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丘县内丘镇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将人的大脑作为\"知识仓库\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往往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机械问答,问题设计深度不够或过于具体化,只能让学生受到低思维的训练,而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实效,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中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其将来能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当代社会发展如风起云涌,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一个创造性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而不能墨守成规。其次,要活学善用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甚至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再次,要具备创造力。这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并善于分析和综合,掌握现代技术,掌握创新的方法论,具备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最后,必须具有献身社会,明于事理,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和素质。中学阶段的教学对这种能力、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魏书生老师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营造师生互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孙为刚老师让每堂课都成为一场战斗,让学生享受战斗的乐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力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部分学校尤其农村中学在教学方面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施行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研究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时期,还没有完整、成形的理论或固定模式来作为指导,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路子是很有必要,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以现在的理论和课堂模式作为参照和指导,结合我县的教育形式和我
1
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素质,重点研究农村中学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走出一条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新路子。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挑战的要求。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这是科技高度快速发展的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这种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面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把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它标志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课改挑战教师,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的参与者。
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界最具感召的字眼,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新课标指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是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新课程从理念到内容,从课程设计到课程的实施,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相径庭,突出强调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纵观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队伍,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创造灵感,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内邱镇中学和内丘三中的学生和老师。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我校教学的独有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所以,“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重点,就是革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愉悦氛围中全面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关于创新教育的论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法规文件,是我们开展实践研究的指针。
(2)建构主义是国外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潮,有人把它看作是教育思想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下,
2
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互活动中,主动选择信息,逐渐建构对这些信息的理解、解释、假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真创造或者类创造)过程。这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习起引导和支持作用,学习可以被促进或支持,不能被控制或指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教学就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发展灵活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措施、方法和途径。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体系。
2.通过研究,使学生具有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
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综合实践等三个方面全面展开。 1.变革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实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变,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使课堂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3.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师陈旧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从而使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内邱镇中学和内丘第三中学的学生和老师。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调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中学生自身的学习以及教师教的现状。
2.个案研究法: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个案(教案、课堂实录等)进行收集整理、个别分析,作为实验研究的补充。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技巧、方式、设计、使用、组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学习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每个方面的内容,在共同设计的基础上,分别由成员个体负责实施实验研究。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总时间为1年,分为3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6月),在学校进行培训调查,包括问卷、测试、交谈、建立心理咨询台等。
该项工作主要由张玉芳、狄丽云、田志瑞等负责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2月),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研究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效果,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有关论文。
该项工作主要由张玉芳、狄丽云、梁立坤、田志瑞负责 (三)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研究总结阶段。编写研究报告 该项工作主要由狄丽云、梁莉坤、姚晓敏负责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人员分工:
姚晓敏负责写出开题报告及调研报告;
张玉芳、狄丽云负责课题方案和计划的实施;
梁莉坤、田志瑞、张淑芳、贾志革、安栓文、和君萍等负责数据和设备的配置;
姚晓敏负责总结和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报告,阶段性的研究论文 2、教育教学的典型个案
3、教学实践中的公开课、教案及课件 4、课堂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本项课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个农村学校的一线教师,均为学校的青年
4
骨干教师,年龄全部在四十岁以下,全部达到了本科学历。中学高级一人,中学一级教师3人,中学二级教师6人。
2、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
单位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高度重视,成立了高素质的领导机构和研究队伍,并在时间和资料方面做了适当安排。课题组成员合理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有条不紊的实施和落实。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单位领导为该课题积极筹措专项经费6000元,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相关图书、资料、电脑等设备的配置,每年为课题组订阅三十余种教学杂志,为每个成员配置了电脑,与因特网相连,为课题组搜集研究资料提供方便。同时还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培训,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 [3]张华《教学三境界》,《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第一期 [4] 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第368页 [6]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7]美国 彼得《幽默定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第8页 [8] 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十一卷 P170,1986年12月第1版,河南教育出版社。
[9]《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50页
[10] 见程良道、但汉礼《创造教育新论》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4页
[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41页 [1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48页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