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让数学课堂上春光熠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4:2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37

一、数学与生活如影随形,教学要和生活结合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业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能赋予人的创造性,是一种人类的文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们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不正是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吗?而“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因此,数学教师应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课堂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惧怕为亲切,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二、激发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夯实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中学数学教学更应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慧人慧语》中说: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完美。学习数学亦复如是,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是个人脱颖而出的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创新,教师也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和结晶。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中学数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的定义是:“从新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归根结底是兴趣的激发
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方法多多,不一而足,关键是提起学生的数学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通过直接培养的形式,有的可通过间接的途径培养。如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数学竞赛,培养数学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适当展开争论,在班级树立榜样,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施行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数学教育工作者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和单调,让课堂教学不再简单的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致,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55

要提供宽松学习氛围
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感氛围下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敢说敢做。
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经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谁愿意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想到一块了”等。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朋友的关系,用尊重、相信、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使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敢于当着老师的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二一”或“二二二”的比例进行异质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个人想法,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再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加以解决。
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老师授课时的“错误”,用非常简单的理由指出老师的“错误”,进而发展到让学生即使在对自己的想法尚不确定时,也敢于说出来,再由同学们来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植树小组每人每天种8棵树,照这样计算,5人4天一共种多少棵树?”(用两种方法解答)所用方法是:第一种,先求出5人1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第二种,先求出每个人4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教师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用两种方法解决,等教学完所用方法后,提问学生:学完这道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要创设各种创新机会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好奇、活泼的能动状态。例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连减,把两个减数合并为一个减数的简便运算),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全班同学手上都有100元,去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规则是:售货员每次同时卖两种物品,哪个同学先算出他用100元买两种物品后所剩的钱,那两种物品就卖给他。售货员出示物品的价格为:(1)16元和34元;(2)53元和27元;(3)29元和31元;(4)15元和75元;(5)28元和42元。学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创新意识,使计算变得简便。
2.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边思维、边创造,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合起来教。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几组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普通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两个,要求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比一比、量一量,然后分类,说说哪几类已经学过,哪几类没有学过。教师说明没有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最后,要求就这几类图形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之,我们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他们用创新的精神去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应用,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