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4-23 来源:六九路网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在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涵义与作用,尤其要把握好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并在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生产劳动;结合;启示;社会主义教育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由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实,社会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它一开始就是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但这种结合是十分原始的、低级的。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还不可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人员,老一辈为了把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传递给下一代,这时的教育就必须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后来,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对立,同时也产生了文字,这就为传授间接经验和学校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最初的学校教育,既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开始。

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垄断了教育权,把学校教育当作是他们培养其统治人才,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把劳动者排除在学校的大门之外,这时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分离的。尽管如此,劳动者要进行生产劳动,仍然需要一定的生产技能,还要在生产过程中接受有经验的劳动者的指点,接受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没有这种教育,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事实上就谈不上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得以飞跃发展,生产劳动所需的劳动技术日益复杂,那种以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进行劳动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从而使人类世代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社会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重大。于是,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予劳动者以各种间接经验,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术,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可见,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资本主义近代学校教育兴起的内在依据。特别在文艺复兴之后,经过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现代创造发明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必须熟悉机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程序,同时也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必须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向学生传授生产中需要的教学知识,培养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以上可以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从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由许多人共同总结的结果。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曾被马克思称为“一个真正的非凡人物”的约翰•贝勒斯(1654—1725,英国经济学家),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772—1837)、欧文(1771—1858)以及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瑞士著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塔洛齐(1746—1827)都提出过这一思想,其中欧文在一生的实验中将劳动教育作为他“性格形成学说”的核心内容,而裴斯塔洛齐则把劳动教育看成是儿童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生活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论述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从而得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科学结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特别是欧文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规律,在工业生产力超过了过去一切生产力的总和,大工业生产还使直接生产技术很快变成间接生产知识,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为了适应这种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比过去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重视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就成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见,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马克思说:“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畸形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还是与工人阶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培养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为出发点的。为了争取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教育权和改善劳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童工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严重摧残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批示》中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后代的教育。他们知道,首先应当使工作儿童和少年不受现代制度破坏作用的危害。”并且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及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涵义及作用

想要准确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涵义与作用,我们有必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解。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生产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劳动、现代机器工业工厂劳动,而不是手工劳动,“教育”则是指家庭以外的社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指当时的儿童在参加大工业生产的同时,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使工场劳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工人后代一方面用大部分时间从事工场劳动,另一方面又有在资产阶级学校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时间。为此,马克思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对男女儿童和少年每天的工作日进行了特别规定,并且指出:“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再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正如他们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批示》中所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可见,它不仅包括科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包括生产劳动要创造精神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作用看得相当高,把它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甚至认为“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社会,生产劳动所要求的劳动技术和文化知识越来越高,这就使本来属于两个不同社会生产部门的独立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

越紧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现代科学知识,懂得现代生产中的科学原理。现代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还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劳动,使学生获得操作生产工具的技能,得到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学会在生产劳动中运用科学原理作指导。把生产劳动同教育结合起来,既可以使教育获得科学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在生产中广泛地运用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可见,如果教育与生产劳动达到了良好的结合,这种结合便可成为改革社会强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它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强大力量。实现这种结合,可以抵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与科学的分离,保护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利益,限制父母把儿童出卖给企业主,保护儿童和少年的受教育权、劳动权,也是抵制资本剥削制度、抵制人的片面发展的手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

三、理解“结合”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始终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是完全结合的,即使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学校教育与生产性的体力劳动相分离了,“却进行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脑力劳动”,即“传授和学习反映生产劳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它依然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这种看法值得我们考虑。我们知道,剥削阶级学校教育是为培养自己的统治人才、巩固其阶级专制统治而服务的,他们垄断了教育权,把劳动者排除在学校的大门之外,从事体力劳动的生产者根本无权受到统治阶级的学校教育。再者,剥削阶级学校教育“传授和学习反映生产劳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从来就没有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过,它只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统治和压迫劳动者的一种手段罢了。正是看到这个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书本与实践完全脱离的“最大祸害”,马克思主义才强调与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是指“工厂劳动”、“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而不是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脑力劳动”,两者不容混淆。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同资本主义教育的分水岭吗? 在这个问题上,有人只看到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和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面,认为资本家不关心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只顾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攫取高额利润,因此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分水岭”。事实上,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可能和程度,并不单纯取决于教育本身,也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制度,而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从根本上是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对教育的需要程度和对教育事业所提供的物质潜力。我们知道,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到现代机器大生产,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趋势日趋明显,正在改变着旧时存在的那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现象。在大工业生产中,资本家为了顺利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实现更高速度的剩余价值生产,适应大生产对劳动者越来越高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的要求,除了要养活劳动力外,还必须拿出一定资本来让工人受教育之用,以便使再生产获得最快的信息和使用新

机器、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地满足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的欲望。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纷纷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下功夫,大力兴办教育,尤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科技创造与发明的成果,在学校教育中更加注重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的传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更加紧密。当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的结合,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具有实现这种结合更优越的条件:私有制被废除,人剥削人的现象被消灭,劳动和教育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教育得以普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是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这种结合才是全面教育与全面劳动的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当代启示

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它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化、思想素质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这就促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产知识、原理和热爱生产劳动的高尚品质,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尤其具有物殊的意义。只有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教育相对于资本主义教育的巨大优越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运用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使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充分地为社会生产服务,使社会生产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最快地吸收教育和科技发展产生的创造发明和机器设备,提高社会生产力,发挥教育对社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

具体说来,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合思想对当今的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教育规划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使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相适应。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内容要紧密配合现代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能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现代生产与科技发展要求的关键。为此,必须彻底破除传统学校课程内容与社会生产和学生生活相脱离的桎梏,增加具有养成学生社会适应和实践创新能力价值的现代生产与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等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第三,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相结合,形式要多样化,方法要灵活,除了已有的义务劳动、勤工俭学和校办企业等常见形式外,还要努力寻求新的路子,特别要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各行业的继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实行对口劳动,把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现代教育要与现代新的生产技术手段相结合,要与新的劳动生产相结合,而不是与越原始的生产相结合越好。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教学,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必须反对那种不考虑结合的内容和手段,为劳动而劳动、为结合而结合的机械做法。

总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从理论上展开对这一结合的产生、涵义及实现条件作认真的研究外,还特别需要从实践上加以全面、科学地贯彻,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妥善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全面结合,保证青少年受到完好的教育,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智水平能得以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7:202-203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46-447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社,1986:206-208 [4]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社,1995:183-185 [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社,1996:238-241 [6]郝克明,杨银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教育研究,2010(3):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