不平等交易出现了,非法竞争,掺假制假... ...这样的企业或许如他所愿,从中获取暴力。但是,在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它的破产倒闭是不可避免的。《老子》一书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善利万物”、“柔韧”、“不争”、“处下”等道家理念为我们企业文化的建立确立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博大宗旨。同时成为企业蓬勃发展,立于不败的活水源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企业文化的目的 《道德经》中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治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企业文化应该强调人,人是经济和社会的目的,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前提。企业文化必须围绕着人展开,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和造就人,使得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命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表达为: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耕作人心的较量。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改造人。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文化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的承载者、实践者和享受者。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人给人以幸福的享受,优秀的企业也因为有高远的使命和追求而受到尊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百年散论》中指出:一家商业公司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赚取利润,而是要让人看到,他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团体,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并且以服务于社会的方式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团体。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曾经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同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企业文化建设而言,最需要的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心态,不要相信什么终南捷径,要坚持不懈,从细节做起,从员工的需求做起,轰轰烈烈的运动只是过眼云烟而已,细水长流才是企业文化的真谛。

《易经》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以说是对“文化”

一词最古老和最有深度的解释。有些学者解释为:“文化,就是要以‘文’而‘化’之,这个‘文’,就是文字化的价值观、信仰、理念,这个‘化’,就是教化,就是通过不断地教导、教育来达到统一思想和观念的目的。”但是这个解释过于浅显,我们应该把这个文化定义看成关乎人类终极关怀的东西来面对。企业文化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其核心都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价值结构。

正是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我认为:企业中,管理提升生产进步是企业内圣的表现;而通过企业行为的自觉,带动了文化的提高,促成了品牌产品的完美,并实现了服务大众造福子孙延续生命的任务,从而达成了外王的使命。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内圣外王的过程。内圣外王的企业文化修炼之道就是企业最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虽有千年历史,然而中国企业仅仅只达而立之年。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冷静沉郁,抛开浮躁,从“人是企业的尺度”这个最高使命着手,建立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理念,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并做到内圣外王,打造中国的企业舰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