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是褒意,还是贬意?出自何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1:50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5:45

褒义词。

三寸不烂之舌

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释义: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译文:毛先生凭他善于辞令的口才,比百万的军队都强大。

引用: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

反义词

笨嘴拙舌

拼音:bèn zuǐ zhuō shé。

释义: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出处: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用法:作谓语;用于谦辞。

例句:我笨嘴拙舌的,怎能参加辩论会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5:45

三寸不烂之舌是褒义词。意思是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的原文释义是:毛遂自荐,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几百,都不如*。结论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给予高度评价,立马提拔毛遂为一级智囊人物。

【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示例】: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近义词】三寸之舌

三寸不烂之舌的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

平原君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一番后,勉强同意他前去。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办成。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

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