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北师大研究生课程《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东北师大研究生课程《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2020-08-28 来源:六九路网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 名: 陈 丹

单 位:河南省南阳市十一高级中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考试科目: 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4年 3 月 9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题 号 分 数 签 名 1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2 姓 名 陈 丹 3 单 位 南阳市十一高级中学 4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5 2014年 3 月 9 日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6 7 8 9 10 总 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 2、学制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学制的确立对整个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一般通过立法确定本国学制,对各级各类学校做出统一规定。正确而完善的社会主义学制,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又可以分成广义教育目的与狭义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4、终身教育

答: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教育内容的教育的总和。它不仅从是生命的长度——人的一生——这个维度强调人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强调教育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场所(家庭、学校、社会等),同时,教育也是为了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

(3)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着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积累多了就可以从中发现并概括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之中,教育活动暗含了规律才能形成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教育规律的实践形态并使规律具有操作性,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理论形态并可以使经验具有普遍的推广性和指导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教育的普及化。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每一个文明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所以应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或对人受教育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制约,使全社会成员都可以接受他们所希望接受的教育。在我国,教育的普及化不仅指义务教育阶段,未来发展还应包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

(2)教育的终身化。

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仅仅靠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的人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终身学习。那种想以阶段性的教育去维持终身工作的想法将被时代远远地抛在脑后,因此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学习的时候提供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3)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是未来教育应在培养共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因为“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②现代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依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体对学习的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此外,教育的多样化还应包括依据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层次和教育阶段,甚至是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结构。 (4)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中存在许多不民主的现象,不仅指宏观意义上的专制教育,在现代社会,主要指教育过程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太大,教师权威,压抑学生主体性等现象。教育民主化就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公平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务。“教育民主化的最终追求是能够实现整个教育过程中从教育起点,到教育过程,再到教育结果的全部公平。” (5)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为教育实现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共用,资源共享,以全球的视野、国际化的观念组织教育过程。”②国际化教育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形势及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6)教育的科学化。

教育应遵循认知的规律,研究和遵循教育的规律,追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并且,教育的决策也要科学化,教育决策部门不应只凭主观意志或利益分配原则来决策,任何的教育决策都应该是高度理性化的结果。“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化社会的法律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是法制教育,各种教育行为必须纳入法制化

的轨道,依法治教,而且这种法制化的教育也是高度理性化的。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1)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

(2)各育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每一育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不同的。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一方面各育之间相互渗透,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各育之间互相促进,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总之,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部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4、简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对教师本人提出了严格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古人常说:“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宋代学者李觏也曾经提出:“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心有人君之德。”可见,有德且德高方能为师。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 一、思想品德素质

1、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们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能够正确看待义与利。教师本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牢固的法纪意识。作为教师应知法、懂法,认真学习贯彻各项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并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带头遵纪守法,严格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身的正当权利。

3、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家庭美德。教师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还是在参

与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都应该有着端正的社会义务观、良心观,倡导健康的幸福观和爱情观,热心支持社会公益活动,自觉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公德心和家庭美德也是当代青少年学生所应注重培养的良好品格之一。 二、职业道德素质

1、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这是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敬业、爱业,乐于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素材。

2、爱生亲徒,乐教不倦。孔子曾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育门生的座佑铭。教师对学生崇高的教育爱和耐心引导、循循善诱之道,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3、勤于管理,宽严适度。“玉不琢,不成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教师既要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规劝,又要坚持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训练和科学的管理。爱而不纵,严而有格,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重要标志。

4、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到。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可以说是师德的价值的升华。

5、乐于合作,善于协调。竞争激烈的时代,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协作精神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本人不仅要重视并善于与他人合作,而且要引导学生重视集体合力,学会合作,并善于协调。 三、知识与综合素质

1、尊重教育科学,勇于创造。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以行为科学为基础,还要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为基础。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应该是一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2、加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并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美,鉴别美,提高审美能力。

3、提高教师的活动素质。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本身除要

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外,还应具有较好的活动素质,以利于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

1、端庄优雅的举止、儒雅的风度、礼貌博学的谈吐、大方得体的着装和整洁的仪容仪表等,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部表现。

2、高尚的情操、谦虚的品质,是教师应具有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包括教师的操守、道德感、理智和美感等方面,谦虚的品质是教师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的虚心、不自满、不骄傲,乐于接受批评与建议,取长补短。正如孔子所倡导“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俗话说:“十年树林,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是艰巨繁重的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不分八小时内外,全凭教师的良心、觉悟和意志去完成,有时为了解决某个教学问题、班级问题或某个学生的问题,会耗费教师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

4、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道题16分,共32分) 1、试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从总体上来说,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

识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学生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承受着,是教育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主体相对应的是学习的客体,它不仅包括教师施加的一切教育影响,也包括教师本身,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想到学生的学,并自觉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承认学生的客体地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和根本。

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性。相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但就教育过程的总体来说,在教与学者两个主体的关系上,教师是主导的。因为学生的学,无论是学的程度与水平,还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

认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以及对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阐述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答:(一)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我国表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即为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主要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和完美人格的教育。具体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制素质教育。

2、科学文化素质,是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

力与能力的教育。

3、劳动技能与审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性课程”等课程形式,内在反映了对学生劳动技能和审美的要求。

4、身体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健习惯的教育。

5、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面临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的自我矫治能力。

(三)基本特点:不同时代,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的要求总是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四)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1、困境及其原因:当前强大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长期困扰着中国学生。因而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尤为迫切。同样,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地专业人员和机构来实施。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为来认识并辅之以具体的教育行动,那么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有:传统的招生、评价制度,用人制度,陈旧思想的影响等。 2、解决策略:

(1)教育政策层面的措施:切实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拓宽“路面”,加快教育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建构“立交桥”——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加快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加快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等等。

(2)教育实践层面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前提;突进课程与家学方法改革是关键;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具体来讲,在方仲永幼时能作诗,但他的父亲贪其利不使学每日带他在众人面前炫耀,没有让他继续学习,这就是后天教育不足的问题所导致方仲永长大成人后很平凡,也就是泯然众人矣的关键原因。

2、上文揭示出什么因素对方仲永的身心发展有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论述之。(16分)

答:(一)上文揭示出影响方仲永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外部因素:众人好奇试才捧杀,其父贪财虚荣扼杀,没有给仲永应有的教育与成长环境;

(2)内部因素:仲永本身不学,靠一时的聪明到处作秀,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二)说明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努力都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己更应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不能仅凭一时的聪明或成绩就忘乎所以,而应不断提高、学习!

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遗传素质再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从这个案例来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处于主导性地位。虽然方仲永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以说是神童,但其父没有按客观规律来办事,没有提供让他学习的环境,而是从中获利,不让他上学接受教育,即使他多次作诗,实践活动做的不少,但离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就难以达到既定目的和取得理想的结果。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实践是人的实践,人要在实践中

既达到改造外部世界,又同时使自身获得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要依靠教育作用的发挥。

另外我们也能从其父身上看到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如果他父亲知道受教育的重要,他也不会白白毁掉一个天才,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谁也不能去剥夺。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教育都很重视,因此,同学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青少年时期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时机,这个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强,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最小,是一生中最适于学习本领的时候。所以,同学们千万要注意抓紧时间,不能做第二个“方仲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