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七、教后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自主学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尽粟( ) 一石( ) 食马者( ) 一食( ) 其真无马邪( ) 外见( ) 辱( ) 伯乐( ) (二) 题解和作者
1.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 (从表达方式角度)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2. 韩愈(768~824)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韩愈,字 , 代著名 家、 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 、 、 、 、 、 。 (三) 解释加点的字词:
虽有名马 祗 骈死 是马也 安 【合作探究】 1. 一词多义
食: ①一食 ②食马者 ③食不饱
之: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马之千里者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2. 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 一食或尽粟一石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即时训练】
1、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2、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 提醒读者注意
3、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4、背诵课文
【课时小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自主学习】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
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
食
马
者
的
愚
妄
无
知
表
现
在
(
原
文
回
答) ⑤
千
里
马
被
埋
没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
原
文
回
答) ⑥
揭
示
作
者
观
点
的
句
子
是
(
原
文
回
答)
【合作探究】
(一) 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 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答: 2. 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 (二) 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
2.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千里马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
(三)把握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运用 表达方式,用了 的表现手法法,围绕 的观点展开论述,揭示了 ,表达了作者 。 【即时训练】
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 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 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 ①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②嘘:喷吐。 ③伏:遮蔽。 ④景:通“影”。 ⑤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说明,此为一个字zh ],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⑥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⑦汩:漫。 ⑧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固:本来、当然。汩:淹没。无以:没有可以用来。信:确实、的确。9.于:比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 于: )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 是: )
③龙亦灵怪矣哉( 亦: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 )云比喻( )
②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课时小节】 教学目标: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及用法。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知己”的来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
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2、背景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讲析课文,统译全文。
4、归纳文言知识,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千里马\"不以千里称\"的原因是什么?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2、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6、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四)深层探究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
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比喻人才。五、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课外拓展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外拓展
1、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2、现代社会需要伯乐吗?
——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七、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和一词多义。
2、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课文,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竟然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祗zhĭ 食sì马者 一石dan 骈pian死 其真无马邪yé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4、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和重点实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
策:(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动词) (2)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 一词多义: 其真无马邪 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词语解释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一食:吃一顿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5、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比喻能发现赏识人才的统治者。
(3)“食马者”指的是什么人? 比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愤
懑不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男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最后一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的愤懑之情。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2)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4)概括本段内容。(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6)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自主诵读,揭示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1、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2、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
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三、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提供四个话题,学生根据兴趣任选其一作答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话题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四、落实背诵情况,开展背诵竞赛,老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课文小结 《马说》一文形象简练,又含蓄深刻,所表达的思想也让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开放的时代,要珍惜机会,不断磨练,让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2、虚词:(在文中找出含有此字相关意思的词语)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 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由“马”字成语导入(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 二、检查预习作业、存疑问讨论
(一)又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幼年早孤、由嫂抚养,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有才不受重用,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篇《马说》。晚年曾任京兆尹。
(二)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注音
一食(shí) 食(sì)马 槽枥(cáo lì) 骈(pián)死 外见(xiàn)祇(zhǐ)
(三)根据也学知识和注释思考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四)用注释理解实词、虚词
(1)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比喻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规律,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2)虚词:而伯乐(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虽(即使) 之手(助词,的) 或(有时) 安求其能(代词,千里马) 是马也(这种) 其能(能够) 千里之能(能力) 安(怎么) (五)读顺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试读、多读,尽可能流畅,说句读,至少读三遍 2、边读课文、边结合生活、用自己的话,说句子意思 3、再读课文,利用课堂主作业,说感受
(1)第一段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一句话强调伯乐能识马。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2)第二段说明了(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不是天下无马,而是不识马。表现统治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天下无马”。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
4、拓展提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4)在韩愈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生活中有没有此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预设:要展示自己,创造机会;要心态平和,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决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讲述“拍马屁”的由来,“露马脚”的起源,“马虎”的来历。 6,背诵课文 (六)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决定千里马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 人才常有识才者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马马被埋没
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满腔悲愤 对统治者的控诉 意在谴责食马者无知 怀才不遇的愤慨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残酷方式对待马 卒章显志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自学点拨
(一)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 ,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如果学生中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可由学生讲,加以表扬。
本文教学,读是根本。
前面一部分可由学生查找资料完成。
表格部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Oiu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三)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 ,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四)文体了解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五)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 测语气 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六)文意学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 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 层次。
由教师念读完成,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同时也增加学生的视野。
学生查资料可完成。
文言文的字词比较多,而且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部分要多花些时间,不要做样子。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文理解算简单,可查资料完成。
读—理解—再读—再理解。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本节课无固定板书,以展示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课题 23、马说(2) 课型 自学点拨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目标: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夯实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 )?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略。 二、文意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二)分部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
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课订正。
这些问题不是很难,随问随答。
抽生朗读
学生讨论,然后订正。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 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 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 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
(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 (三)深层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然后„„接下去,„„。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小结与延伸
1、本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1)排比句 2)反问句
2、组织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由扶到放的过程进行教学。
结合初一的蒲松龄的《狼》的“久之”的“之”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再订正。
适时板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确。布置作 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教学后记
总结全文: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托 物 寓 意 (痛惜)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道理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只因他的鉴别马匹技艺精湛,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他的原名。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马。于是伯乐就巡游列国,辛苦倍至,仍旧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就在伯乐返回的途中,发现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步履维艰。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千里马见伯乐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马。伯乐花重金将此马买下。牵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见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认为伯乐是在愚弄他。伯乐急忙解释: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这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喂养它,并让他拉盐车,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后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乐的话,这匹马后来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听完故事不经让我们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马能够被伯乐识别,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马
因未被发现而终身拉着盐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看韩愈是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回答:对,就是周敦颐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自己洁身自好品性的《爱莲说》。
2、作者简介 (大家对汉语又有多少了解呢?我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展示重点字词,要求同学们参照注释弄清其读音及含义。先讨论之后提问。(2分钟)
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提问:谈论关于马的什么?有什么观点?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解释重点虚词: 而 故虽 于 之 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请几个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
(4)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探究的方式)
•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着重“食”的读音 虚词:或 其 是 虽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思考巩固:
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换过来好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啊?)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注重“策”“之”)以 道 、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1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布置作业:
1课下自己整理下我们学习的诗词虚词及其解释。注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整理。(针对全文) 2背诵全文并默写。 板书: 马说 韩愈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 策之不以其道 祗 辱 骈 槽 执策而临之 枥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提问多个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二、提问的形式:让同学们概括一二三段段意,一方面再次熟悉课文,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理解。
概括段意: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三、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四、展示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
1、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思考1:看过了本篇的写作背景,想一想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思考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
思考3:“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导出:托物寓意手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寻找“也”字:也,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至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在句中表暂时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1、不以千里称也:说明千里马埋没的原因及情形,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其无限痛惜的感情 2、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揭示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步步紧逼用反诘句“其真无马也?”将其愤怒谴责感情发展到高潮。
3、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方式,将真无马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用邪轻轻带过,而不知马用也收住,綦江润由作者的痛切之感,表达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展示了解不说下去之意,作者故作顿笔,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对千里马的带来的难堪后果 五、先找同学来朗读更有感情的朗读。 齐读课文 六、读课文,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三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 做练习: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 翻译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八、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