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03
广韵和中尉有关系吗?
广韵是讲汉字发音的书啊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 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 ,后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 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於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较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03
尉
尉
姓氏
念"yu"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此姓有"yu"和"wei"两个读音,读音不同,来源有别。当读"wei"时,相传出自春秋时郑国,是当时一位掌管刑狱的官吏的后代。他的官名叫尉正,后世尉姓来源于他的官名。至于读"yu"时,则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复姓尉迟,是由这一复姓简化而来的。尉姓历史上以太原、荥阳、河南为郡望。历史名人有:春秋时人尉止、尉翩,战国时军事家尉缭,北魏定州刺史尉古真等到。周王室成员大夫尉止为子产、子虫乔所杀,其子尉翩宋国。战国时,尉翩后人尉缭尉 氏人,治商鞅之学,有贤名,著书《尉缭子》二十五篇。尉〓的后代皆蔚氏。见《通志•氏 族略》.
郁姓源流 郡望堂号
一、寻根溯祖
1、相传大禹的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的始祖,其后代子孙称
郁氏,遂成郁姓。
2、古代有郁国,春秋时成为吴国大夫的封邑,其后代子孙亦称
郁氏。
3、历史上西域有郁立国,国人或有以郁为姓。
4、历史上有郁夷县、郁秩县、郁致县,有以地名郁为姓者。
5、春秋时鲁相郁贡的后代皆姓郁。
6、郁姓与尉姓通。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
郁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太原)、黎阳。
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
又有古代军官名。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兵使民。战国时赵国设有“中尉”,主“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各国在将军之下多设有“国尉”、“都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以后各代中枢设“太尉”(有时改为“大司马)”以掌兵事。汉代的诸侯王国内设“中尉”。地方各郡、县则设“都尉”、“县尉”。
尉
官名。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亦称军尉。《淮南子·兵略》:“正行伍,连什伯,明旗鼓,此尉之官也。”《许注》:“军尉所以尉镇也。”战国时赵国于军中设尉和都尉,并于朝中设中尉,主“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性质与赵的中尉相同。秦国亦于军中设尉,并在朝中设国尉,白起、尉缭曾任此职。秦代起朝廷设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续汉书·百官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04
◎ 〔~迟〕复姓。
◎ 〔~犁〕地名,在中国维吾尔自治区。
尉,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广韵》
㷉【广韵】於胃切【集韵】【韵会】【正韵】纡胃切,𠀤音畏。【说文】从上按其下也。从𡰥从火,从又持火,所以㷉缯也。隶作尉。【广韵】𠋫也,安也。 又官名。【黄震曰】尉,古司𡨥官,至秦汉改今名。义取除奸,安良民也。【后汉·光武纪】廷尉,秦官,听狱必质於朝廷,故曰廷尉。尉,平也。【史记·张释之传】今旣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又【百官志】太尉,秦官,掌军事。【应劭曰】自上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 又县尉。【汉官仪】大县两尉,长安四尉,分左右部。五代时,尉皆军校为之,建隆闲诏诸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下。 又姓。郑大夫尉止。又尉迟,复姓。 又【集韵】於勿切,音郁。【风俗通】火斗曰㷉。【韵会】说文,持火所以申缯,音畏。今俗又加火作熨,音郁。 【正字通】尉本作𤈫,或书作㷉。俗从小作尉。慰安之慰亦借㷉。申缯用火,从小者,从火之譌。㷉斗作熨,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04
尉
wèi
【名】
(会意。「尉」是「熨」的古字。表示用火熨烫缯布使之平展。本义:烫平衣服的火斗,熨斗)
[1]同本义
尉,从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缯也。——《说文》
火斗曰熨。——《通俗文》
又如:尉斗(藉热力烫平衣服的火斗)
[2]中国古代官名。掌管军事。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
八月官尉。——《淮南子·时则》
将归死于尉氏。——《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尉笞广。
尉挺剑。
夺而杀尉。
又如:尉侯(古代守边的都尉与伺敌的斥侯);尉律(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尉廨(县尉的官署);尉史(汉代郡尉之属官)
[3]*名。在士之上,校之下。分上尉、中尉、少尉
[4]官名。县官的副职
赴饶之德兴尉。——宋·苏轼《石钟山记》
丞尉闻之。——清·周容《芋老人传》
陈明选代为尉。——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新尉陈明选。
尉
wèi
【动】
[5]「慰」的本字。安慰
所过并使劳尉。——《后汉书·*传》
所以尉荐走卒。——《汉书·胡建传》
又如:尉安(安抚);尉承(安尉侍奉);尉悦(欣慰);慰纳(安抚结纳);尉劳(慰劳);尉解(安慰宽解);尉荐(慰藉);尉藉(慰劳,抚慰)
另见yù
尉
Yù
【名】
[6]姓
尉,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广韵》
另见wèi
====〖简释〗====
尉1
wei4(ㄨㄟˋ)
[1]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县~。都~。卫~。太~。
[2]*的一级,在校以下:~官。少~。上~。
[3]姓。
[4]〔~氏〕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尉2
yu4(ㄩˋ)
[1]〔~迟〕复姓。
[2]〔~犁〕地名,在中国维吾尔自治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05
尉
【寅集上】【寸字部】 尉
〔古文〕㷉【广韵】於胃切【集韵】【韵会】【正韵】纡胃切,𠀤音畏。【说文】从上按其下也。从𡰥从火,从又持火,所以㷉缯也。隶作尉。【广韵】𠋫也,安也。 又官名。【黄震曰】尉,古司𡨥官,至秦汉改今名。义取除奸,安良民也。【后汉·光武纪】廷尉,秦官,听狱必质於朝廷,故曰廷尉。尉,平也。【史记·张释之传】今旣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又【百官志】太尉,秦官,掌军事。【应劭曰】自上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 又县尉。【汉官仪】大县两尉,长安四尉,分左右部。五代时,尉皆军校为之,建隆闲诏诸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下。 又姓。郑大夫尉止。又尉迟,复姓。 又【集韵】於勿切,音郁。【风俗通】火斗曰㷉。【韵会】说文,持火所以申缯,音畏。今俗又加火作熨,音郁。 【正字通】尉本作𤈫,或书作㷉。俗从小作尉。慰安之慰亦借㷉。申缯用火,从小者,从火之譌。㷉斗作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