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7:41
南京,对联的发祥地之一
据《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记载的一个故事称,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481-539年)深谙平仄声律,诗作清新自然,曾为《昭明太子集》作序,晚年辞官不出,谢绝会客,自题其门:“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文辞质朴,表达出作者厌恶官场应酬,不与达官显贵打交道的一种闲适心态。他的三妹刘令娴,文笔以清丽著称,也做以联应和:“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文坛兄妹的对仗之作,珠联壁合,佳联一出,饮誉江南,“亭台柱壁,莫不题之”。这是我们知道的南京最早的两副门联,比公元9年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桃符题联要早出450多年。
“对联天子”朱元璋
明代初年,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上至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家,大都张贴春联迎新年。据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说》:“春联之役,自明太祖始。时帝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道圣旨,把明代的春联活动推向新的*。
朱元璋这位“对联天子”不但要别人写春联,还动手亲撰联语,据《金陵琐事》载,朱元璋赐予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联:“破敌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史书上还有记载,明太祖见大臣陶安以书作枕,于是出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陶安才思敏捷,遂对执扇的皇帝对出下联“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后来朱元璋还为其赠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来赞赏陶安的文才。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偏爱,民间也出现一些署上朱元璋大名的对联,如“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莫愁湖郁金堂)、“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胜棋楼),是真是假,如今也无证可考了。
在民间还流传不少朱元璋与别人对对联的趣闻故事:如“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市井美谈,与10岁孩童的联对“十岁儿童当马驿,万年天子坐龙亭”等民间传说,还有“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等文字游戏。
清代文人重“楹联”
清朝,统治阶级为笼络知识分子,给予骈体文以特殊的重视,从朝廷、官府到民间,十分看重诗词歌赋中的对偶佳句。在皇帝的倡导下,文人墨客自是对楹联更加重视,在南京也涌现出曹雪芹、袁牧、魏源、龚贤、陶澍等楹联大家,有许多佳联妙对融入到名著中去。
《红楼梦》中的楹联佳对,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寓意深刻。第1回中描写的”太虚幻境“十碑坊,刻有一联“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第5回中宁国府上房内间有联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含有哲理,耐人寻味。第2回中智通寺有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用在比照贾府由兴盛至衰落,是一个极好的概括。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寓居南京秦淮水亭,有几副佳联,耐人寻味。“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是当年吴敬梓贫穷生活“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的缩影。尽管穷困潦倒,但是吴敬梓仍然深爱着南京。“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是吴敬梓的代表联,寓意深刻。
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牧卜居南京,在小仓山随园中有两副述志联写得新颖别致:“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平易中深含至理。
清代还有一些撰联高手,如李渔、林则徐、魏源、龚贤、彭玉麟在南京也留下不少对联,在此不一一赘述。
太平天国“红旋风”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乃至建造诸王府邸,都有很多对联活动,这和天王洪秀全对楹联的喜爱密不可分。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书写楹联的“红色旋风”刮遍府邸衙署。洪秀全在天王府金龙殿上亲笔题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威九五,重开尧舜之天”,盛赞太平军勇士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人间天国”。天王还题联:“独手擎天,重整大明新气象;丹心报国,扫除外族旧衣冠”,“天条流行,恩深雨露;朝纲理治,运转乾坤”,“天命诛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甲胄呈威风”等。
诸王府邸的楹联也是用词不落俗套,一副副铿锵悦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赫风貌。有趣的是,东王府、翼王府、北王府、豫王府都用上了“凤头格”和“顺嵌”的嵌字手法,表现出诸王的不同战绩和地位。其楹联分别为“东方诸侯,替天行道;王畿千里,顺地无疆”、“翼德威明,鄙阿瞒为小儿,能视豫州如骨肉;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屐,独知刘季是英雄”,“豫州居天下之中,万方为宪;王爵加封建之上,百辟同钦”,“位列北王,俨率众量绕天国;职司后护,常施惠雨溥群黎”。洪秀全还为忠王李秀成题联“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巧用各种历史典故,颂扬了天国诸王功勋。
天平天国时期的府衙楹联,通俗易懂,带有农民军的特色,在清末的南京,形成楹联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便是忠王李秀成为太平军阵亡将士写的挽联,也是语气庄重,憾人心弦:“魂兮归来,三藐三菩提,梵曲依然破阵乐;悲哉秋也,一花一世界,国殇招以巫阳词。”
*名人爱咏联
*时期,南京的楹联活动大多数集中于社会的上层,*要员、社会贤士喜欢咏联对句,借对联抒写自己的*抱负,或称颂战友的作为和功绩,也有一些文采斐然的对联镌刻于名山古刹。
最显才情的是孙中山撰写宋教仁的挽联:“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诗、文、书法堪称一代名家的*元老于右任为孙中山献的挽联,情深意切:“综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功,真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历程中 让征诛,视同尘土;流九万里志士劳民之泪,始知其来也有由,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胆,犹照人间。”
南京的楹*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有的对联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是联书中多有记载,那就是痛斥汉奸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三副对联。一联曰:“国祚不长,八十多天儿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此联借古讽今,嘲笑汪伪政权不过只能影响到几条街巷而已,势必和袁世凯一样短命。
1941年除夕,汪精卫还恬不知耻地在“汪公馆”门口贴上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原想标榜自己的宏图大略,谁知民心不可欺,当晚就有人为对联添上“偏旁”,使得对联意义完全相反,“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将汉奸的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万人唾之!
1942年5月12日,汪精卫过60大寿,伪南京**托灵谷寺长老书一寿联:“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初读似觉在赞颂汪逆的有德有才,细品才发现联中的“盖世”、“罕见”乃“该死”、“汉奸”的谐音,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读之大快人心!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有人将此事载入联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虽说此联并非上乘,用“捷克”也不能替代八年抗战之艰苦卓绝,但下联之三个地名连缀,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倒也自然贴切,可见作者的匠心独具。
南京地名直接嵌入联中的,属文字游戏的名联有:“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据说是南京人对的下联,足见其巧其工,别开生面。
金陵美景有佳联
自古以来,风景名胜都有不少好的楹联,他们对景观特色、人文历史作了高度概括、画龙点睛,成为装点名胜古迹的璀璨明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很多古老的寺庙都留下不少上乘的对联。如兴教寺,南朝曾为李昱的行宫辟有清凉道场,有一古联:“四面云山朝古刹;一天风雨送残秋。”北宋时王安石舍宅建半山寺,清人薛时雨撰有一联:“钟阜割秀,清溪分源,咫尺近层楼,叹禁苑全虚;尚留此寺;谢傅棋枰,荆公第宅,去来皆幻迹,问孤墩终古,究属何人。”明代迁址移建的灵谷吉祥云。”
明代晚期画家郭仁、文征明、文伯仁以及清代高岑等曾相继绘出《金陵八景图卷》、《金陵十八景册》、《金陵四十景图册》等,诗人、联家随之吟联,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如清人彭玉麟题莫愁湖联:“胜地是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烟水,十顷荷花。“主讲崇文书院的薛时雨为玄武湖题联:三百年芳策犹存,剩凫渚鸥汀,时有烟云入画图;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热情地赞颂了南京的自然风光。
近代,许多名人也为南京的风景名胜著联。清末维新派首领梁启超为“鸡笼烟树”的豁蒙楼题联曰:“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曾任江苏知府的谭嗣同为“莫愁烟雨”题联,也是一往情深:“身是六朝人,依然乐府江山,谁教匆匆后来事;家临九江水,为忆洞庭烟雨,可怜惘惘昔年游。”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为莫愁湖撰联:“虎踞龙盘,中山王气;鸢飞鱼跃,少女莫愁。”
1983年4月,南京《周末》报、江苏电视台等7家单位联合发起“金陵新姿览胜评点征联”活动,共征得风景名联3万多副,佳联如云,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共79副楹联,至此,新金陵40景的景点楹联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哉人们的面前,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如中山陵联:“废两千载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继人”。明孝陵联:“帝业已消沉,留得孝陵葱郁,石像巍峨,胜地重游溯前史;神州终变革,喜看钟阜峥嵘,人民,豪情奋发创新天。”阳山碑材联:“深谷易理,未能填海;大材难用,留待补天。”雨花台联:“石贵丹心易寸,人崇碧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