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文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王室和贵族在行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因为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占卜内容,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约一百五十万个字。
西汉司马迁根据所掌握的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和兴亡的历史过程。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确信无疑。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
思潮。以著名学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谓“层累造成的古史系统”,认为传统所谓的中国古史,并非客观真实的历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垒造起来的历史,由此质疑中国上古史的存在,质疑古文献记载,冲击了先秦史信史的体系基础。
怎么看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质疑呢?实际上古史辨派的学者们,以一种审查史料的做法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学性和实际价值。但是疑古过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作用。著名的学者胡适就主张,把古史压缩两三千年。杨宽、陈梦家质疑夏代的存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做法,即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多卷本的《新编中国史》,也是不包括先秦史,而是从秦汉史讲起。国外的影响更甚,比如说现在有些外国学者都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个倒影或者是周朝人的回忆而已,就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说都是阉割了我国古代史。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的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
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具著名和影响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遗迹。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甲骨文之于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和重要地位远不止历史文化价值。比如甲骨文的发现之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文学、古典文献学、书法艺术等等学科和门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
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甲骨文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可以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包括科技史,我们都能够从甲骨文里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总形与前身,所以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小题1】
1. 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是刻记在甲骨上,所刻记内容为占卜辞,主要出自殷墟的文字。 B. “古史辨派”是一个学术流派,他们对中国上古史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C. “极端的做法”在文中指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做法。 D. “顺风转舵”在文中指大多数诸侯国抛弃旧王朝,承认新王朝统治的行为。 【小题2】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根据王室档案材料编写的《史记》,用文字详细记载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被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是信史。 B. 罗王之学以罗振玉和王国维为代表,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并综合了多种治学工具,公开地质疑古史辨派。 C. 殷墟甲骨文发现的“夏”字虽然可能与历史上存在的夏朝关系不大,但这一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D. 甲骨文不仅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中华文化有持续的影响力,而且对一些学科和门类产生了推动作用。
【小题3】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的出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点,更是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B. 在清代以前,中国古代史学家对先秦史的信史体系是确信无疑的,但从清代开始,学术界开始形成一股质疑古代史的思潮。 C. 按照李学勤学者的观点,如今的学术界已经具备走出疑古时代的条件,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一定可以走出疑古时代。 D. 在夏商周时期,如果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就可能沦落为新王朝的敌对国,从而遭到讨伐,甚至可能会被灭国。 【小题4】
1. 为什么说“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
1. 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本文论证的严密性加以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 A 【小题2】 B 【小题3】 D
证明了殷商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小题4】 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②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交叉渗透到很多相关学科,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
【小题5】 ①论证脉络清晰,从对上古史的质疑到对上古史的确认,再到甲骨文的现实意义,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方法多样,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了有力的论证;③论据翔实,引用大量的文献原文,列举多位学者的观点以及介绍一些历史遗迹,论据与论点保持高度的统一;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列举具体的数字和时间,运用“约”“一些”等严谨的词语。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所刻记内容为占卜辞”错误,原文“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刻记的内容不仅仅是“占卜辞”,还有“所占事项”和“有关记事”。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公开地质疑古史辨派”错误,原文“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可见并没有公开地质疑。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它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点”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更是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B.“从清代开始,学术界开始形成一股质疑古代史的思潮”错误,原文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疑古思潮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而不是从清代开始; C.“我们一定可以走出疑古时代”错误,原文“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选项变可能为确定。 故选D。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结合“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可知,证明了殷商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
②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结合“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可知,交叉渗透到很多相关学科,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论证脉络清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从对上古史的质疑到对上古史的确认,再到甲骨文的现实意义,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方法多样。“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运用引用论证,“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如说现在有些外国学者都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个倒影或者是周朝人的回忆而已,就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说都是阉割了我国古代史”运用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③论据翔实。“多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引用
大量的文献原文,列举多位学者的观点以及介绍一些历史遗迹,论据与论点保持高度的统一。
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约一百五十万个字”列举具体的数字和时间,“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至今约有15万片”“一些极端的做法”运用“约”“一些”等严谨的词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争大胜利 赵树理
老杨同志向新干部们道:“今天晚上,可以通知各小组,大家搜集老恒云,的恶霸材料。”小顺道:“我看连广聚、马凤鸣、张启昌、陈小元的材料都可以搜集。”老杨同志道:“这不大妥当,马凤鸣、张启昌不是真心顾老恒元的人,小元他原来是你们招呼起来的人。把这些人暂且除过,只把劲儿用在恒元跟广聚身上,成功要容易得多。”老杨同志把这道理说完,然后叫他们多布置几个能说会道的人,预备在第二天的大会上提意见。
安顿停当,老杨同志便回到区公所去。他到区上把在阎家山发现的问题大致一谈,区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区长,大家都莫名其妙,章工作员三番五次说不是事实。最后还是区长说:“咱们不敢主观主义,不要以为咱们没有发现问题就算没有问题。依我说咱们明天都可以去参加这个会去,要真有那么大问题,就是在事实上整了我们一次风。”
老恒元也生了些鬼办法:除了用家长资格拉了几户姓阎的,又打发得贵向农救会的个别会员们说:“你不要跟着他们胡闹!他们这些工作人员,三天调了五
天换了,老村长是永远不离阎家山的,等他们走了你还出得了老村长的手心吗?”果然有几个人听了这话,去找小明要退出农救会,小明急了,跟小保小顺们商议。小顺道:“他会说咱也会说,咱们再请有才老叔编上个歌,多多写几张把村里贴满,吓他一吓!”有才编了个短歌,第二天早上,满街都有人在墙上念歌:
工作员,换不换; 农救会,永不散, 只要你恒元不说理, 几时也要跟你干!
这样才算把得贵的谣言压住。
吃过早饭老杨同志跟区长、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章工作员一同来了,一来就先到老槐树底蹓了一趟,这一招是老恒元、广聚们没有料到的,因此马上慌了手脚。
群众大会开了,恒元的违法事实,大家一天也没有提完。起先提意见的还只是农救会人,后来不是农救会人也提起意见了。恒元最没法巧辩的是押地跟不实行减租,其余捆人、打人、罚钱、吃烙饼……他虽然想尽法子巧辩,只是证据太多,一条也辩不脱。
第二天仍然继续开会,直到晌午才算开完。斗争的结果老恒元把八十四亩押地全部退回原主,退出多收了的租,退出有证据的黑钱。因为私自减了喜富的赔款,刘广聚由区公所撤职送县查办。喜富的赔款仍然如数赔出。在斗争时候,自然不能十分痛快,像退押契,改租约……也费了很大周折,不过这种斗争,人们差不多都见过,不必细叙。
吃过午饭,又选村长。这次的村长选住了小保,其余村政委员,除了马凤鸣跟张启昌不动外,老恒元父子也被大家罢免了另行选过。
选举完了,天也黑了,区干部连老杨同志都住在村公所。因为村里这么大问题章工作员一点也不知道,还常说老恒元是开明士绅,大家就批评了他一次。老杨同志指出他不会接近群众,一来了就跟恒元打热闹,群众有了问题自然不敢说。其余的同志,也有说是“思想意识”问题或“思想方法”问题的,叫章同志作一番比较长期的反省。
批评结束了,大家又说起闲话,老杨同志顺便把李有才这个人介绍了一下,大家觉着这人很有趣,都说明天早上去访一下。
第二天早上,小顺跳跳跳跳,看神气十分得意。老杨同志问道:“这场斗争老百姓觉着怎样?”小顺道:“你就没有听见‘千郴戏’?真是天大的高兴,比过大年高兴得多啦!地也回来了,钱也回来了,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什么事有这事大?”老杨同志道:“李有才还在家吧?”小顺道:“在!他这几天才回来没有什么事,叫他吧?”老杨同志道:“不用!我们一早起好到外边蹓一下,顺路就蹓到他家了!”小顺道:“那也好!走吧!”小顺领着路,大家就往老槐树底来。
李有才见小顺说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找他,所以一吃了饭,取起他的旱烟袋就往村公所来。从他走路的脚步上,可以看出比哪一天也有劲。他一进庙门,见区村干部跟老杨同志都在,便道:“找我吗?我来了!”小保道:“这老叔今天也这么高兴?”有才道:“十五年不见的老朋友,今天回来了,怎能不高兴?”小明想了一想问道:“你说的是个谁?我怎么想不起来?”有才道:“一说你就
想起来了!我那三亩地不是押了十五年了吗?”一说大家还真就想起了他押给阎恒元的地,不由得大笑了一阵。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最好你也在村里担任点工作干,你很有才干,也很热心!”小明道:“当个民众夜校教员还不是呱呱叫?”大家拍手道:“对!对!最合适!”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大家想请你把这次斗争编个纪念歌好不好?”有才道:“可以!”他想了一会,向大家道:“成了成了!”接着念道:
阎家山,翻天地, 群众会,大胜利。 老恒元,泄了气, 退租退款又返地。 刘广聚,大舞弊, 犯了罪,没人替。 全村人,很得意, 再也不受冤枉气, 从村里,到野地, 到处唱起“干郴戏”。
大家听他念了,都说不错,老杨同志道:“这就算这场事情的一个总结吧!” 谈了一小会,区干部回区上去了,老杨同志还暂留在这一带突击秋收工作,同时在工作中健全各救会组织。
1943年10月写于太行
(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减)
【小题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顺主张将斗争对象的材料一并搜集,一起斗争,老杨同志却主张先“把劲儿用在恒元跟广聚身上”,这表明在斗争的方法上,人心不齐。 B. 老杨到区上把阎家山发现的问题跟大伙大致谈了下,大家反应各不相同,这可以看出主任、区长,工作员对阎家山存在的问题一点部不关注。 C. 阎恒元一方面诱引几户姓阎的村民,另一方面又去威逼个别农救会会员,这是阎恒元通过收买和分化的方式阻碍人民斗争,足见其奸猾。“跳跳跳跳”,村民们唱起来“干梆戏”, D. 小顺有才走路“比哪一天也有劲”,这些表述足见群众与地主恶霸斗争胜利后欢心雀跃的心情。 【小题2】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详写了斗争前的准备,却略写了百姓揭露阎恒元违法事实的经过,此种安排与作者想要启发读者关注新时期的斗争方式有关。 B. 本文展现了民主政权初创时的矛盾冲突,如旧村政委员和新当选干部之间的矛盾,地主阎恒元和以李有才为代表的新农民之间的矛盾。 C. “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此处将农村里的地主恶霸比喻成吃人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为祸一方的可恶。 D. 本文善于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这点在《小二黑结婚》中也有所体现,体现了赵树理创作的一大特色。 【小题3】
1. “蹓”有“闲走”之意,文中三次使用该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
1. 板话是一种曲艺节目,表演者一边击打竹板,一边演讲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文本中的短歌和纪念歌都属于板话,请举例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点]
赵树理(1906-1970) [答案]
【小题1】 D 【小题2】 B
【小题3】 ①表现出老杨等干部贴近人民群众,工作作风踏实;②突出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③运用口语,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小题4】 ①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②与小说情节紧密关联,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收束故事情节;③真实地再现当时农民斗争的情形,体现了时代特点;④将板话运用在小说中,艺术形式新颖独特。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这表明在斗争方法上,人心不齐”错,小顺为代表的年轻人有热情却缺乏斗争经验,老杨同志注意斗争策略,他讲道理,教会年轻人区别敌我矛盾,只能说他们意见不一,不能说“人心不齐”;
B.“对闫家山存在的问题一点都不关注”错,之前是因为章工作员脱离群众,被闫恒元等人蒙蔽,进而导致大家认知错误。
C.“诱引几户姓阎的村民”错,“拉了几户姓闫的”是利用了他的“家长资格”;“威逼个别农救会员”也是通过得贵做的。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本文展现了民主政权初创时的矛盾冲突,如旧村政委员和新当选干部之间的矛盾”错,选文部分主要写老杨同志领导村民开会斗争老恒元的过程,没有展现旧的村政委员和新干部之间的强烈矛盾冲突。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老杨同志跟区长、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章工作员一同来了,一来就先到老槐树底蹓了一趟”可知,使用“蹓”字,说明老杨他们去实地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可见看似“闲走”,实则展示了老杨等干部妙用工作方法,贴近人民群众,踏实的工作作风。
结合“因为村里这么大问题章工作员一点也不知道,还常说老恒元是开明士绅,大家就批评了他一次”可知,“蹓”工作方式与章工作员形成对比,突出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
结合“顺路就蹓到他家了”可知,“蹓”是口语用词,闲走之意,这里妙用动词,符合农村生活用语,生动形象,给人亲切之感。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工作员,换不换”可见,群众对章工作员工作脱离群众的不满;结尾处李有才编得到纪念歌,“老恒元,泄了气”表现闫恒元被斗争后不能再耀武扬威的落魄。李有才编的短歌很能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由“工作员,换不换,农救会,永不散,只要你恒元不说理,几时也要跟你干”可见,李有才编的短歌“满街都有人在墙上念歌”“这样才算把得贵的谣言压住”,他的短歌传唱度很高,解除了百姓后顾之忧,压下去了闫恒元的谣言,让人民斗争得以顺利进行。与小说情节紧密关联,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收束故事情节。
文末回顾梳理,凸显小说主旨。小说结尾处李有才编写的纪念歌“阎家山,翻天地,群众会,大胜利”对本次斗争做了一个总结,“全村人,很得意,再也不受冤枉气”表达了斗争胜利的喜悦之情,也蕴含了作者对恶势力的蔑视以及对农民捍卫自身权力的支持和赞扬,体现了时代特点。
艺术效果上,文中的短歌和纪念歌都是篇幅简短,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百姓铭记和传唱,它是新农民们斗争的“武器”,用板话形式制造气氛,宣传效果明显,又能用快节奏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彰显了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翦,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
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嘉命运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崇俭第八》①)
文本二:
帝王创业垂统,规以节俭,贻训子孙,必其继世象贤,而后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宋孝武②大治宫室,坏高祖所居阴室,于其处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障,上挂葛灯笼、麻蝇拂。侍中袁凯因盛称高祖俭素之德,上不答,独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唐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一、草根刷子一,叹曰:“先帝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具以奏闻。明皇诣陵,至寝宫,问所留示者何在?力士捧跪上,上跪奉,肃敬如不可胜,曰:“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将何以愈此?”即命史官书之典册。是时,明皇履位未久,厉精为治,故见太宗故物而惕然有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尚何有于此哉?宋孝武不足责也,若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皆有俭德,而东昏、天元、叔宝、炀帝之淫侈,浮于桀、纣,又不可以语此云。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帝王训俭》)
【注】①《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总结了历史经验和自己执政得失以传示子孙。②宋孝武,指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下文的高祖指的是宋高祖刘裕。 【小题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A帝B亲C正D皇E极F以G致H升I平J随K身L服M用V唯O留P此Q物 【小题2】
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德厚而矜物”的“矜”指骄傲、自满,与《〈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B. “比屋可封”中的“比”指靠近、邻近,与成语“鳞次栉比”中的“比”意思相同。 C. 寝宫,旧时指皇帝、皇后起居的宫室。亦指帝王陵墓中放置灵柩的地宫。文中指后者。 D. “上跪奉”中的“跪”是指两膝着地,臀部抬起;与《劝学》“蟹六跪而二鳌”中的“跪”意思不同。 【小题3】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圣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上不追求奢华富盛,并不是厌恶荣华,而是希望能率先垂范,教化百姓。 B. 帝王为传基业、保江山,会规劝子孙们戒奢靡繁华、节俭度日,并给他们留下训诫的话,否则,就会被人嘲笑。 C. 宋孝武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拆毁了宋高祖的阴室,见到高祖床头的简朴用具,不以为意,甚至嗤之以鼻。 D. 一些皇帝是具有节俭美德的,但即使他们做出了榜样,其后代子孙却仍骄奢极欲,没有继承先祖的遗志。 【小题4】
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
(2)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尚何有于此哉? 【小题5】
1. 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在节俭方面是如何做的。 [知识点] 杂记文 [答案]
【小题1】 FJN 【小题2】 A 【小题3】 B
【小题4】 (1)由此可知如果在志向中产生骄纵,不加节制那么志向就会坍塌;如果在心中产生欲念,不遏止那么自身就会丧命。(2)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
约束自己的欲望。②唐太宗厉行节俭,【小题5】 ①唐太宗向先前的贤君学习,率先垂范,使用器物十分简朴。③唐太宗著书立说,教育子孙要戒奢以俭。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并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皇帝亲身树立了为帝王的准则,使得天下也随之繁荣安定,而他自己随身所穿所用的,却只是这些东西。
“先帝亲正皇极”中,“先帝”是主语,“亲正”是谓语,“皇极”意为“为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是“亲正”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应在“皇极”后断开;
“以致升平”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一般为句首,“升平”意为“天下太平”,是“致”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应在“升平”后断开;
“随身服用”中,“服用”的意思是“穿着服饰,使用物品”,“随身”作定语修饰“服用”,结构完整,并且“唯”是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所以在“服用”后断开。 【小题2】
本题考查积累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骄傲、自满/夸耀;句意/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B.正确。均为“靠近、邻近”;句意:邻近的百姓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D.正确。两膝着地,臀部抬起/蟹腿;句意:皇帝跪拜接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故选A。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
B.“否则,就会被人嘲笑”错误,由“规以节俭,贻训子孙,必其继世象贤,而后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帝王要留下训诫,规劝子孙懂得节俭,但是只有贤明的子孙才会遵从教诲。否则就会自取侮辱、
被人嘲笑罢了。并不是如果帝王不留下规劝子孙节俭的训诫就会被嘲笑,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节”,节制;“倾”,坍塌;“遏”,遏止。 (2)“穷”,竭尽;“副”,满足;“何有”,哪里还有。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可知,唐太宗认为那些处于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都常存节俭的美德。虽然国富地广,也要用节俭来约束自己;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所以唐太宗向先前的贤君学习,约束自己的欲望。
材料一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崇俭第八》,所以唐太宗著书立说,教育子孙要戒奢以俭。
由原文“唐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一、草根刷子一,叹曰:‘先帝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可知,唐太宗厉行节俭,率先垂范,使用器物十分简朴。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那些处于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都常存节俭的美德。虽然国富地广,也要用节俭来约束自己;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们)常常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木头做了屋椽,也不砍削得光滑一些,坐的车船也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没有花纹,不会大兴土木,吃的肉汤也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而是希望率先垂范,用淡薄节俭的凤尚为天下百姓做榜样。所以风俗醇厚、民俗素朴,百姓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是奢侈浪费还是崇尚节俭,这两者是一个人荣与辱的开端。奢侈和节俭也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安全和危险也取决于自己。欲望能减少,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于百种嗜欲在内心横流,就必然要生出凶乱。由此可知如果在志向中产生骄纵不加节制,那么志向就会坍塌;如果在心中产生欲念不遏止,那么自身就会丧命。所以夏桀商纣因为纵肆欲望,而祸事联结;唐尧虞舜却因为约束自身,而福气延绵,难道不应该做到节俭吗?
文本二:
帝王为创立基业并把基业传下去,将节俭作为规范,留给子孙当作训诫,但是只有贤能的子孙才会效仿他们,并遵守他们的教导,否则,正好给自己找未被人羞辱和讥笑的理由罢了。南朝宋孝武帝对皇宫宅院进行大规模修整,拆掉了宋高祖刘裕临终时居住的那间阴室,准备在这里新建玉烛殿,在他与群臣一起去观看(建造的情况)时,(只见)高祖的床头有一道土障,上面挂的是葛条编的灯笼和用麻做的蝇拂。侍中袁凯于是大加称赞高祖的俭朴之德,孝武帝(听后)并不答话,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种田的老翁用的这些东西,已经
节俭太过分了。”唐朝高力士在太宗陵墓的寝宫中只见到梳箱一只、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一把、草根刷子一把,感叹说:“太宗皇帝亲身树立了为帝王的准则,使得天下也随之繁荣安定,而他自己随身所穿所用的,却只是这些东西。他是想以此传示子孙,告诫他们永保节俭之德。”高力士将这件事如实地向玄宗皇帝做了汇报。玄宗闻报,马上亲赴太宗陵,到寝宫问太宗所留下的东西在何处?高力士手捧这些东西跪着献给皇帝,皇帝跪拜接受,其肃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说:“珍奇的夜光宝珠,垂棘的稀世美玉,难道能比这些更好吗?”皇帝当即命令史官记载于典册。当时唐玄宗刚刚继位不久,励精图治,因而见到太宗的遗物后有忧惧(警惕、警醒)之感。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宋孝武帝不值得被指责,至于像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等,都有节俭的美德,而东昏侯、天元帝、陈后主叔宝、隋炀帝等人的骄奢极欲,其程度超过了夏桀商纣,对他们就不必提倡什么节俭之德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②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 【小题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 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 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 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小题2】
1. 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卢照邻(约635-约689) , 边塞 征戍 [答案]
【小题1】 D
【小题2】 ①不相同。②本诗的结尾句表达了战士们高昂的斗志,以冲天豪气迎接决战的胜利。③《燕歌行》的结尾句通过对战士思念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来表达对骄横享乐、不恤士卒的将军的批判。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错误,本诗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应须驻白日”是说应当让天上的太阳停下来,一直给战士们照明,“为待战方酣”是说为的是等待与敌人能够酣畅淋漓地厮杀,这表现了战士们与敌人决战的豪气,竟然希望太阳驻足,以冲天的豪气战胜敌人。
《燕歌行》的结尾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沙场征战苦”应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士卒死活的将军造成的。“李将军”,即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而战士们思念李将军,实际上是对骄横无比、只知享乐、不顾士卒死活的将军们的批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① , ② ”。 (2)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用“ ③ , ④ ”两句写自己写字品茶,看似写自己的闲适恬静,实则写自己的无聊可悲。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诗句“ ⑤ , ⑥ ”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省”“行”“窗”“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瓷器是我们中国的伟大发明,几千年的绚烂历史,恰如唐代杜甫的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实在说来,这些年市面上有关陶瓷的书籍可谓缤纷多彩,洋洋大观。①但其中写给大众的通俗读物可以说屈指可数。近年来,由于在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下,坊间也②有不少陶瓷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书籍行销问世,但不是花里胡哨,就是抄抄编编,难得有靠谱实用的普及性读③物面世。可以说,这一领域的书籍向来鱼龙混杂,甚至成为“国宝帮”觊觎的灰色地盘。④中国瓷器,历史悠久,窑口众多,风格各异,既有时代的超越,也有多种风格的相互启发。回望中国瓷器发展,可谓层峦叠嶂,奇峰迭起。呈现中国瓷器历史,如果用“老夫子掉书袋”的写法,试图面面俱到,势必会大费周章,读者也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有鉴于此,陈克伦的《瓷器中国》,不厌其烦,大胆根据釉彩工⑤艺特点将瓷器分成七类,逐一予以阐述,好比给我们打开七间宝库或者七个宝盒,分门别类,如数家珍,让人一目了然。⑥ 【小题1】
1. 文中标了序号的6处成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换成恰当的成语。 (1) ① (序号)处应换成 ②
(2) ③ (序号)处应换成 ④ (3) ⑤ (序号)处应换成 ⑥ 【小题2】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小题3】
1.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
熟语(含成语) , 辨析并修改病句 ,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
【小题1】 ①汗牛充栋④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良莠不齐)⑤化繁为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小题2】 近年来,在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下,坊间也有不少陶瓷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书籍问世行销。(或:近年来,由于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坊间也有不少陶瓷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书籍问世行销。) 【小题3】 ①俗语和成语并用,通俗与典雅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②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③采用假言判断(或假设复句),强化面面俱到之弊,为下文肯定《瓷器中国》张本。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缤纷多彩”,过的多姿多彩,绚丽繁华,活的有滋味。此处语境是指有关陶瓷的书籍非常多不能用“缤纷多彩”,应该用“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用来形容藏书非常多。 ④处,“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形容的对象是“书籍”,应该用“鱼目混珠”,或者“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用鱼眼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一同被水冲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也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
⑤处,“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此处语境是指陈克伦的《瓷器中国》直截了当,一开头就进入本题,应该用成语“化繁为简”,或者“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化繁为简”,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青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一开头就进入本题。“单刀直入”,原指认定目标,勇猛前进。现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由于在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下”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者“在……下”;
二是语序不当,“行销问世”语序不当,应改为“问世行销”。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俗语和成语并用,“老夫子掉书袋”为俗语,“面面俱到”“大费周章”“云里雾里”为成语,通俗与典雅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
“试图面面俱到,势必会大费周章,读者也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为短句,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
“如果用‘老夫子掉书袋’的写法,试图面面俱到,势必会大费周章,读者也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采用假言判断(或假设复句),强化面面俱到之弊,为下文肯定《瓷器中国》张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四大传统学科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原先特色。然而,中国古代气象学___①___,特别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古代气象知识框架依然流行于华夏社会,并_____②____。
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益。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___③__,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 【小题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小题2】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5个字。 [知识点]
情境补写 , 压缩语段 [答案]
【小题1】 ①在今天并没有完全消失 ②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③各地花信有所差异
【小题2】 二十四节气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与公众服务研究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特别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古代气象知识框架依然流行于华夏社会”可知,二十四节气依然流行于华夏社会,说明在今天中国古代气象学并没有完全消失,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今天并没有完全消失”。 第二空,根据掌握的常识可知,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第三空,根据下句“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可知,讲的是“同一地方”的花信每年也略有差异,那么不同地方的花信就会有差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各地花信有所差异”。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的能力。
第一段介绍了中国古代气象学中的二十四节气依然流行于华夏社会,并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第二段第一句概括介绍了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第二句讲了二十四节气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的影响与启示,三四句讲了二十四节气对于公众服务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语段的主要意思讲“二十四节气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与公众服务研究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四、作文(6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袤田畴里,农民耕耘、农机驰骑,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山巅深壑间,桥吊挥臂、机械轰鸣,更多实物量正在形成……每个人是基石,筑就了祖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每个人是浪花,汇成了祖国奔腾不息的浩荡江河;亿万奋斗者、追梦人,正汇聚起世界上最深厚、最伟大的筑梦力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由每一个“我”打拼出来;新征程是追梦人的征程,由每一个“你”创造奇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知识点]
材料作文 , 青年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由两段材料组成。第一段主要列举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第二段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离不开每一个“我”和“你”。由此不难发现,材料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另外,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奋斗”“追梦”。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把自己融入亿万奋斗者中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实现“中国梦”。
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奋斗”“追梦”,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乃至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都是敢拼敢干奋斗出来的。由此可见,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奋斗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当代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要被社会上或者网络上一些错误思想诱导,贪图享受、不愿奋斗的青春注定要遗憾终生。要将个人的青春与奋斗结合起来,用奋斗创造幸福的生活,成就美好的未来,这样的青春才更有创造力,才不辜负这段美好年华;要将青春的奋斗和梦想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融合,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行文构思时,可运用引申论证,由个人到国家,层层深入,可以论述“奋斗”之于青年人的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 “奋斗”与“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追梦”不是空喊口号,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在论述中可运用例证法,如“太空出差”创造历史,“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中国建造遍布大地,核心技术加快攻关,生态文明引领潮流......
共和国的大厦由一块块砖垒起来,历史性成就靠撸起袖子干出来。从而深化中心,强化论点,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立意:
1.躬身奋进,筑梦新时代。 2.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
3.筑梦新征程,离不开每一个“你”和“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