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13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2 23:12

1、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同伴对与个体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父母,教师和*的影响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2、个体的心理特征。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者惩罚对人们态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度形成就容易些,反之就比较困难。

3、个人经验。一个人的经验往往与其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实践证明,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山东人喜欢吃大葱的习惯,就是由于长期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只经过一次戏剧性的经验就构成了某种态度。

扩展资料

态度的特性:

1、社会性

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2、具体性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3、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2 23:12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和说服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的态度和信念, 如已经既成事实的态度就难以转变;人格因素,如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比较容易被说服、自尊性水平比较 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
四、情景因素:预警,预警有双重作用,如果接 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警可以促使态度的转变,反之,如果态度与接受者 的利益密切相关,预警反而会抵制态度的转变;分心,分心也有双重作用,只有当分心能干扰在没有分心的情况下有效的反驳过程时,分心才能导致被说服。也就是说,当议题是我们熟悉的、而且我们已经对此 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比我们没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时,分心更容易导致被说服;重复,重复的频率和说服的效果呈倒U型,中等程度的重复说服效果最好。
态度改变相关理论中最著名的是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平衡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 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是研究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比如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随着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认知因素之间会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因素产生失调状态时,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来调整这种状态,达到认知协调。
二、认知平衡理论: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一种关于认知结构、过程和变化的理论。他把认知过程分解为认知要素,由此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驱使认知主体设法恢复认知平衡量。海德虽然也是从认知角度探讨态度变化,但他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影响,即重视中间人或传递者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2 23:12

社会因素,个性因素,团体因素,宣传因素,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