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2024-05-19 来源:六九路网
第2卷第2期

         

Vol12,No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6月

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2000

 文章编号:100921971(2000)0220079205 

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150001)●何明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摘 要:互联网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固有的技术特性;而社会属性是指其所具备的与社会环境相匹配的特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由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生活工具是消费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的出现必然导致网络消费的兴起,并将以提高人类消费形态的信息含量为杠杆,将社会生活推进到网络化的新阶段。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消费;消费形态

中图分类号:C913.3 TP3-05 文献标识码:A

AconsumptionrevolutiononinternetHEMingshe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1,China)

  Abstract:Internethasitstechnologicalandsocialattributes.Technologicalattributereferstothetechnologicalcharacters

possessedbycomputercommunicationtechnologyandnetworktechnology.Socialattributereferstoitscharactersofadaptingtosocialenvironment.Thedecisivepowerofhumansocialdevelopmentistheproductiveforcesandthelivinginstrumentdeter2minedbythem.Theproductiveforcesareinturnthedecisiveelementofconsumptionpattern.Sothecomingofinternet,agiantlivinginstrument,willleadtoaninternetconsumptionrevolution,whichwillpushsociallifeintoanewperiodofinternetbypro2vidingmoreinformationabouttheconsumptionpattern.

Keywords:Internet,Internetconsumption,consumptionpattern

  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扩张,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活动的主题。著名的梅特卡尔夫法则(Metcalfe′sLaw)认为,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的平方,即计算机互联网的数目越多,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目前,人们还不能预测出互联网的倍增周期,但其疯狂般的增长却足以支持专家们的断言: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本文认为,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将使人类消费形态发生跃迁式的演进。  一、互联网的双重属性

互联网具有双重属性,即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决定其技术内涵,而社会属性则赋予其非技术内涵。

 收稿日期:2000-05-14

互联网的技术属性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固有的技术特性。有研究将其概括为:(1)数字化,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首要技术特性,被人比做“信息DNA”,它把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文字和影像)都简化为1或0。(2)网络化,它可以使互联网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并采用一种标准的计算机网络语言(技术上称为协议)使所有的计算机得以相互交流。(3)大容量,它可以使计算机具备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而当其在网络中运作时,则使得计算机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4)高带宽,有人乐观地认为,光纤已经带着我们从较窄的带宽大步跳跃到近乎无限

[1]

的带宽。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具有以下

特点:

 作者简介:何明升,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

・80・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第一,互联网的技术属性是建之于技术规律基础上的,它既是人类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成果,又是人类必须遵守的互联网法则。现代信息技术一经出现,就被维纳(N.Wiener)赋予一种“帝国主义性质”。他预言:信息技术将呈现出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未来社会“只能通过研究信息和通讯工具来认识”,甚至可以将人视为“一种通讯存在性”。正如维纳所料,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扩张特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半导体的集成度按著名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而半导体的价格,却以6次级数的速度在迅速下降。90年代以来,互联网也出现了同样的指数增长趋势,尽管还不能像估计半导体技术一样,大致预测出网络的倍增周期,但其爆炸性的扩张速度以及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专家接受了所谓“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的平方”这样一个预言式法则。

第二,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过程,如声电转换、高保真还原、数据压缩等。这些过程不会由于有人的参与而有所改变。历史地看,创世纪的阿帕网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专家们指出,直到今天的In2ternet,ARPAnet的五大技术与贡献都还在发挥作

与调适下,使互联网成为社会相容技术的所谓“技术社会化”过程。互联网的社会属性并不是固有的,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在:

其一,互联网的目的性是社会所赋予的。作为一种技术产物,互联网本身并无目的性。但是,作为新一代交流工具,互联网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种快捷的、跨时空的沟通手段。劳动使猿变为人,人又通过劳动来制造工具,并使相应的技术获得社会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作为现代消费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是人类目的性的体现。

其二,互联网的社会后果受控于社会。正如原子能技术既可以造出杀人武器原子弹,也可以造福于人类(如核电站)一样,互联网的社会后果也是正负兼有的。但总的来看,互联网的社会后果也是可控的,它的整体效用是由社会来控制的。

其三,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任何新技术,在其产生之后都存在多种发展方向,而其最终的发展过程总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据记载,古希腊的希罗(Hero)很早就发明了一种蒸汽动力机械,这是蒸汽机的原型。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它演化成了一种高级玩具。而同样的原理和机械,却在18世纪发展成为蒸汽机。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由于社会生产技术的准则是追求高效率的新技术,因此互联网一经出现,就注定要被市场体系所选择,并加速其社会化进程,使其迅速上升为有可能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推进器。

  二、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工具革命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生产力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按本文的观点,由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生活工具是消费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项划时代的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生活工具质的飞跃,并将其转化为消费形态的演进。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使工业生

用。它们是:(1)实现网络资源共享。(2)采用分布式结构,不担心个别节点失效,顺应了单一指挥控制中心分散化的要求。(3)首创分组交换方式,使许多用户不仅可以共用一条通讯线路,而且一旦失效,还可通过迂回线路维持网络通讯。(4)采用通讯控制处理机,使入网主机的效率得到保障。(5)网络协议层次化,即著名的TCP/IP协议集。

第三,互联网的技术属性体现了技术的自然结果,它只说明现代网络技术逻辑上的必然性。在70年代的阿帕网时代,许多人曾预言过互联网的短命和消亡。时至今日,它却成为发达国家竞相扩建、专家学者争相预测其膨胀规模和深远影响的新宠。种种迹象表明,信息高速公路具有一个美好的、可预期的未来。

互联网的社会属性是指其所具备的与社会环境相匹配的特性,它需要经历一个在社会的整合

第2期                  何明升: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81・

活用具取代了手工业生活用具的主导地位,并使人类消费形态步入了工业文明;19世纪的电气技术使生产工具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消费形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见,消费形态的历史形式是与人类所占有的生活工具相对应的。那么,互联网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何种工具,这种工具能否成为推动消费形态演进的杠杆呢?

计算机专家巴雷特(N.Barrett)将互联网所提供的工具归纳为四种类型:(1)远程登录。通过“文件传输协议”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户之间相互沟通。(2)电子邮件。利用这种工具,互联网支持系统中部分用户甚至所有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快速的、非正式的信息交换。(3)网络新闻。用户把新闻稿直接提交给某一特定的新闻组(NEWSGROUP),供互联网用户浏览,这样的新闻

含量为杠杆,将社会生活推进到网络化的新阶段。  三、网络消费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

人的生存形式实际上是在一定生活空间中呈现出的具体消费方式,而生活空间的扩展又是以生活工具的进步为基础的。因此,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的出现必然导致网络消费的兴起。

对于网络消费的研究,信息经济学是在“信息消费”的概念框架内进行的。从较早期的文献看,信息消费并未成为信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而仅仅在信息商品和信息市场研究中兼有论述。如在信息商品理论中,认为“信息的消费与信息成本无关,也与信息使用数量和范畴相互独立,这是信息作为商品区别于其他物质商品的显著经济特征之

[4]

一。”

组根据不同的主题而定,并且有成千上万个。(4)网际交谈,即“聊天”。采用这种工具的人会越来越多。如中国公众多媒体通讯网为个人用户开列的服务内容有:网上交流、个人主页、网上新闻、新闻订阅、文艺娱乐、旅游之窗、生活空间、投资理财、网络购物等。它宣称,利用这些服务,人们可

[2]

以实现“个人生活网络化”。

实际上,实物消费、劳务消费、信息消费这三种消费形式从一开始就并存。只是在最初的经济生活中,实物消费占据主要地位,另外两种处于依附地位。工业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劳务消费也随之扩大并摆脱了对实物消费的依附地位。而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革命,使信息产业从第三

产业中独立出来。相应地,信息消费也从劳务消费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一类消费形式。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消费又开始具有了数字化、无形化、网络化、虚拟化、全球化、自由化

[5]

的新特点。此时“,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

实际上,互联网所提供的最基本的工具就是所谓“在线沟通”,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沟通方式革命。“在社会系统分析的范围内,沟通是主要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系统单位的‘行动’和行为受到‘控制’;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单位的行动不仅仅对身份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

[3]

其他人的行为特征也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由

了改进,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发生的交

[6]

互式消费行为将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信息爆

炸“没有控制和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消费者的敌人”,[7]因此有人说“:可以选

[8]择的信息越多,便越难作出选择。”可见,信息消

相互沟通的社会成员整合而成,沟通方式的变化是推动人类生活进步的杠杆。从历史上看,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第一载体,始终是人类沟通的基本形式。文字的出现,虽冲淡了人们原有的时空概念,使得跨时空沟通成为可能,但却存在着异步沟通的“时滞”问题。因此,由印刷术所引发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并没有动摇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交流方式和消费形态。由互联网所引发的“生活工具革命”,基本上消除了跨时空沟通的“时滞”障碍,它将以提高人类消费形态的信息

费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即必,须具备与信息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理解力和可能占有的条件。信息消费力决定信息消费的对

[9]象水平”。

将信息消费或网络消费视为一种必然趋势,是学术界居主流的理论观点。法国学者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认为“,工业社会的信息化就如同农业社会的工业化一样:不仅根本改变生产

[10]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且根本改变生活方式”。爱

・8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尔兰专家利亚姆・班农对信息社会的消费生活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预测购物活动等消费行为将

[11]

受到信息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当

济活动中的剩余价值将更多地转移到消费者手

[17]

中。不仅如此,由于高技术因素所导致的“学习

效应”的普遍存在,网络消费还可能步入一个“报

[18]酬递增的新商业世界。”

今世界正在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信息消费和网络消费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初见端倪。

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是,网络消费不同于传统消费,而有其自身的“新经济”特征。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的观点是:每一个买者知道每一个卖者的价格,每一个卖者知道每一个买者想付多少钱。斯蒂格勒(G.J.Stigler)在其著名论文《信息经济

[12]

学》中,认为这种“完全信息假设”是不存在的。

我国的网络消费启动较晚,但具有强劲、快速的发展特点。这反映了“后发”国家在“示范效应”作用下不断膨胀的信息化需求。中、日、韩三国学者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信息化进程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活,使其正向“信息人”转化,对商品性能的消费也逐渐转变为对符号的

[19]

消费(SymbolConsumption)。有研究表明,中国城

市居民信息化消费方式的兴起与发展,1998年是启动之年,2000年可初见规模,而2005年将得到

[20]较大的发展。

而后,阿罗(K.J.Arrow)以其一系列论文[13],维克里(W.Vickery)和米尔利斯(J.Mirrless)以其“不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使信息经济学先后三次捧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网络经济的兴起,使许多人看到了解决信息瓶颈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预期的美好前景。他们认为,网络“会导致一个没有摩擦、头脑较为清醒的资本主义新世界,市场信息极为丰富,交易费用很低。这将是消费者的天

[14]堂。”

著名电子学专家罗沛霖院士指出“产业革命,时期技术革命直接作用于人的物质、经济生活,从而间接作用于精神、文化生活,而信息技术革命则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更鲜明的姿态间接作用于物质、经济生活”。可以预测,网络消费在未来社会将如同今天的衣、食、住、行一样成为民众的一种基本需要。为此,要特别关注互联网发展中网络消费的兴起与演进过程,以构建网络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微观机理和宏观规律。

[参考文献]

[1] 何明升.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与社会效应[J].信息世

由于有了“更加完美的市场”,专家们认为网络经济将表现出“有区别地生产”和“有个性地消费”的新经济特征。在这里,技术可被用于实现更高程度的个人化,更大程度地满足个人需要———这就是个人市场原理的全部内容。此时“,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观念正在悄然逝去。”对此,姜奇平称之为“直接经济”。他认为“,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性特征,是迂回生产。通过拉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链条,来取得价值回报。而信息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性特征,是缩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快速贴近目标,来获取价值。数字化网络对时空的这种‘合力’所产生的生产力,正好为削减不必要

[16]的中间环节,提供了现实可靠的基础。”

[15]

界,1998:(2)1

[2] 巴雷特.赛伯族状态[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3]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1

[4] 谢康.微观信息经济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5] 陈南.关于信息消费的思考[J].未来与发展,1999(1)1[6] A.L.Norman.InformationSociety:AnEconomicTheoryofDiscov2

ery[C].InformationandInnovation.KlrwerAcademicPublishers.

1993:1861

[7] J.Naisbitt.Megatrends-TenNewDirectionsTransformingOurLives

[M].WilliamNorrowCo.1982:791

[8] W.D.Wells,D.Prensky.ConsumerBehavior[J].JohnWiley&

Sons,Inc.1965:5.

[9] 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J].图书情报工

专家们认为,网络消费相对于传统消费而言将对消费者更加有利。哈格尔三世和阿姆斯特朗对微观经济学中典型的供求曲线进行分析后认为,网络消费中市场价格将更靠近供应曲线,即经

作,1996:(4)1

[10] 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世界面临挑战[M].北京:人

第2期                  何明升: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83・

民出版社,19821

[11] 利亚姆・班农.信息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12] StiglerG.EconomicsofInform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2

my,1961.213-2251

[13] K.J.Arrow.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BasilBlackwellLimit2

ed[M].Washington,DCUSA,19841

[14]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5] T.G.Lewis.TheFriction-FreeEconomy:MarketingStrategies

forAWiredWorld[M].Arts&LicensingInternational,Inc.19971

[17] HagelⅢ,A.G.Armstrong.NetGain:ExpandingMarkets

ThroughVirtualCommunities[M].Publishedbyarrangementwith

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1

[18] DaleNeef.TheKnowledgeEconomy[M].Butterworth-Heine2

mann,1998.

[19] 何培忠.中日韩生活观调查结果报告书[C].亚洲论坛2005

年东亚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研讨会,19971

[20] 李智勇.信息化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

究[C].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19981

[16] 姜奇平.数字财富[M].海洋出版社,1999.

哈工大校长杨士勤出席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  “200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举办之际,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的“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于5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行。哈工大杨士勤校长出席了这次论坛并作了专题发言。

这次论坛的主题包括高等教育与科技园区的发展、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学高科技产业发展等。美、俄、日、法、印、芬等国高校和我国国内重点高校校长到会。杨士勤校长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深化大学教育改革”的发言。12日上午,李岚清副总理与出席论坛的全国重点大学校长进行了座谈,杨士勤校长在会上也作了发言。

5月13日《北京晚报・,新技术周刊》在显著位置摘发了杨士勤校长在“世界著名大学

校长论坛”上的发言,并对我校科技园建设与工大高新上市公司作了报道。

(方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