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5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43
入木三分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自言真胜钟繇。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译文】
东晋的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7岁就擅长书法,12岁时在父亲的枕头边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他:“你为什么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书法用笔的技巧。”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地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京城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要剔除去他写的字,(发现期笔力笔墨已经)渗入木板三分。(王羲之)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37岁时写了《黄庭经》,写完后,(只听)空中有人说道:“您的书法都感动了我,何况是世上的一般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书(楷书)胜过钟繇。”王羲之的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44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44
东晋的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7岁就擅长书法,12岁时在父亲的枕头边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他:“你为什么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书法用笔的技巧。”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地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京城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要剔除去他写的字,(发现期笔力笔墨已经)渗入木板三分。(王羲之)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37岁时写了《黄庭经》,写完后,(只听)空中有人说道:“您的书法都感动了我,何况是世上的一般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书(楷书)胜过钟繇。”王羲之的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45
〖成语〗: 入木三分
〖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示例〗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参考资料:百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45
成语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2]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3]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自言真胜钟繇。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3]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 有些作品背离了文艺作品鼓舞人的目的,把揭露官场“内幕”作为作品的“卖点”进行炒作,有些甚至对*分子“花天酒地”和极少数不合格干部的争权夺利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并把此作为吸引读者的热点肆意渲染。 ◎3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到甘肃一带采访,对那里经济的凋敝、人民的贫困,有过入木三分的描写,给社会以相当的震动。 ◎ 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 为使孙凯在商海中驰骋起来,在妻子虚称老板请自己吃饭、跳舞、送鲜花的一场戏,颇能入木三分地表现孙凯面临的矛盾心态。 ◎ 同时,曹操又是残暴的封建统治者,错杀了吕伯奢一家;为报私仇,血洗徐州;还有杀杨修、华佗等,评书中对曹操的喜惊多疑,奸诈残暴做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并且着重刻画他的内心世界。 ◎ 写到这里,子扬对于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与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对于美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入木三分的,身为*电视台国际部的负责人,这国际题材的诗甚至可视为一种“职务写作”,由于子扬有着曾在军旅的特殊身份,他写起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墓地与鲜花来能举重若轻,错落有致,从容不迫的叙述中有一种咄咄*人的气势。 ◎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 现在要害抓住了,*分析得入木三分。 ◎ 下面教师戏称其为“剪刀*”,实在是入木三分,淋漓尽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