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7:40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7:40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①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②,右擎苍③,
锦帽貂裘,千骑④卷平冈。
为报倾城⑤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⑦云中⑧,何日遣冯唐⑨?
会挽雕弓⑩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⑾。
【说明】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这首词是东坡对温庭筠、柳永为代表的传统词风的挑战,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评析]
这是一首豪放词。表现了作者抗金复国的理想与一事无成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侧面抨击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词中二、三、四、五、六、七这几句所描绘的整个梦境,都是虚构出来的。而作者之所以能虚构出这种场景,是受他胸中豪情的驱使。辛弃疾渴望能统率兵马,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却受到朝廷投降*的压制,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于是他就幻化出梦境,借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因为这梦中的场景是作者情怀激荡而发出来的产物,所以叫以情造景。凭藉这些形象鲜明、气势壮阔的图景,作者生动地表现出他豪壮的情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青少年时期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多岁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投奔耿京领导的农民军,担任“掌*”,积极抗金。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以及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不但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被免职,闲居江西农村达二十年。开禧年间,韩侂胄倡议北伐,曾一度出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不久又被*落职,后因忧愤成疾而死。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咏赞壮丽河山,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