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8: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7 21:51
(文:来自网络)
登飞来峰
宋 王安⽯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y在最⾼层。
作品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耸⼊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望远⼼胸宽⼴。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品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30岁时所作。皇佑⼆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书的先声,实⾏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
本诗的第⼀句,诗⼈⽤“千寻”这⼀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写出⾃⼰的⽴⾜点之⾼。
诗的第⼆句,巧妙地虚写出在⾼塔上看到的旭⽇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朝⽓蓬勃、胸怀改⾰⼤志、对前途充满信⼼,成为全诗感情⾊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动的形象⼜有深刻的哲理。古⼈常有浮云蔽⽇、邪⾂蔽贤的忧虑,⽽诗⼈却加上“不畏”⼆字。表现了诗⼈在*上⾼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和决⼼。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局和长远。
在写作⼿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见其⾼。此句极写登临之⾼险。承句写⽬极之辽远。承句⽤典,《⽞中记》云:“桃都⼭有⼤树,⽈桃都,枝相
去三千⾥。上有天鸡,⽇初出照此⽊,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升”七字,不仅⾔其⽬极万⾥,亦且⾔其声闻遐迩,颇具⽓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唱。且作者⽤事,深具匠⼼。
第三句“不畏”⼆字作峻语,⽓势夺⼈。“浮云遮望眼”,⽤典。据吴⼩如教授考证,西汉⼈常把浮云⽐喻奸邪⼩⼈,如《新语·慎微篇》:“故邪⾂之蔽贤,犹浮云之障⽇也。”王句即⽤此意。
第四句⽤“y在最⾼层”拔⾼诗境,有⾼瞻远瞩的⽓概。转、结⼆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y在最⾼层,所以不畏浮云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因⼀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