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卡喉症状及处理建议:
1.异物大小不同,症状也不同:异物较小时出现声音嘶哑、喉喘鸣和阵发性剧烈咳嗽等症状;异物较大时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
2.及时到医院处理:在医院取出异物,如异物较大或深可手术取出。
3.注意术后病发症:术后可能会引起喉水肿等病发症,需以流食为主。
4.遵医嘱和定期复查:严格按医嘱服药和定期到医院复查。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孩子喉咙卡异物怎么办?
如果喉咙卡了异物,会表现出疼痛、咳嗽、吃东西卡喉咙,明显的异物感,小孩子会出现哭闹、不愿进食、恶心呕吐、流口水、呼吸困难等症状。不要强行咽东西把它弄下去,可能会损伤食道。若卡住重要的部位,如两侧的主支气管,会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会发生窒息死亡的情况。
当发现小孩出现咽喉异物导致呼吸道梗阻,切不可盲目用手指挖取,或企图吞咽蔬菜、馒头等压下异物,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应及时进行拍打其后背或者行腹部冲击、冲击法使梗阻物排出,并注意观小孩的情况,必要时应及时呼120急救。
家长应在联系送医的同时,尽快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被突然的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有反应的或1岁及以上的儿童:5次拍背,5次腹部冲击,5次冲击。
急救者站在或者跪在孩子身后,将双手环抱在孩子腰部,一手握拳,将握拳的拇指侧紧抵住孩子脐部以上、胸骨以下的腹部正中线上,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快速按压孩子的腹部,反复快速按压,直至异物排出。需要提醒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不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
★1岁以内婴儿的急救手法:
先拍背,将婴儿的身体伏在急救者的前臂上,头部朝下,急救者用手支撑婴儿的头部及颈部,用另一只手的掌根拍击婴儿背部和肩胛骨之间的区域,连续5次,大约1秒1次。
如果拍背5次仍然不能将阻塞物排出,就开始压胸法急救。
用双手安全地夹住婴儿,将婴儿翻转过来,令婴儿的背部仰卧在急救员的前臂上,婴儿的头仍朝下,急救员用手支撑婴儿的头颈部,然后另一只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婴儿胸廓上两乳头连线的位置,快速压迫,压迫力度不能太小,深度约为小婴儿胸廓的1/3或者1/2,重复压迫5次,大约1秒1次。如果发现异物已经在婴儿的唇边,要小心将其取出。
特别注意
轻度气道梗阻表现为能够发声,能够有力咳嗽,或者说是具备有效的咳嗽(即能够哭泣,能口头回答问题,大声咳嗽,咳嗽前能吸气,具有完全清醒的意识),由于气道未完全梗阻,此种情况下使用冲击、腹部冲击、或按压产生的风险远远高于益处,因此轻度气道梗阻不应使用这些积极的措施进行急救,而应鼓励患者通过咳嗽的方式将异物咳出,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因为随时可能会转为重度气道梗阻。
如果变为无效的咳嗽(即不能发声、咳嗽无声、不能呼吸、发绀、意识水平下降),则提示重度气道梗阻,如进一步变得无反应,则提示已发生窒息性心脏骤停。
如何预防?
由于幼儿的声门非常狭窄,稍微有刺激,很容易引起喉痉挛,而且幼儿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特别差。因此发现孩子耳鼻咽腔有异物进入,不要拖延,应立即到医院处理。同时,家里有幼儿的,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在吃东西时,不要逗笑或者讲话,以防呛入气管。
☞教育孩子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不要给 3 岁以下的孩子买可拆解的玩具。
☞把电池、硬币、坚果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收拾起小体积的物件,以防幼儿出于好奇塞入呼吸道
☞食物中含有果核、骨头、鱼刺等时,要小心剔除;或直接选择食用去核红枣、剔骨鸡肉、鱼刺少的三文鱼、鳕鱼等食材。
嗓子卡东西有什么症状
1、感觉喉咙有异物感
有些人会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卡住,但是却无法用咳嗽等方式将其排出。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食物残渣、药片等卡在了喉咙里,也可能是因为喉咙内出现了炎症或肿块引起的。此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咳嗽或反酸感
喉咙卡东西还可能引起咳嗽或反酸感。喉咙内有异物时,人的本能反应是想要排出。这时咳嗽反射就会被激活,引起不断的咳嗽。此外,喉咙内的异物也可能会刺激食道,导致胃酸逆流,从而引起反酸感。如果咳嗽或反酸感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3、声音嘶哑或失音
有时喉咙卡东西还可能会导致声音嘶哑、失音等问题。如果喉咙内有异物,会对声带造成刺激,破坏它们的振动功能,从而导致声音变得嘶哑或者完全失音。此外,喉咙内的炎症、感染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声音失常。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建议尽快就医治疗,避免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4、呼吸困难
如果喉咙内的异物比较大或者位置较深,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到喘不过气来,甚至出现窒息的症状。如果出现呼吸困难,需要立即就医,寻找病因并进行紧急处理,以免生命受到威胁。
如何判断宝宝异物卡在喉咙?怎么防止宝宝异物卡喉?
宝宝的喉咙比较小。吃一些有鱼刺和坚果的食物,很容易导致异物卡在喉咙的现象。如果有异物卡在宝宝的喉咙里,宝宝会有什么样的症状?
如何判断宝宝的异物卡在喉咙里
1声音嘶哑异物刚进入孩子喉咙时,宝宝一般咳嗽明显,声音嘶哑。有些婴儿甚至会出现紫癜和呼吸困难。如果是比较小而光滑的异物,如瓜子、玉米等,家长可以在孩子咳嗽时听到异物向上撞击声门的声音。如果异物较大,会堵塞气管,阻碍两侧主支气管的通气,有的宝宝甚至会窒息死亡。
2小异物卡在孩子喉咙时,大多数孩子会有轻微的咳嗽,然后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无症状期。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是特别严重。只要不是尖锐的,没有腐蚀性的,都会通过孩子的排便排出。
3分泌物增多豆子在洗完水后会迅速膨胀,如果堵在宝宝的喉咙里,很容易造成气道堵塞。在气道停留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咳嗽症状就会越严重,气管内的分泌物也会增多,最终可能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的症状。
如何防止异物呛到宝宝?
首先,家长要避免给三岁以下的孩子直接吃容易噎到的食物。根据临床资料,经常导致儿童异物卡在喉咙的食物主要有花生、果冻、坚果、口香糖、鱼骨、肉片、樱桃等。为了防止意外,孩子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这类食物。如果有吃的需求,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并示范孩子怎么吃。
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将这类食物切碎磨碎,以防异物呛到喉咙。有些孩子吃饭时容易情绪波动、大笑、打闹,这也是异物卡喉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的防止孩子被异物呛到,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专心吃饭,防止异物呛到的发生。
此外,误吞玩具或零件也是导致孩子卡喉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要注意购买适合孩子年龄的玩具,以免小零件被孩子吞食。
【宝宝异物卡喉的表现】宝宝喉咙卡异物有什么反应
宝宝异物卡喉→异物进入期:呛咳明显,气喘,声嘶
多于宝宝进食中突然发生呛咳、剧烈的阵咳及梗气,可出现气喘、声嘶、紫绀和呼吸困难。
若为小而光滑的活动性异物,如瓜子、玉米粒等,可在孩子咳嗽时,听到异物向上撞击声门的拍击声,手放在喉气管前可有振动感。异物若较大、阻塞气管或靠近气管分支的隆凸处,可使两侧主支气管的通气受到严重障碍,因此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宝宝异物卡喉→安静期:轻微咳嗽和憋气若异物较小, *** 性不大,或异物经气管进入支气管内,则可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咳嗽和憋气的症状很轻微,甚至消失,从而出现或长或短的无症状期,故使诊断易于疏忽。
护理:一般来说,直径小于2厘米(约1元硬币大小),长度小于4厘米的异物,若不是尖锐的、或有腐蚀性的物品,都可以通过粪便排出。
宝宝异物卡喉→ *** 或炎症期:气管黏膜肿胀,出现持续性咳嗽植物类气管异物,因含游离酸,故对气管黏膜有明显的 *** 作用。豆类气管异物,吸水后膨胀,因此容易发生气道阻塞。异物在气道内存留越久,反应也就越重。初起为 *** 性咳嗽,继而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气管黏膜肿胀,而出现持续性咳嗽、肺不张或肺气肿的症状。
宝宝异物卡喉→并发症期:咳痰带血,或有肺不张症状异物可嵌在一侧支气管内,久之,被肉芽或纤维组织包裹,造成支气管阻塞,易引起继发感染。
长时间的气管异物,有类似化脓性气管炎的临牀表现:咳痰带血、肺不张或肺气肿,引起呼吸困难和缺氧。
注意:只要孩子出现过剧烈的咳嗽,家长一定要及时找出原因,有的孩子在出现呛咳10天之后才出现症状,这时已经引发了严重的肺部疾病。
宝宝异物卡喉的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家长通过此情况来判断在你等待宝宝排出被吞食的异物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他的状态。
宝宝若是异物卡在食道,会嘴巴不断流口水、无法再吞其它东西、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形;
若是阻塞了呼吸道,会哭泣且脸部会发黑;
若吞下的异物为尖锐物,嘴巴还可能出血、受伤。
宝宝的呼吸道非常狭窄,若气管被阻,脸部就会发黑,如不能及时将异物移出,很快就会缺氧,在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停止呼吸甚至死亡。要马上带他去医院
注意针对宝宝异物卡喉作出紧急处理一旦发现孩子发生了气道异物,则应争分夺秒立即在现场采取有效措施~
正确处理方法:孩子张口后可在咽喉部位看见异物,则可小心谨慎地用手指伸进去将异物抠出。如异物已进入气管内,应立即将孩子头朝下竖起,并重重地拍击孩子背部,以便异物自然落出。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无论是否已将异物排出,均须及时将孩子送往医院检查。
宝宝异物卡喉,预防在先当然,对于宝宝异物卡喉的情况是可以预防的。防止婴幼儿吞食异物,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宝宝的身边不可以没有大人,也别让大宝宝照顾小宝宝。
检查婴儿活动的范围内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钱币、图钉、小钮扣以及玩具上的小部件是否容易掉落。
不给学龄前儿童吃花生、瓜子、豆类及带核的食物(如枣子、梅子、桔子等);
及时纠正孩子将小玩具含入口中玩耍的不良习惯,并尽量避免将有可能吸入气道的小玩具给孩子玩;
培养孩子安静进食的良好习惯,孩子在进食时,应严禁其吵闹跑跳,教育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大人在此时也应注意尽量不要训斥、惊吓孩子,不要与孩子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