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适时介入
作者:王金霞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0期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游戏。尤其作为创造性游戏,更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角色游戏也称为象征性游戏、模仿性游戏、装扮性游戏、社会性游戏。也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可以随时进入或者阻止幼儿的游戏。因此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时机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角色游戏 教师介入 一、问题的提出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游戏。尤其作为创造性游戏,更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角色游戏也称为象征性游戏、模仿性游戏、装扮性游戏、社会性游戏。也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情绪愉快的游戏活动,是有角色、有情节、有过程的,在游戏中幼儿会假装、会想象。更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但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判断能力弱等心理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参与。[1]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可以随时进入或者阻止幼儿的游戏。因此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时机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介入的时机呢?如何最好的发挥游戏的价值呢?[2] 二、研究意义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为理论依据,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提高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有关内容的理论知识,增进教师观察能力及对角色游戏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教师介入游戏的误区,从而更科学地掌握并形成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适宜时机和有效地指导策略。发挥角色游戏的自身价值与实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3] 三、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时机
1.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困难,无法延续游戏的时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和年龄的界限等原因,在游戏中总是有停滞不前的现象。即所谓的“认知失衡”现象。这些现象与问题的解决,不仅会直接影响游戏向更高水平的开展,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适时介入,解决“认知失衡”现象,从而更大地发挥角色游戏的功效。[4]
如:在美食城中,明明在穿着烧烤串。土豆、韭菜、豆皮(不织布)等,穿的很是无聊。这时可以看出,孩子只是在单一地重复同样的动作,游戏没有深入开展。此时,教师以“顾客”身份及时介入:“老板,生意看来不错,你能给我介绍一下,你的烧烤店都有什么特色吗?”于是,明明兴高采烈地给我介绍起来。他的介绍又引来好多顾客。于是“我的特色烤串店”主题产生了。[5]
2.幼儿之间产生冲突或违反纪律的时候
幼儿游戏中当有不良因素发生的时候,教师要直接介入。如:产生矛盾、违反纪律、有攻击性行为、游戏主题不健康等等。幼儿年龄较小,缺乏判断分析能力,因此游戏过程中难免会有类似的行为发生。
如:在超市游戏中,孩子在结算时吵的很是厉害,作为收银员的杨洋大声呵斥说:“都小一点声,再嚷嚷就不给你们结算了”。此时,老师直接介入。“杨洋,你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法跟大家说话。比如:请大家安静一下!”游戏结束讲评的环节,教师不仅请小朋友讨论了怎样使用文明用语,待人接物等,懂得了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规则,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地行为习惯。
3.幼儿主动邀请教师参与游戏及寻求帮助的时候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孩子们最崇拜、最信任的。当有了困难时候,孩子们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直接干预幼儿的游戏,甚至不能直接提出意见。教师此时的角色是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的介入也要毫无声色,不留一丝痕迹。 四、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方法
1.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准确判断介入幼儿游戏的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时机
实施教育,观察在先。观察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它是教师选择适宜介入角色游戏时机的前提。如:小班幼儿注重情景的创设和兴趣的调动;中班幼儿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大班幼儿着眼于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
2.根据幼儿游戏的发展情况,教师选择不同的介入方式 (1)语言介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在游戏进行发生困难或者停滞不前时,教师的语言介入很重要。如:表演区中,楠楠在穿着服装跳舞,俊俊在独自敲打着乐器...,孩子们在游戏中尽管自己玩的很好,但彼此没有交流,这样就没有真正发挥游戏的价值。教师一句简单的建议:“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开个舞会吧!”“好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忙了起来。教师一句语言的暗示,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个主题上。幼儿不仅快速地进入了角色,而且使游戏有目的、有意义的顺利进行了。
(2)行为介入
行为介入指教师利用动作、表情、肢体、眼神等身体语言进行暗示介入。这种方式,也比较直接,能够使幼儿尽快进入角色。如:超市里,孩子们没有遵守物品归放原处的规则,因此,用过的物品摆放凌乱。这时,教师以售货员的身份直接接入。“快来把我们的物品归类摆放整齐,要不然我们的货物卖不出去的。”于是,在老师的行为暗示与介入中,孩子们很快把物品各类摆放整齐了,强化了游戏主题,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3)环境介入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开展活动的。对于幼儿来说,环境的介入是一种隐形的语言。在游戏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看得懂的环境语言,来促进并保持游戏的顺利进行。如理发店里设置提示语言:物品摆放整齐、归放原处;医院里提示语言: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超市里设置提示语言:请您排队等。
3.观察幼儿游戏的效果,教师适时抽离,做好“旁观者”
当幼儿的困难解决了,游戏可以继续进行时,教师要悄悄地退出,否则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介入只是让游戏更深入地进行和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多的进行干预,适时抽离,做好“旁观者”。 参考文献
[1]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N].2006.5.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育,2004.11. [4]张成霞.教师指导活动区活动应具备的几种能力[J].山东教育.2001.23.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