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的要点有哪几点建立有何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2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3:47

一、温病学的意义

1、科学对待:应以科学的态度从事研究,使其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2、科学分析:至于对历代医家不同见解,应了解各时期的医学特点,以及当时客观情况和社会背景加以分析,而不能割断历史对待问题,也不应局限于一家一派的范围之内。

3、掌握三基:系统掌握温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内容,明确概念,搞清原理。

4、重点学习:重点掌握温病学的各种病证特点及不同的证治规律。

5、融会贯通: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和比较,以求融会贯通。

6、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临床。

二、温病学意义:

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温病学学科简介:

就现行的温病学教材来说,它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总论、各论、附篇。总论部分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属基本理论;各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总论和各论互相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附篇名著选为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和吴鞠通的代表医著,对深入了解温病学理论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3:47

温热论学习体会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先生在他的名著《温热论》中曾经这样说:“温热 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3:48

,以后开车也小心点,要进去以后犯罪就要找人人员才才的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3:48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 ①风温 ②春温 ③暑温 ④秋燥 ⑤大头瘟 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 ①湿温 ②暑湿 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 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 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