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的多样性|、主流、 环境、木构架、 建筑特点与特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古为今用,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建筑特征 古代建筑 建筑群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自己特有的传统, 是延续几千年的独特体系。从园林规划到空间结构乃至建筑观念, 都有自己的理论及方法,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1 建筑的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差别大, 文化背景各异, 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中较突出的有: 南方炎热潮湿山区的架空竹木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式建筑; 新疆干旱少雨地区的土墙建筑; 东北大森林中的井干式建筑; 还有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木构架建筑.. ..由此形成了我国古建筑的多样性。
2 建筑的主流
在全国众多风格的建筑中, 由于木材易得, 适应性强, 抗震性能好, 施工进度快, 便于修缮搬迁, 所以木构架建筑是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形成了古代建筑的主流。
3 建筑环境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 天人合一! , 体现在建筑上是指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 从而使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 如同从土地中生长出一般,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 木构架特色
中国木构架的结构体系主要由抬梁式、穿斗式, 局部采用三角形稳定构架、斗拱等。
1) 抬梁式: 柱上设梁, 梁上设檀,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如此层叠。多用于北方大规模建筑。
2) 穿斗式: 檀条直接放在柱子上, 沿进深方向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沿开间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多用于南方小体量建筑。
3) 三角形稳定构架: 主要见于唐宋建筑, 脊部用作叉手。可惜这种合理的做法并未得到发展, 逐渐消失了。
4) 斗拱: 有斗、拱、昂组成, 主要起承重和装饰作用。
5. 单体建筑
1) 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平面轮廓十分简洁明确。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即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木构件, 展示结构美。有机是指室内外空间相
互流通渗透。
2) 平面、结构、造型不可分割。
在确定平面进深时必须先考虑梁的长度和檀条的数量, 而设计立面时也必须首先确定剖面梁, 否则难以确定屋顶高度。也就是说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3) 第五立面美观。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呈曲线, 种类繁多, 相互交错, 再加上彩色琉璃瓦, 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若从高空俯视, 效果会更好,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的 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6 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其中特别擅长运用院落, 沿一条纵深的轴线以对称或不对称手法布置建筑物, 烘托出各种不同环境氛围, 进行艺术渲染, 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如北京故宫, 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大清门( 低、小) . T 形狭长庭院.天安门( 高、大) . 长方形庭院. 端门( 高、大) . 纵长形庭院.
午门( 高、大) . 横长宽阔庭院. 太和门( 低、小) . 方形大庭院.
太和殿( 高、大) 。有的建筑还可以沿纵横轴线对称布置, 常用于
庄严场所。
7 有规划的城市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大都遵循于#周礼.考工记% 的制度,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有的虽不是完全体现, 但都是按规划建造的, 包括州县等城市也是如此, 并且影响到朝鲜、日本、韩国。
8 山水式园林
中国园林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 因借自然, 摹仿自然, 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 与欧洲大陆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树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 大相异趣。强调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 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二、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 文献 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 规律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 自然 ,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
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 科学 的阐述。
三、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
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本论文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
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建筑空间组合论》 黎志涛
《交往与空间》 扬.盖尔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 程大锦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楼庆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