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学课文《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篇6

中学课文《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篇6

2024-07-18 来源:六九路网

  一、目标定位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复述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积累精美字词,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3、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开拓创新与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生字

  茨(cí)孀(shuāng)蜃(shèn)厄(è)

  2、形近字

  拽(zhuài)拉摇曳(yè)羸(léi)弱输赢(yíng)

  3、解释词语(除课文注释外的)

  销蚀:消损腐蚀。

  遗孀:死者留下来的妻子。

  踉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风餐露宿:形容路途或野味生活的艰苦。餐,吃;宿,睡。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大意疏通:

  1、速读课文,列出记叙的要素,并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时间:1912年

  地点:南极点探险返回途中

  人物: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威而逊、鲍尔斯

  事件:不幸遇难;讲述了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5人,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2、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斯科特探险队与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了——失败之悲;

  ②斯科特要忠实地去履行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这一冷酷无情的职责——作证之悲;

  ③斯科特他们在归途中全部牺牲——死亡之悲;

  ④“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是深切的——世人之悲。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1、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扼要概括其大意。

  四部分:

  一、(1—3)斯科特探险队满怀希望奔向南极,发现他人已先到,无限失望地

  登上归程。

  二、(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被认为最强壮的埃文思因精神失常而死去。

  三、(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便英雄似的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

  四、(11—16)三位英雄爬进睡袋,集体死亡,却不哀叹任何困难。他们的事迹传遍世界。

  2、斯科特一行探险有何意义?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难点突破:

  1、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既是“悲剧”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

  这不矛盾。斯科特之行虽然是一出悲剧,但他们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这一结局的,而恰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这也是作者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书写这悲壮一幕的原因,斯科特等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会给后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A、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他们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败,且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人列最求的”。

  B、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气概:他们于归途中和死亡抗争,直至悲壮地倒下仍然无怨无悔。

  C、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奥茨为不拖累同伴而毅然“向死神走去”。

  D、无私的爱:如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惦记着别人:朋友、妻小以及祖国和人民。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罄

  罄:qìng形容词。尽;空:告罄/罄尽。例:罄竹难书。

  2、掌握一个词:敬畏

  敬畏:jìngwèi既尊敬又害怕。[近义词]敬佩

  辨析:“敬畏”指在钦佩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畏惧。而“敬佩”则只有“钦敬佩服”之意。

  3、品味一句话:一个人虽然在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是文末点明主旨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其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4、揣摩一个点:感人的细节描写

  本文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不幸的奥茨要求给他十片精神。也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5、背诵一联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选自唐代杜甫的《蜀相》。该尾联承接上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

  ……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宇:“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文中有一个细节: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

  请结合下边这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2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

  选自《20__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2、考题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的把握。首先要明确细节的概念(人物的言谈举止、生活情景等),找准细节并紧扣其中的关键字眼,弄懂它所描绘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文理解其是为了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体现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或是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或是表现文章主题等。

  3、考题答案:韩麦尔先生用祖国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伴你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组。(3分)

  A、遗孀(shuāng)海市蜃(shèng)楼吞噬(shì)

  B、羸(léi)弱鲁莽(mǎng)厄(è)运

  C、步履(lǚ)告罄(qìng)毋(wú)宁

  2、填空。(5分)

  文章作者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国籍)文学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和创作方面。本文主人公是。

  3、据重音写出相应的提问。(6分)

  A、老师让你马上去办公室。

  B、老师让你马上去办公室。

  C、老师让你马上去办公室。

  4、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分)

  ①他们疲倦已极……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

  ②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③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④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5、结合语境,说出“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话。”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何这样比喻?(2分)

  第二部分:课文精读(30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尽管,这天晚上他们还是。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6、将“夺眶而出、夜不成眠、风餐露宿、闷闷不乐、精疲力竭”填在文中括号内。(5分)

  7、概括文段主要内容(3分)

  8、文中划横线句是谁的观点?如何理解?(4分)

  9、斯科特为何认为“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4分)

  10、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斯科特他们怎样的内心感受?(5分)

  11、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不接受行否?(5分)

  12、以“奋斗”和“诚信”为主题各写一句名言。(4分)

  第三部分:同文互读(30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

  ⑴27日,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飘浮矗立)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阔宽厚)的怀抱里。

  ⑵你会透彻地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

  ⑶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杖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牢固的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感到深刻的汗颜……。

  ⑷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

  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任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

  ……(节选自张耀东的《踏访黑沟百丈冰》)

  1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3分)

  14.结合语境解释词语。(4分)

  建树:汗颜:

  15.揣摩加点词的表达作用。(6分)

  A.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

  B.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杖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牢固的支点。

  16.第⑵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分别指什么?(6分)

  17.在第⑶段末省略号处仿照划线句再写两句,与之构成排比。(6分)

  18.如何理解文末粗体字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19.积累两句寄情山水的古诗。(4分)

  第四部分:语段仿写(40分)

  1、语段引用: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2、特点提示:这段文字巧妙地运用感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品质:对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手指)进行特写,细致刻画其动作,展示了斯科特此刻

  悲伤、痛苦的心情和对亲人们的无比想念以及面对死亡的镇定,突出了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执着、拼搏的精神,超人的毅力和视死如归的气概。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刻画一个感人的形象。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