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 小明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老师作评语的一
项是( )
A.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D.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 。 。 。 。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③①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 按要求填空。
______ ,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韩愈《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闻角
[唐]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羁旅 B.咏史 C.边塞 D.咏物 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 ______ 。
A.慷慨激昂 B.雄奇瑰丽 C.平实质朴 D.深沉悲壮
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0分)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事实与价值
第1页,共16页
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 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第②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 。
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 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第2页,共16页
B.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 C.根据同样的事实人们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 D.同一件事情可以完全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______ 。
A.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 B.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 C.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D.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应属于事实。
第③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是谁,在敲打我的窗
①从前在村里住,邻家婶子来找母亲,也不进门,隔着窗户拉家常。那时觉得窗户真是个好物件,既能隔离怀疑和危险,又能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有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意思。邻家婶子要走,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仿佛她是路过窗前的一只鸟或一股风,毫无定性且自然而然。下次再来,她在自言自语几句之后,会用手指关节嘣嘣地敲响窗玻璃,那时,母亲抬起头,对着她笑笑,声音被表情回应,便是彼此打了招呼。禾苗喊我去外面玩,也会敲响我家的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就像电影里的电报密码一样,我很快就能听见并明白她说了什么,作为回应,也朝她一笑,跳下炕,穿了鞋推门出去,跟她跑出院子。
②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生病时。外面的风景也就窗格大小,方方正正,齐齐整整,仿佛小手帕上的景色,一块块移来动去。看久了,人便发困。昏昏沉沉一觉醒来,天色暗淡。盼望有谁的手指能敲响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来自身体内部和房屋外部的声音,总是惊人的相似,有克服和超越当下困厄的力量。但似乎不过是奢望。窗外渐渐起风了。风裹着尘沙,也会叩响窗户,啪啪啪啪,时急时缓,让人心里发毛。大人们早早收拾完,钻到被窝里,在狂风不停叩击窗棂和撕扯万物的碎裂声中,渐渐陷入梦乡。
③早晨,窗台上落下白白的鸟粪,但并没有见哪只鸟停下来过。母亲漫不经心地说好像房檐下住了麻雀,我一遍又一遍地抬头寻找,并无麻雀的踪迹。怀疑我们睡着时,鸟雀叩响过窗玻璃。那时,它们或许是在寻求救护,也或许只是想将一些惊人的消息带给人们。燕子每年夏天都会来房檐下,修补旧巢,孵育小燕,出出进进,颇为从容。过了几天,小燕子开始练习飞翔,有只小燕落在窗台上,它好奇地盯着窗玻璃看了又看,让我以为,它会用喙去叩响。但从来没有叩响过我家的窗户。
④窗口是世界的出入口,而一块窗玻璃就是一面荧幕或者反射镜,会将正在发生的一切,毫无遮掩地透露给你,让你惊喜和忧郁。对于一个喜欢蜗居在家的人来说,窗口在他的生活中,无疑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同时也最具权威,它既能证明你的猜测,也能驱散你的怀疑。
⑤如今我住六楼,窗户有九面之多,我既看到前面的世界,又可看到房子背后的一切,生出自己的身体内有无数双眼睛的错觉。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楼房住起来颇为清净,但邻居之间却不会走动,即便有特殊的事件,也不会敲响彼此的门板。那年地震,邻居在楼下按响每家的门铃,而不是敲开你的门。这种自觉远离对方、制造距离、各人自保的姿态,已成为彼此的习惯。不打搅,不影响,也成为楼房住户基本遵从的规矩。家更像是一座孤岛,我们各自守卫和躲藏的地方,不接纳,不敞开,也不交融。
⑥有失有得,有天竟发觉六楼原来刚好是鸟雀们停驻的空间。它们喜欢立在厨房的窗户前,头朝着天空,背靠着我的目光,休息或者鸣叫。偶尔忘形,转头来会叩响窗户,又让人惊喜。喜鹊、斑鸠、燕子、鸽子、麻雀等等好多种类好多只鸟,还不够,我自己又开始在露台上养鸟,小小的文鸟,通黑的红嘴雏鸟。如此这般,招得更多的鸟类前来,仿佛它们突然发现了一处根
第3页,共16页
据地。恍惚又是早年间村里情形,人们过来串串门,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 它们在露台上走走停停,一缩一缩地伸着脖子踱步的情形,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外面的鸟会对着笼子里的文鸟叫喊,试图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跟自己去往阔大的天空翱翔。而有时,它们又跳到窗台上,敲我书房的窗户,嘣嘣,嘣嘣,嘣嘣嘣,发电报一样的声音,试图得到一些回馈的信号。几只鸽子走离鸽群,停在撒了小米的露台上,陡然生出自己的前世也曾是它们中一员的假想。我耐心而持久地训练红嘴鸟苏苏学飞翔,让它从我的手中飞到地面,再从我的头顶飞下来,后来,它就能飞到七楼楼顶了,再后来,它跟一群鸟飞到了田野和草丛,更远的河谷和森林中,再也没回来。
⑦夜里下雨了。雨声急急缓缓,虚虚实实,淋淋漓漓,叩着窗户,如更鼓,似木鱼,渐敲渐灭,渐沉渐寂,尘世的热闹和喧嚣不在,你的急躁和贪心也不在,天地间,只剩下了它们,它们的幻舞,它们的沉静,它们的坦荡。
⑧早上却被冰雹声惊醒了。风卷云动雨倾城,叩窗犹如瓦缶鸣。轻轻拉帘,雨后的天地,被朝阳照耀,崭新得让人欣喜,哪有什么冰雹?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隔着玻璃,第一次看清鸟的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那么不设防。 在第⑥段画线句中,作者对鸟雀们的描写生动细腻,请对此加以分析。 分析文中三次写“嘣嘣,嘣嘣,嘣嘣嘣”叩窗声音的表达效果。 文中“窗”这一意象颇有意味,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本文的结尾段,独具匠心,请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0分)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陆俟,代人也。俟少聪慧,有策略。太宗践阼,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转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当官而行,无所屈桡。世祖亲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大碛①,以备蠕②蠕.车驾还,复典选部兰台事。与西平公安颉督诸军攻虎牢,克之,赐爵建业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治功,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
②平凉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 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 ③出为平东将军、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③讼俟严急,待下无恩,还请前镇将郎孤。世.
祖诏许之,征俟还京。既至朝见,言于世祖曰:“ 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高车必叛。”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而叛。世祖闻之,.大惊,即召俟,问其知败之意。俟曰:“夫高车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臣所以莅之以威严,节之以宪纲,欲渐加训导,使知分限。而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治之,仁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怼,怨怼既多,败乱彰矣。” ④世祖笑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 (节选自《魏书》有删改)
【注】①大碛:又称大漠。即今“原大沙漠。②蠕蠕: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制汗国。③莫弗:官名,相当于各部首领。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节之以宪纲 ______ .②实繁有徒 ______ .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出为平东将军 ______ .A.征召 B.出征 C.调出京城任职 D.发出
第4页,共16页
②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 ______ .
A.严厉 B.急切 C.率真 D.激烈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 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
第③段中陆俟关于“高车必叛”的一番见解有理、有力,请加以分析。
本文兼有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和第④段的内容加以分析。 8.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养鱼记 程颐
①
①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③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 □?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__ 。 A.欤 B.矣 C.乎 D.焉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9. 作文。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上述四句话,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第5页,共16页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D
解析:A.不符合原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B.不符合原题。这句话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C.不符合原题。这句话是作者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 D.符合原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手握自己的凌云大笔纵横挥洒,如果只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那就实在太可怜了。说明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绝不能只是一味地仿效别人。与原题中“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相符。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臵;分析艺术手法)。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答案:B
解析:该段文字阐述“宽松”的意义。其中③②④说的是“松”,①说的是“宽松”,并且和后面句子紧密相连,所以①应该放在最后。排除AC两项。③是剩下三个句子的中心句,并且②④是对③的解释,应该放在前面,排除D选项。 故选:B。
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答案:【小题1】衣带渐宽终不悔 【小题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小题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故答案为:
(1)衣带渐宽终不悔(重点字:悔)
(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重点字:顾)
第6页,共16页
(3)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重点字:犹)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师说》中的名句辑录: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此诗中有“画角”意象,一般用在军中,还写到“边秋”,边关的秋天,还写到边塞征战诗中特有意象“塞雁”“胡云”,还有“关头老马”“戍兵”,因此可以确定此诗是属于边塞征战一类的诗歌,故选C。
(2)画角声音凄厉高亢,还写到边塞的大雁在空中绕着飞翔,天气寒冷,草上都结冰了,将士们在外征战条件艰苦。军营中给的老马频频望向天上寒月,士兵们征战已久,身体和心理都很疲惫,眼泪沾湿衣襟,思乡之情浓烈。最后写景,天空寥落,星星稀少。抒情较为深沉悲壮,展现了戍边将士们在外征战的辛苦以及对家深切的思念之情。故选D。
(3)首先写到在半夜听到凄厉的角声,勾起戍边将士内心的痛苦。中间两联写到因听到凄厉的画角声,塞雁盘旋空中久久不去,军营中老马闻角声而望月嘶鸣,到进一步写人,戍边将士听到角声眼泪沾湿衣襟,想起了故乡等,从侧面渲染了画角声的凄厉悲凉,展现士兵们久戍不得归乡的怨恨之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说画角声久久飘荡在空中,余音不能散去,每一句都是“闻角”而生的景与情,层层渲染烘托,使得整首诗都笼罩着一种悲伤哀婉的气氛,让我们对戍边将士久久不得归乡产生一种同情之情。
答案: (1)C (2)D
(3)答案示例: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1)本题考查诗歌的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熟练掌握诗歌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要关注诗歌的外在语言特点,再结合诗歌描写的内容等分析把握本诗的语言风格。
(3)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其间运用的各种手法,理清思路,按要求答题。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第7页,共16页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5.答案:【小题1】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小题5】
解析:(1)“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的含义可以结合“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概括得出。
A“两者是并列的关系”错误,(2)原文为“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事实应该是事情的组成部分。
(3)A.在作战室里,指挥官不需要情报员报告他对敌情的感受,他只要事实。
B.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可以判断是鸟,我可以判断是恐龙。
D.“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属于事情。故选:C。
(4)这是一道开放题,完成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认为第三段论证是否充分,两种观点皆可,关键是理由陈述,第三段运用论述了“树林”和“木材”的比喻论证了“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这一观点,是否充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本文第一段提出“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这一论题;二三四段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五六七八段举例论证“通常”情况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第九段得出“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观点。
第8页,共16页
答案:
(1)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 (2)A (3)C
(4)答案示例一:论证充分。第③段紧承第②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把道理阐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答案示例二:论证不够充分。第③段紧承第②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虽说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对成为“证据”的事实的目的性强调不够,止于类比,深入分析阐释还不够,因此我认为论证不够充分。
(5)本文首先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银元不同判断的现象,引出“事实与价值”是否需要区分这一论题;然后运用类比、比喻论证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阐明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但角度等不同,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法庭、科研与日常生活对事实要求的区别,论述“通常”情况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进而强调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最后得出并没有事实和价值两个世界,不过有时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事实和价值相分离这一结论。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
(3)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小题1】(1)“它们在露台上走走停停,一缩一缩地伸着脖子踱步的情形”是对其动作、6.答案:
神态的描写;“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是比喻;“试图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跟自己去往阔大的天空翱翔”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鸟的生动活泼、自在惬意。
(2)第一处:“禾苗喊我去外面玩,也会敲响我家的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就像电影里的电报密码一样,我很快就能听见并明白她说了什么,作为回应,也朝她一笑,跳下炕,穿了鞋推门出去,跟她跑出院子”,写出了两人之间的默契;
第二处:“盼望有谁的手指能敲响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写出了我的期盼;
第三处:“它们又跳到窗台上,敲我书房的窗户,嘣嘣,嘣嘣,嘣嘣嘣,发电报一样的声音,试图得到一些回馈的信号”,写的是鸟儿啄窗的声音。 从手法上,第一次、第三次属于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从内容看,这三处描写突出了这种声音给我的印象至深; 从结构上看,贯穿全文。
第9页,共16页
(3)“从前在村里住,邻家婶子来找母亲,也不进门,隔着窗户拉家常”,这里的“窗”就是指物质形态的窗;
“窗口是世界的出入口,而一块窗玻璃就是一面荧幕或者反射镜,会将正在发生的一切,毫无遮掩地透露给你,让你惊喜和忧郁”,象征映照人性的荧幕和自我反射的镜子;
“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楼房住起来颇为清净,但邻居之间却不会走动,即便有特殊的事件,也不会敲响彼此的门板”、“我们各自守卫和躲藏的地方,不接纳,不敞开,也不交融”,透过“窗”发现当下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隔膜;
“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隔着玻璃,第一次看清鸟的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那么不设防”,心窗敞开,就能召唤鸟雀们的响应,产生相依相恋的情感。
(4)“早上却被冰雹声惊醒了。风卷云动雨倾城,叩窗犹如瓦缶鸣”结合后文可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斑鸠啄窗的声音;“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写出了“我”的惊讶与欣喜;
从结构上看,与前文“但从来没有叩响过我家的窗户”、“它就能飞到七楼楼顶了,再后来,它跟一群鸟飞到了田野和草丛,更远的河谷和森林中,再也没回来”形成呼应;
从内容主旨看,“轻轻拉帘,雨后的天地,被朝阳照耀,崭新得让人欣喜”、“隔着玻璃,第一次看清鸟的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那么不设防”,写出了“我”的变化。
答案:
(1)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比喻以及想象的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自在惬意的群鸟图。用“走走停停,一缩一缩”“踱步”描摹小鸟优雅的神情;用“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的比喻,突现鸟雀们找到安宁环境后的气质;并且想象野鸟对笼中鸟的“鼓动”等描绘出鸟雀们在安宁生活中的闲逸,还表现了它们想冲出牢笼、去往阔大天空翱翔的追求。 (2)第一次,写儿时禾苗喊我去玩,默契自如的敲窗声;第二次,生病时期盼听到敲窗声;第三次,鸟儿啄窗的声音。三次描摹声音的状态,如在耳边回响,由实到虚,由虚而实,表现这一声音给予我的美好记忆和生命力量,同时成为表达我与外在世界情感联系的线索,贯穿全文,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
(3)文中的“窗”既指物质形态的玻璃窗;也喻指我与外在世界联系的屏障或桥梁;还象征映照人性的荧幕和自我反射的镜子。作者通过具体形象的“窗”,折射出从前人们之间相处默契美好,也透过“窗”发现当下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隔膜,然而更主要的是表达心窗敞开,就能召唤鸟雀们的响应,产生相依相恋的情感。这一意象把生活中的惊喜、忧郁、猜测和怀疑,真切地透露、证明给你看,突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寻,从而产生生动真切、含蓄隽永,余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3)结尾段以夸张的手法描摹斑鸠啄窗的声音,有惊讶、更有欣喜,虽然隔窗相视,然而人与鸟的相依相恋让人感动;尾段与第③段盼望获得超越困厄力量而不得以及第⑥段鸟儿与人接触的防备形成反差,表面写雨后之景的崭新和鸟啄窗的不设防,实则表现作者内心的转变,真正感受到心灵的沉静开阔和生命的从容愉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同时呼应了文章标题的提问,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构思极为巧妙。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作答时先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的信息,然后结合句子的前后文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10页,共16页
(3)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意象内涵的能力,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考虑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时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7.答案:【小题1】约束 【小题2】徒众、同伙 【小题3】C 【小题4】A 【小题5】 【小题6】
解析:(1)①句意:用法纪纲常约束他们。节:约束。 ②句意: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徒:徒众、同伙。
(2)①句意:陆俟外任平东将军。出:调出京城任职。故选C。
②句意:世祖怀疑他在胡说,严厉责备了他。他只带着建邺公的爵位回到家中。切:严厉。故选A。 (3)既:已经;怀柔:笼络策略;追讨:追赶讨伐。译文:陆俟到任以后,对羌戎实行笼络策略,叛乱者没有不归附的。陆俟又追赶讨伐金崖等人,将他们全部抓获。出征归来,被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
(4)根据句意断句。“以臣愚量”意思是依臣看来,代表要对前面皇帝的做法发表看法了,要与前面断开,且其后也要断开;“孤”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综上断句为: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译文:陛下现在让郎孤再任,依臣看来,不过一年,郎孤一定会丧命。 (5)文中陆俟关于“高车必叛”的论述文字是“夫高车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他说到高车人不知礼数的事实,然后说到“臣所以莅之以威严,节之以宪纲,欲渐加训导,使知分限”,解释自己到高车后为什么要对其严厉以待,目的是想慢慢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什么叫本份和限度。但现实是哪里确实有很多厌恶正义道德的人,他们称赞郎孤,而后郎孤再任,得意于自己的好名誉,一定多施恩惠给百姓,放任他们,使得他们难以驾驭。“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怼,怨怼既多,败乱彰矣”意思是当发现他们难以驾驭时再想用威势让他们收敛,势必招致怨恨,从而引发叛乱。陆俟的分析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另外将自己的做法与郎孤的做法作了对比,写出了郎孤的做法招致叛乱的必然性。
(6)历史著作的特点主要是真实性,有引导今人以史为鉴的功用,有惩恶劝善的作用。而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有生动的描写,经过文学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故事更加曲折。比如第①段写到“俟少聪慧,有策略”“当官而行,无所屈桡”“时考州郡治功,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用简短的文字就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聪慧、有谋略、尽心履职、绝不退缩,
第11页,共16页
在其身上有诸多的闪光点。还说到州郡长官考核时,陆俟被评为天下第一,旨在让后世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第④段“世祖笑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意思是世祖笑着说:“你身材短小,想得却那么长远!”皇帝开玩笑地评价陆俟,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将世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说明世祖很欣赏陆俟,侧面展现了陆俟有远谋,极具才华的形象。
答案:
(1)①约束②徒众、同伙 (2)①C②A
(3)陆俟到任以后,对羌戎实行笼络策略,叛乱者没有不归附的。陆俟又追赶讨伐金崖等人,将他们全部抓获。出征归来,被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 (4)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
(5)陆俟立足高车人不讲礼节的特点,分析自己严厉以待的原因。而郎孤再任会迷惑于自己有恩的虚名,从而采取宽仁的策略,如此必会逐渐导致高车人的难于驾驭;而在发现难于驾驭之后再施用威权,难免导致怨怼、引发叛乱。陆俟的分析不仅层层推进,充满着逻辑力量,还将自己与郎孤的做法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郎孤做法引发叛乱的必然性。 (6)历史著作具有以史为镜的功能,惩恶劝善的职能,讲求实录的原则等;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解释、演绎历史。如第①段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陆俟做事有策略,行事有原则、有坚守等,在治功考核中被评为天下第一,体现史书中“劝善”的职能。而第④段中世祖面半开玩笑地回答陆俟,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把如释重负,俏皮诙谐的世祖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从侧面烘托出陆俟有远谋,因而作品极富文学色彩。
参考译文:
①陆俟,是代郡人。陆俟少时非常聪慧,有谋略。魏太祖登基后,陆俟官任侍郎,后升任内侍,又承袭了关内侯之爵。先后转任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等职。他是个尽心履职,不退缩、屈服的官员。魏世祖亲自征讨赫连昌时,下诏令陆俟统领各个军镇守大漠,以防备蠕蠕入侵。亲征归来,又委任他典选部兰台事一职。他和西平公安颉督率军队攻克武牢关,被赐爵为建业公,官拜冀州刺史。州郡长官考核时,陆俟和河内太守丘陈并列天下第一。
②平凉的休屠王金崖、羌族的狄子玉等人叛乱,陆俟又转任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军等职。陆俟到任后,对羌戎实行笼络策略,叛乱者没有不归附的。陆俟又追赶讨伐金崖等人,将他们全部抓获。出征归来,被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
③陆俟外任平东将军、怀荒镇大将军。到任未满期,高车的诸莫弗指控陆俟为政严苛,性情暴躁,对待下属不讲恩德,恳请前任大将军郎孤回来再任。世祖批准了他们的请求。陆俟被召回,到京师朝见皇帝时说:“陛下现在让郎孤再任,依臣看来,不过一年,郎孤一定会丧命,而高车一定会反叛。”世祖怀疑他在胡说,严厉责备了他。他只带着建邺公的爵位回到家中。第二年,诸莫弗果然杀了郎孤而起兵反叛。世祖听到消息后大惊,召来陆俟问其中原因。陆俟道:“高车那里的风俗是上下都不知礼数。对不知礼数的人,很难做他们的上司。臣到高车后,对他们施以威严,用法纪纲常约束他们,想慢慢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什么叫本份和限度。然而厌恶正义道德的人实在不少,因而指控臣没有恩德,却称赞郎孤的好处。郎孤得以回去再任,得意于自己的好名誉,一定多施恩惠给百姓,而贬低臣的行为,以宽厚、仁慧、恩惠、放任对待他们。不知礼数的人,容易滋生霸气、傲气,不超过一年便不会有上下级之分。郎孤再用威势想使下面的人收敛,就必招来他们的怨恨。怨恨情绪高涨,叛乱的事也就显而易见了。”
④世祖笑着说:“你身材短小,想得却那么长远!”当天就重新授予他散骑常侍的官职。 (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第12页,共16页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找到原文中陆俟关于“高车必叛”的相关论述,仔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先要理解有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特点的意思,再结合段落进行分析。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虚词语境是“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意思是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首先这里是问句,而
“矣”“焉”一般用在陈述句句末,排除BD;“欤”,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乎”可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这里语气较为强烈,用“乎”更好,语气合乎语境。故选C。
(2)画线句大意是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此句为承上启下句,第一段写的是养鱼的经历,这里过渡到为政,想到古人实行仁政,引出“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的论述。承上启下,使得文章衔接自然,论述极具条理性。
(3)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只是针对鱼来说,自己没有办法禁止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只能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表示自己只能尽力拯救它们,使它们的生命得以暂时的延续。第二次感慨是因为“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作者的哀怜同情之情在这里就不局限于鱼儿而是天下万物,怀仁天下,想要保护万物。作者的仁爱范围更广了,情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4)第一个“不忍”在第①段,原文说到“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意思是家里的
第13页,共16页
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这里的“不忍”是不忍心看到小鱼儿成为了猫的食物,内心产生了恻隐之心。第二个“不忍”在第④段,原文说到“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意思是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作者在接近三十年后偶然间见到《养鱼记》这篇文章,想起以前意气勃发,再看今日的成绩,觉得愧对当初的心志。两个“不忍”的作用不同。第一个“不忍”是自己不忍看到猫吃小鱼,从而引出古圣人的“仁”的论述,说到“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要乐其生,顺其性,这于现今仍然有启发意义,启示我们要善待生命、尊重万物。第二个“不忍”讲的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启发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志向,不忘初心,这于当下功利、浮躁的社会有启发意义。
答案: (1)C
(2)答案示例: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
(3)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 (4)答案示例: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参考译文:
①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
②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
③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又岂只是鱼而已呢?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
④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1)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
第14页,共16页
还必须熟悉语法。
(2)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段落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对内容主旨的探究。先要理解作者两次发出这样的感慨的原因,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感情,探究文章主旨。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9.答案:相得益彰的美
大鹏展翅,“抟扶扔而上者九万里”,瀑布倾泻,成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景;巨轮奔驰,托起万吨之重物„„我们在惊叹有如此世间奇妙的胜景时,是否可曾想过,:它们是否借助外界事物呢?
大鹏展翅是风的效力,瀑布倾泻是悬崖的陡峭,巨轮奔驰来自水的浮力…… 试想,若是没有风、悬崖、水的支撑,这种美,是否会真实呈现呢?
世界万物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连,息息相关的构成世间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是借助外物的支撑。
比如紫藤罗,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篱笆和枯树,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没有美丽的容颜,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展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一种美,叫做相得益彰。 比如史铁生曾经这样描述美: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懦夫衬出了英雄;是愚民托出了智者,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若无丑女、懦夫、愚民、众生,何来美人、英雄、智者、佛祖?它们之间有着借与被借的关系,是后者借助前者的映衬而成就了它们的美,离开了前者,这种美便即刻荡然无存。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体现它的晶莹剔透;一片叶,惟有留在树枝上,才能焕发它的生机;一个人,只有将自己融入社会,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水离开大海,便会瞬间蒸发,叶抛弃树枝,就会立即枯萎,人脱离社会,便推动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只看到水的晶莹、叶的葱绿便看到了一种孤立的、游离的美,这种美是片面的不和谐的。惟有当你面对浩瀚的大海,茂密的树林时,你才真正体会出一种完整、和谐的美。
没有哪一种美是不需要借助外界而表现的,没有哪一种人生是不需要借助外界而实现价值的。所以,当我们获得了自己的“美”--成功的人生时,任何骄傲的情绪都是对你背后的“支撑”的亵渎。你应该感到庆幸:如果没有它们,今天所取昨的一切成功都将是幻影。
有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是从,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那是多种美互相借助展现的结果。 有种人生,令我们心驰神往,可我们也必须懂得:那是借助多种外界条件融合的结果。
第15页,共16页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选取了张养浩四句诗,“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的意思是云来了山色更美,云去了山色如画;山色因云的有无而忽明忽暗,云则随着山的高低而忽上忽下。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描绘了一幅云山缥缈变化的优美画面。这幅画面之所以优美,是由于山与云的相互衬托,相互包容。由此可以展开写作。 参考立意: 共生共荣;
包容也是一种美。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第16页,共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