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3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38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1〕。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2〕。
擘开苍峡吼奔雷〔3〕,万斛飞泉涌出来。
梗枯槎无泊处〔4〕,一川寒碧自萦回〔5〕。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悟真源行不断,倚筇随处弄潺盢〔6〕。
【注释】
〔1〕幅巾:古代贫贱男子以整幅绢裹头的头巾。《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2〕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3〕擘开:冲开。
〔4〕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5〕萦回:徘徊荡漾。
〔6〕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导读】
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39
原文
偶题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幅巾:古代贫贱男子以整幅绢裹头的头巾。《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译文】
其一: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想到云却是从地下升上天的呢。(意似指莫轻视微不足道的事物)
其二: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意似叹世态炎凉)
其三: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意似寓随遇而安,珍视眼前)
更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8:39
诗人由眼前的青山之上云涛断缺处,忽而作雨,忽而天晴的奇景,想到生活中人们只会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的根底,从而悟出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