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21-05-14 来源:六九路网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27 (题后含答案及

解析)

题型有:1.

1. 论述一下你对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解。

正确答案:(1)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思想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上流行于60年代,特别是《终身教育引论》(保罗.朗格朗)和《学会生存》出版后,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代理念。此后出现的“学习化社会”“回归教育”思潮与实践,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不仅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还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既是一个贯穿一切教育的理念,更是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一种制度实践。总结终身教育的含义就是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走向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自学本领,以便能够走出校门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同的新的工作要求。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2)终身教育的意义。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终身教育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第二,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第三,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第四,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第五,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必将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3)终身教育的实践。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的法案,其他国家也竞相仿效,制定终身教育的法令,着手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还提出了“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的构想,并正在实施。瑞典的一些著名大学不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而招收那些中学毕业后工作过一两年的青年,还可以在进了大学以后,休学一个时期去参加社会工作,然后再回来上大学。美国每年有12%一15%的工程师接受继续教育。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多种形式的业余大学以及利用无线电、电视、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远距离教学,都是实施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的有效形式。我国也在积极建立学习型社会,实践终身教育思想,我们也要有极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方式。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不管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社会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涉及知识点:教育制度

2.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你从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对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重要启示。

正确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学制变革,其变革主要表现为:(1)1951年的学制变革。1951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对原有学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新学制。1951年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和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等特殊学校。(2)1958年的学制改革。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使学校教育制度适应这一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9月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随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试验。(3)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变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学制改革,其内容是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行改革,其内容是“两基”“两全”“两重”。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改变办学的体制、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完善投资体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制度。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行学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深化学制改革。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学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制改革要科学化、理性化,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当前学制改革的启示体现在:(1)学制的确立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有其确立的客观依据的。如果脱离这些客观依据,对其视而不见就会使学制陷入混乱。我国的学制改革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2)学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我国的学制改革。(3)学制具有继承性,而不是对原有学制的完全否定。我国的学制改革应注意学制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 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

3.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的?

正确答案:(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由于大工业的本性需要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工人,于是,客观上一方面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接受到适应劳动职能转变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3)由于

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提供了基础。(4)综合技术教育,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的现代教育内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结合”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只有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涉及知识点: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赫尔巴特、福禄培尔、斯宾塞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4. 评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1)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科举制度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2)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届越来越重要地位。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的重要政事。唐太宗执政时,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确立了殿试。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士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3)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史

5. 比较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和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

正确答案:(1)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 ①背景:在中世纪大学创办的过程中,德国是起步较晚的国家,直到1348年,德国境内才出现了大学。柏林大学建立前,德国已经存在多所大学,如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埃尔兰根大学。这三所大学虽在有些方面与原来的大学并无重大的差别,但在大学的职能和教学制度等方面却形成了明显的特征。鲍尔生也指出了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变化,如以自由研究和教学取代过去僵化、生硬的教学,以研讨班取代辩论等。1809年,

洪堡就任普鲁士教育部部长后,在综合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并在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中付诸实施。 ②措施:第一,明确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第二,在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上,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有权决定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事务,国家不应以其利益左右大学的科学研究。第三,柏林大学明确把学术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责,把对知识的批判和对真理的探索当做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使命,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的职能。第四,柏林大学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研讨班这种教学形式的同时,建立了研究所,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进行。 ③影响: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这一种崭新的大学教育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创立。此后,德国的一些大学纷纷效仿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都是以柏林大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19世纪中叶以后,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影响了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育。(2)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 ①背景:尽管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我国举办了多所各种层级、各种类型的大学,但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尤其是北京大学,官僚气息浓厚。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接受任命,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 ②蔡元培改革北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第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废科设系是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理科里面包含着文科,不能截然分开。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原属文科范畴,现已采用实验等理科的研究方法,地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文分别偏于文科和理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专已守残”、“局守一门”,蔡元培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变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不代表一级机构。选课制是当时美国大学中通行的方法,蔡元培极力主张仿效,认为同在一年级或一专业的学生,其能力和兴趣不可能没有差别;年级制“使锐者无可见长”,而选课制“比现行年级制、划一制可以发展个性”。改年级制为选课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的一个具体措施。 ③影响: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外,包容旁听生。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越教育领域。(3)二者的比较 ①背景比较。背景方面相同的是在二者进行教育改革前,该国或该校的大学教育并没有研究的传统。都是在毫无研究气氛的情况下对高校从事研究的。但不同的是洪堡是将自己的思想实施于新建立的柏林大学,而蔡元培是将自己的思想实施于有着深厚封建传统和官僚气息的北京大学。 ②措施比较。措施方面相同的是二者都倡导学术自由。但不同的是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除在校园内部学者们思想自由外,国家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遵照学术自由的原则。而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教育改革中的思想自由更侧重于在学校内部。蔡元培也有教育和政府独立的思想,但并不是他北大教育改革的措施。 ③影响

比较。影响方面相同的是二者的改革都对其所在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史上,柏林大学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相较而言,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尽管在我国高等教育史的影响很大,但其国际影响,远不及柏林大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世纪德国教育状况,尤其是教育思想状况中洪堡在柏林大学中的实践以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好此题,除对知识点的掌握外,还考核考生的比较理论思维。 知识模块:外国近代教育

6. 论述工业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19世纪7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以传授生产科学技术原理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日本都在这一时期创办了,职业学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与此相适应,各国也日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1)英国。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 ①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让英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负责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专门机构——科学和艺术局,对实施科学和艺术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1856年,皇家艺术学会成立,在技工讲习所组织科学和贸易课程的考试。1860年开始,科学和艺术局实施了科学教育考试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这是英国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开端。 ②18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技术教育法案》。法案规定:各地设立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郡议会有权征收特别税,用以资助职业教育;各类机构开设的技术课程必须得到科学和艺术局的批准。这是英国关于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立法,它标志着公立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③1890年,英国政府颁布《地方税收法》,规定国家从关税和货物税中抽出一部分拨给地方当局,资助职业技术教育。 ④上述措施促进了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在19世纪末的长足发展。如国家加大了干预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技术学院数量大幅度增加;颁布相关法律,使职业技术教育资金得到了保障;参加技术学院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2)德国。德国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较早的西方国家。 ①早在13世纪,学徒制就在手工业中推广开了。 ②19世纪初,德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的培训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1817年,博伊特就工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6项建议,如普鲁士的25个行政区内各设一所地方工业学校,并在此类学校的基础上设中央工业学校,形成工业学校网。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他本人被誉为“德国地方工业学校之父”。 ③随后德国在1850年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工业学校,使其达到正规中等教育机构的水平,1870年在职业院校中增设普通教育和改革专业科目,提高入学条件和延长修业年限。 ④19世纪末,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在欧美国家处于领先地位。(3)法国。 ①19世纪初,法国大型企业在工厂内部创办了生产学校,这些学校是法国职业技术学校的雏形。 ②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让法国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对振兴产业的作用。 ③1881年,法国成立了一所高级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学校——国立初等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领导,以训练工头和工匠为宗旨。 ④1892年,法国政府整理了工商实科学校,以培养能立即工作的工人和职员为宗旨。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并未形成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颁布了《阿斯蒂埃法》。《阿斯蒂埃法》

的颁布,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首次成为一种国家事业。(4)美国。 ①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初形式也是学徒制。 ②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职业技术学校也正式开办。 ③1814年波士顿设置了公共学校;1820年纽约出现了技工学校;1821年缅因州出现了农业学校;1851年费城有了专门讲授工业制图、制造工艺的学校;1859年,纽约还出现了职业夜校;1880年巴尔迪摩市开设公立工科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首创农业机械化。 ④1862年,美国颁布了《莫雷尔法》。规定:按各州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名额,拨给每人3万英亩的土地,由州土地所得的资金作为创立农业和工艺学院的基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莫雷尔法》是美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它开创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职业教育的先例,这部法令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时代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综合了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考生在回答本题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是指19世纪。其次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知识模块:外国近代教育

7. 试论述问卷调查中问题答案的格式,并举例。

正确答案:从答案的形式上看,人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基本格式:(1)是否式。每个问题均提供两种答案,即是或否,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个作答。(2)选择式。设计者给每个问题设计几种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一项或几项适合其情况的答案。(3)排列式。又称顺位法,指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态度按某种标准给提供的答案排序.(4)量表式。将答案根据某种标准分成一定等级,由被调查者进行评定,并要求其用某种方式标示出自己所在的等级、(5)表格式。将有等级区别的问题和答案编成表格,让被调查者用填表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举例:(1)是否式。示例:你是班主任吗? A.是

B.否(2)单项选择式。示例:你最喜欢下列哪一类体育活动? A.球类 B.田径 C.游泳

D.体操 E.武术 F.其他(3)多项选择式。示例: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限选三项) A.新闻类

B.影视剧类 C.体育类 D.广告类E.谈话类 F.歌舞类 G.少儿类 H.其他(4)量表式(等级式)。示例:我觉得我在班里很重要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太符合

D.非常不符合(5)排序式。示例: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能坚持观察活动。(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能识别

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能从自己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涉及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

8. 试从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1)科举制度的演变历史。①隋唐初创科举。②宋代科举改革。a.名额扩大;b.考试与授官紧密结合;c.考试规程一殿试,三年一试;d.考场管理严密。③元代:朱熹的《四书集注》。④明清:应试科举必须入学;八股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2)科举制对学校的影响。早期的积极方面:选才、育才结合,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统一学校教育内容。晚期的消极方面:社会只重科举,不重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科举限制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严重腐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3)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涉及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9. 试述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内容包括:前人或他人关于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的问题。只有了解了有关研究的动态,才能选定最有价值又最值得研究的前沿课题,才能发现前人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来源。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町靠的材料基础之上。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资料,从而避免研究前人已解决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涉及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

10. 论述教育文献检索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进行教育文献检索通常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 对于文献的检索不仅要进行内部评论,同时还要进行外部评论。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等是否可靠。 (2)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全面地检索是指通过浏览,不仅要广泛查阅自己特定范围内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而且要把视野放宽,广泛浏览特定范围以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矛盾的材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同时也应查阅外文资料,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动向。特别是要

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全面。 通过细读,基本掌握五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教育领域内讨论过哪些问题,有哪些分歧意见,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主要倾向。要认真推敲观点和论据,并做记录。查准率要高。 查阅的认真细致,正是表现在搞清前人分歧矛盾所在,从而发现问题。有的学者精辟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存在的三种情况:①前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论据不充分;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可能有启发。②前人的争论焦点,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能只在表面现象上争吵不休,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③前人的理论依据及史料依据,可能是准确无误并十分丰富,也可能是篡改文献,贫乏薄弱到不足为据。我们要通过细致查阅,搞清来龙去脉。 在实践中常常发生因疏忽而形成的论据失误。一是曲解引申,主观臆断;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断章取义;三是脱离实际,追赶时尚。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对文献做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将“死”书读“活”,这就不仅需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而且必须靠理论思维,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研究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所要研究问题的现状和清理研究思路,应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是就某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有关文献资料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及论文)。 涉及知识点:教育文献检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