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3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34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路径应该是什么?如何落实?这是当下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践行、落实谈几点认识。
切实加强道德实践。“道德者,行也。”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必须是起而践行。因为实践不仅是个体思想品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思想品德修养的动力和目的,而且是检验思想品德修养成效的根本尺度。所以,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而不能只作为口号停留在口头上、满足于文件的解读上。比如践行“爱国”,就必须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要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要时时处处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理,“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也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体现,要有载体和平台。《意见》指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变化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概言之,道德如果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亚当斯密说:“良好的社会制度和*制度将能够给那些既有益于个人完善又有助于他人幸福的品质提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那些损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和行经。”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总要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求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在当下必须要以着力建设讲规则、讲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前提,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形成并弘扬良好道德行为的评价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环境生成。如此,才能鼓励和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当中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整向效应。”“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的论述,正是这样一个观点的表达。
注重党员干部模范践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广大党员干部身为集领导、管理(治理)、协调、服务等角色为一身的特殊道德主体。决定了社会对他们的道德要求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也决定了该群体道德水平之高下对社会公众的道德追求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全社会看党员,党员看党的领导干部。道德修养高尚的党员领导干部,能以自身优良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党的领导干部极易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效应。 因此,要求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要求作为公民中的精英的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意见》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强调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同志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古今中外道德建设经验表明,脱离现实、大而化之、让人可望不可及甚至望而生畏的道德要求,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因此,要求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一定要改变我们以往在道德教育当中把道德标准拔高再拔高的做法,要树立“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的理念。即在一般意义上,提倡公民从生活小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遵守基本的为人处事之道,遵守基本的职业守则和基本的公共道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对一些特殊公民的最低要求是起码不能突破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7:35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可以说,融入的程度,反映着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决定着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要下力气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做深入、做扎实。
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各行各业虽然领域不同、性质不同、业务不同,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领域,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各方面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各行各业要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行风评议,规范行业行为,彰显正确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行业本领域深深扎根。
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要有内涵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
融入*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我国*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方面*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和法律保障。要充分发挥*、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契合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创新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微”字上下功夫。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运用文艺表现形式,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运用各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年,重大典型、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抓,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结构,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四是在公益广告宣传上下功夫。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要制作刊播一批“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品,突出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同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突出青少年这个重点,发挥好公众人物的作用,推动形成全体人民共同践行的生动局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有力有效加以推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观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坚强思想道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