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PSP和EPSP?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3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29

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扩展资料:

I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PSP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PSP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29

突触后电位-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 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 突触后膜 - Na+, K+内流 - 去极化)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 I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突触后膜 - Cl- 内流 - 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好似一个整合器,突触后膜的电位改变取决于

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的代数和,当后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

在比较细小的轴突始段引发扩布性动作电位。

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突触

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30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
*
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
突触后膜
-
na+,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
ipsp产生的离子机制
(突触后膜
-
cl-
内流
-
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好似一个整合器,突触后膜的电位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的代数和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当后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在比较细小的轴突始段引发扩布性动作电位。
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
k+内流
-
去极化)
2.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