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4、 曹冲称象
设计理念: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比照,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特长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言语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预防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舞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根底上,进行充分的商量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 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了解要灵敏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方法。
2、 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课前打算: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天平、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答复。3、你了解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了解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
1、 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快乐,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
2、 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反应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设计意图:鼓舞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努力使学生获得成绩感。〕
.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放开学习方法,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预防了重复和枯燥。)
6、指名读文
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态〕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
三、商量〔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商量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特长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想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五、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
1、出示“我会写〞中的“候、柱、底、杆〞等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秤〞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和写作的根底,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法地引导学生写字、识字、学词,使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生动、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牵引到学习状态以后,巧妙地过渡到写字教学中:生字记得那么牢,肯定也能写得工整、端正,请你当当小老师,提示提示大家,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工整、端正让孩子们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六、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方法?
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感想、指导背诵、累积词语、学写生字〕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设计意图:完成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二、商量〔读书商量,比拟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 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
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官员
造秤
宰象割块
2、 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情愿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方法。曹冲又想出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读书商量,预防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开展。〕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 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方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板演: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象下〔装石〕 称出〔重量〕
.
师:谁能 解释一下这四步的做法?
3、师:曹冲的方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方法,合作商量怎样来演示这个方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表达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言语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商量. 〔可能有以下问题,请学生答复,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方法比官员们提方法好在哪儿
(设计意图:通过比拟,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方法中得到启发).
.
6、师:我们了解曹冲的方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方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方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方法来的呢?
适时板书: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精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言语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稳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欢。〕
四、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
2、组织学生商量,发表各自见解,进行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舞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3、小结: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了解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常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慧的孩子。
五、写字〔强化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候、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考前须知。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六、课外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 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替代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特长观察,特长动脑,真是个聪慧的孩子。
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根底上,进行充分的商量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
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总是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根底上,提出了很多问 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方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 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