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2023-09-26 来源:六九路网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居住地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好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居民的生活需要和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包括:①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②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③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④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⑤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⑥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⑦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适居性原则

适居性原则要求按照人的居住生活、社会生活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各类居民居住生活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和文明的居住环境。卫生、安

1

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包括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包括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安全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包括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人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级道路和各类设施的项目设置、空间布局和通路的联系。舒适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既有与物质因素相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有既与物质因素又与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广义的舒适可以包含卫生、安全和方便在内的与物质因素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居住密度、住房标准、绿地指标、设施标准、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以及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等内容。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应使居民生活在居住区中获得舒适感、愉悦感、安定感和归属感的体验。

2、生态优化原则

尊重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节地、节能、节材,建设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居住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以保护与营造生态为原则,综合规划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供热照明和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改善居住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

3、综合效益原则

合理地利用土地、资金、能源、劳动力及材料,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环境、社会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建设资金的投入

2

与产出的关系。投入包括一次性建设费用和日常性维护及使用费用两部分。一般说日常性费用大于一次性建设费用。因此,既要重视节约一次投资,更要重视日常性运行和管理中的支出。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对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可通过居住区的建设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来分析与评价,其评价内容包括居住环境质量、居住稳定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等方面。环境效益主要考虑对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从日照、空气、水、土地、生态、污染和环境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在规划设计中既要满足国家法规规定的要求,也要力争以较低的代价去实现更好的环境效益。

4、社区塑造原则

要在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交往、社区保健、社区治安等社区服务与保障方面强化社区功能,塑造社区特征。

5、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居住区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塑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同规模、丰富多样的居住区形式,不仅对居住区本身,而且对城市的特征和城市多样性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将居住区放到城市的层面去考虑它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应该从营造生活环境的角度去考虑满足居民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住宅的面积约占整个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80%以上,用地则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50%左右),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的类型。住宅选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合理地选择住宅类型,必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住宅的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等问题。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