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3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59

来自世博会的现场报道:见下面链接

http://www.ylxw.com.cn/news/content/2010-05/04/content_4571.htm盼盼携

手南非现场报道团:揭秘中国记者团衣食住行

关键词:盼盼食品

随着世界杯比赛小组赛的全面开打,由中国食品行业领军品牌盼盼食品赞助的南非世界杯现场报道团每天都在前方传来了最新的资讯,不经意间报道团在南非已经度过了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他们在采访之外的生活如何,食衣住行和国内相比有什么差别呢?

为此我们找到了报道团的几名代表,今日早报记者聂磊旻、上海青年报记者陈敏、深圳晶报记者吴邦、海峡都市报记者王敏,让我们一探究竟。

身着盼盼食品赞助服装的新锐体育联盟记者王敏、杨晓波与搜狐副总裁陈陆明在出征仪式上
衣: “这里冬天不太冷”纯属忽悠

到南非一周,冷得要命。早晚只有1摄氏度,大家都只带了秋装,结果扛不住了,什么T恤、围巾、运动服、马甲……全往身上套,远远一看,一群犀利哥。

我们周边的好多同行都被忽悠了,网站上查到的南非气候都写这“这里冬天不太冷”,而事实证明,冬天还是很冷的。别忘了,这儿已经是非洲的最南端。到南非之前,大家得到盼盼食品的赞助,及时得到了一整套装备,虽说是“防寒服”,不过那只是一件单层外套而已,在南非的寒风中也不顶事。这个时候,我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拿出一套棉毛衫裤以及毛线帽子和手套,感觉特别好。接下来我要去看晚上的比赛,保暖很重要。

身着盼盼食品赞助服装的新文化报记者陈涛南非采访中国驻南非约翰内斯堡领事馆总领事房利夫妇
食:要是有碗红烧肉多好

说到吃,就杯具了。在这里天天吃大白菜,吃得生不如死,难得有天有*叫“改善伙食啦“,冲到餐厅一看:小白菜。除了采访,业余生活过得极其无聊,来了10天,上午跑赛场,下午写稿,晚上看球,一分钱没用。实在没时间买吃的,居然做梦喝了杯冰可乐,太馋了。

记得刚到南非那天,约堡总领事和到南非采访的国内记者一起吃饭,他万万没想到这是一批“饿狼”。饭吃了一半,我们一大堆人就把桌子上的酒全藏到车上去了,准备回去细水长流慢慢喝。我分到一箱啤酒,结果第一天南非队出场那天就被大家喝完了。那天去看阿根廷队和尼日利亚队比赛,喊得嗓子冒烟,买了瓶330毫升的冰啤酒,8美元。记得当时甚是感慨:这时候来碗红烧肉多好啊……

杭州的朋友听完这个故事后,个个感动得像郑大世听朝鲜国歌,“回来请好好吃两顿大肉,这娃,太可怜了。”

住:住的大别墅,偶尔放放风

其实我们在南非住得还行,据说是喀麦隆某*的别墅,占地也有个一两亩,围墙上密密麻麻拉了无数电网,楼下放养了只孔雀,我每次看到它都下意识地*下嘴唇——有谁吃过孔雀肉没,红烧好吃不?

这个庄园很大,上万个平方,但是一周都待在这里在精神上已经疲劳了,就像“ 治安拘留”,偶尔出去放放风。

楼下有块草皮,质量非常好,每天写完稿子就在那踢三对三。可惜有高原反应,一跑就喘。跟后方编辑保证,每天在前线练体能,回去肯定带球突破气势如虹。后方编辑回复:“你快回来吧,编辑部买外卖的活正愁没人呢。”

行:交通基本靠走

交通基本靠走,这是形容中国一些偏僻地区的状况,没想到,拿来形容南非的交通也挺合适。才来两天,最深的印象是,没有车,基本寸步难行,约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这两天,我一直没看见公共汽车。在这里出行,一般靠三样,私家车、出租车和小巴车。

私家车咱没有,出租车在街道上根本看不见。据说很少,道理很简单,在南非,富人都有私家车,随着黑人中产阶层的出现,南非私家车拥有量很高,每六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穷人则打不起车。出租车一般都是为外国人准备的,还必须通过电话预约。表面价格不贵,但司机通常会漫天要价,不论路程远近,起步价一律200兰特(1兰特约合0.9元人民币)。小巴车倒是见了许多,真小。除了司机,能坐10个人左右。有两个特点,一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停,超市前面也冲进去,随时招呼乘客。二是所有乘客都是黑人,没见到一个白人或者亚洲人。价格不便宜,每站地4兰特。昨天,一个拉客的黑人看见我们就很热情招呼,还摆出李连杰的招牌动作,口说“功夫”。没人敢坐。来之前一个在约堡做生意的朋友就警告,不要坐小巴。来之后,房东也立即提醒我们,“小巴很危险,千万别坐。”

感谢盼盼食品为南非世界杯中国记者团提供装备赞助及应对安全突发事件的资金支持,为记者团成员在南非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思考
从目前大多数媒体播出的现场报道看,整体上是好的,基本抓住了现场报道的特点,发挥了现场报道的优势。然而,也有许多记者在运用现场报道中存在许多问题,使现场报道陷入一般报道的境地。

目前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抓住现场报道的特点。现场报道是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紧密结合的体裁,记者要充分运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现场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和声音,通过镜头和解说构成特色画面和音响,激起新闻带给观众观看的第一兴奋点,从而实现立体传播新闻的良好效果。而许多现场报道并没有抓住这一特点,使现场报道显得平庸乏力。
记者运用现场报道的“功力”不够。现场报道是检验记者和媒体的最有效手段,它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记者的策划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能力和独到的观察能力等等。但是,从目前播出的现场报道看,许多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这些能力明显不够。
现场报道的策划不到位。现场报道重在策划,没有策划的现场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报道,起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许多现场报道之所以显得的平庸单调,不能激发观众的兴奋点,问题多出在没有很好的策划上,致使现场报道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

现场报道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视最快捷、最直接播发新闻的形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没有一般新闻的中间制作环节,而记者就成为能否做好现场报道的关键,因而,它决定了这种报道形式对记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记者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现场报道会涉及很多突发性事件,因此当记者闻讯后,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策划,强抓新闻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和闪光点。只有这样,现场报道才能够全面、立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和闪光点。
记者要有快速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现场报道多数是正在发生的新闻。它的变化发展有时是很难把握和预测的。因此,要求作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旦新闻事件发生变化,要迅速调整采访和报道方案,掌握报道的主动权,使报道沿着新闻事件的变化顺利进行。
记者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记者用手中的话筒来报道新闻。而现场报道更是这样。它要求记者在现场通过采访、解说一次性地把新闻提供给受众。这就对记者提出了口头表达上的更高要求。在采访上,提问要亲切、平和,避免重复,且语言要有条理、逻辑要清楚;在解说上,更要讲究语言表达,尤其要有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即口头化和通俗化。除了要遵循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语言外,还要有现场环境语言,即对现场的情节、气氛、变化的节奏等的把握,记者要把这两种语言相结合,使报道在轻松、充满节奏感、现场气氛感中传播出去。
记者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现场报道和一般的常规报道不一样,它要求记者在现场将新闻通过采访、解说一次性完成。因此,记者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相关采访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在平时就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在各种采访、解说中能时刻处于主动的位置。

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作为一种迅速快捷的广播电视报道方式,它最大的优势是以独家视角迅速直观地传播新闻。那么,它的特点决定了作现场报道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报道方案、一些独到的报道手法和视角。
做好报道前的策划。现场报道的题材一旦确定,策划就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报道的关键。因此,要运用独家的视角迅速做一套策划方案,其中,涉及新闻报道的导向、新闻发生的条件、新闻的背景、主题的构思、角度的选择、场景的运用、采访对象的选择、目击者的联络、采访提纲的拟订、细节的抓拍、现场气氛的把握、新闻的传播方式等等,如果时间上允许,都要做到细致的策划,这样可以避免在现场报道过程中少走弯路。
进入现场后的应变。现场报道一般都是正在发生的新闻,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报道前的策划只能是预测常规的情节和细节,而且大多数现场报道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策划,加上随时变化的情节和细节也难以预测。因此,记者要紧盯新闻事件变动的脉搏,以良好的应变能力使报道的节奏紧跟新闻事件变化的节奏,让受众通过现场报道最全面、最迅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的全过程。例如:《从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整条消息只有1分钟左右,但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现场的瞬间变化:“在后排的观察员席位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记者能够迅速抓住现场最能表达中国入世艰难之路的细节,体现出其快速的应变以及独家的思路。
现场报道必须抓住兴奋点。记者要抓现场中的兴奋点,就是在取景、状物、写人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生动传神,谋篇布局,工整而精巧,使新闻始终处在兴奋点上,吸引受众看下去。像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获得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连续报道《霸州“*”*杀案庭审现场报道》,就是不断给听众传播兴奋点的成功之作。记者准确地把握了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抓住了庭审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对法庭内外做了长时间、全景式的报道,激起了听众的注意力,把听众牢牢吸引在收音机旁,使新闻报道全过程都处在兴奋点上,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采访提问一针见血。现场报道中的提问也是能否做好现场报道的一个关键,更是关系到现场报道是否有深度的关键。首先,提问要一针见血。采访语言一定要简练,把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开始;其次,记者问话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记者的问话脱离新闻主题,使新闻既显得冗长,又让被采访对象无所适从,更使受众弄不清主题;再次,问话要有艺术性。短短几分钟的现场报道,要求采访切准要害,那么,问话就肯定要讲究艺术性。
现场报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一条短消息也是如此。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总结,以便更科学、更完美、更形象、更生动立体地向受众报道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