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2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0
读纪伯伦《先知》读后感两篇
外国的爱情诗也是十分感人的,他们更加直白更有*,如果说中国的爱情模式是蚕丝的话,那西方人的模式就可以看成丝织成的绫罗了,密集而华丽。像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您》、叶芝的《当你老了》、布朗宁夫人《我是怎样的爱你》、拜伦的《雅典的少女》、雪莱的《月光奏鸣曲》中:“你像紫罗兰温柔的眼睛,凝视着蔚蓝色的苍穹。”简直太美了!还有那首广为流传的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感动了无数沉浸在爱河之中的人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
而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在一起……
除了大量的爱情诗,还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来证明这种感情的不朽:不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单看倾国倾城的海伦,牵人肺腑的《西厢》就知道——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以上说的是的异*情,实际上还有一种同*情,有些人称他们为*,实际上在我眼中,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并非指的是两人同性别,而是指的“灵魂”,也就是内在的性别,如果一对恋人中有一方更偏向于女性,那这不是*,我所说的*是指不管在肉体还是精神内在上都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两人(当然,人本身就具有双性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及生理原因从而演变成了男性更为阳刚,女性更为阴柔的特点,于是产生了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四手四脚,两个头,他们的搭配有男男、*、男女。后来因为触怒了神明,被劈成了两半,于是,人就要穷极一生去寻找他的另一半。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比异性恋要更为纯洁,因为异性恋在潜意识中多少是以生殖繁衍为目的的,而*则没有这个前提(当然指真正的爱情,不以肉体*的发泄为条件)。许多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或家庭不正常,还作出了许多统计。可是爱情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事实上,是先有的现象,才有统计的结果,你可以说数字是科学的,但不能反过来推出感情是科学的,如果一切都用数字来证明,那我们与机器又有何区别?感情是神赐予人类最后的慈悲。
大家可以去看看罗川真理茂的《纽约•纽约》,相信你一定会被感动,不是因为他们是*,而是因为爱情。
说着说着似乎有些跑题,那最后就以纪伯伦的诗作结尾:“不要以为你可以指引爱的方向,因为爱,如果他认为你配,将指引你的方向。
李煜的: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0
别看安意如的书啦,她就是靠抄袭而出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1
对啊..安意如的都是小女生调调,只有假意境没有真意思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0
读纪伯伦《先知》读后感两篇
外国的爱情诗也是十分感人的,他们更加直白更有*,如果说中国的爱情模式是蚕丝的话,那西方人的模式就可以看成丝织成的绫罗了,密集而华丽。像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您》、叶芝的《当你老了》、布朗宁夫人《我是怎样的爱你》、拜伦的《雅典的少女》、雪莱的《月光奏鸣曲》中:“你像紫罗兰温柔的眼睛,凝视着蔚蓝色的苍穹。”简直太美了!还有那首广为流传的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感动了无数沉浸在爱河之中的人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
而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在一起……
除了大量的爱情诗,还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来证明这种感情的不朽:不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单看倾国倾城的海伦,牵人肺腑的《西厢》就知道——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以上说的是的异*情,实际上还有一种同*情,有些人称他们为*,实际上在我眼中,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并非指的是两人同性别,而是指的“灵魂”,也就是内在的性别,如果一对恋人中有一方更偏向于女性,那这不是*,我所说的*是指不管在肉体还是精神内在上都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两人(当然,人本身就具有双性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及生理原因从而演变成了男性更为阳刚,女性更为阴柔的特点,于是产生了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四手四脚,两个头,他们的搭配有男男、*、男女。后来因为触怒了神明,被劈成了两半,于是,人就要穷极一生去寻找他的另一半。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比异性恋要更为纯洁,因为异性恋在潜意识中多少是以生殖繁衍为目的的,而*则没有这个前提(当然指真正的爱情,不以肉体*的发泄为条件)。许多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或家庭不正常,还作出了许多统计。可是爱情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事实上,是先有的现象,才有统计的结果,你可以说数字是科学的,但不能反过来推出感情是科学的,如果一切都用数字来证明,那我们与机器又有何区别?感情是神赐予人类最后的慈悲。
大家可以去看看罗川真理茂的《纽约•纽约》,相信你一定会被感动,不是因为他们是*,而是因为爱情。
说着说着似乎有些跑题,那最后就以纪伯伦的诗作结尾:“不要以为你可以指引爱的方向,因为爱,如果他认为你配,将指引你的方向。
李煜的: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1
别看安意如的书啦,她就是靠抄袭而出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1
对啊..安意如的都是小女生调调,只有假意境没有真意思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0
读纪伯伦《先知》读后感两篇
外国的爱情诗也是十分感人的,他们更加直白更有*,如果说中国的爱情模式是蚕丝的话,那西方人的模式就可以看成丝织成的绫罗了,密集而华丽。像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您》、叶芝的《当你老了》、布朗宁夫人《我是怎样的爱你》、拜伦的《雅典的少女》、雪莱的《月光奏鸣曲》中:“你像紫罗兰温柔的眼睛,凝视着蔚蓝色的苍穹。”简直太美了!还有那首广为流传的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感动了无数沉浸在爱河之中的人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
而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在一起……
除了大量的爱情诗,还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来证明这种感情的不朽:不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单看倾国倾城的海伦,牵人肺腑的《西厢》就知道——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以上说的是的异*情,实际上还有一种同*情,有些人称他们为*,实际上在我眼中,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并非指的是两人同性别,而是指的“灵魂”,也就是内在的性别,如果一对恋人中有一方更偏向于女性,那这不是*,我所说的*是指不管在肉体还是精神内在上都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两人(当然,人本身就具有双性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及生理原因从而演变成了男性更为阳刚,女性更为阴柔的特点,于是产生了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四手四脚,两个头,他们的搭配有男男、*、男女。后来因为触怒了神明,被劈成了两半,于是,人就要穷极一生去寻找他的另一半。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比异性恋要更为纯洁,因为异性恋在潜意识中多少是以生殖繁衍为目的的,而*则没有这个前提(当然指真正的爱情,不以肉体*的发泄为条件)。许多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或家庭不正常,还作出了许多统计。可是爱情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事实上,是先有的现象,才有统计的结果,你可以说数字是科学的,但不能反过来推出感情是科学的,如果一切都用数字来证明,那我们与机器又有何区别?感情是神赐予人类最后的慈悲。
大家可以去看看罗川真理茂的《纽约•纽约》,相信你一定会被感动,不是因为他们是*,而是因为爱情。
说着说着似乎有些跑题,那最后就以纪伯伦的诗作结尾:“不要以为你可以指引爱的方向,因为爱,如果他认为你配,将指引你的方向。
李煜的: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1
别看安意如的书啦,她就是靠抄袭而出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1 16:51
对啊..安意如的都是小女生调调,只有假意境没有真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